书城励志谁能吃到“葡萄”:从狐狸心态看人生
4515300000014

第14章

第十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因为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这只老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这只老狐狸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怎样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是只比较理智的狐狸。它用自己想象的情绪,抵消了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让情绪伤害了自己。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着。正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万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该往哪儿发才好。

正在这时,一块儿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却不小心地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沙粒,升腾起一股烟尘。

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的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叫着在骆驼上方的天空中盘旋着。骆驼心里一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在沙漠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跑到沙漠边缘时,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附近沙漠里的狼,疲惫加之流血过多,无力的骆驼只得像只无头苍蝇般东奔西突,仓皇中跑到了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的向骆驼扑过去。一眨眼,就像一块黑色的毯子一样把骆驼裹了个严严实实。

不一会儿,可怜的骆驼就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临死前,这个庞然大物追悔莫及地叹道:“我为什么跟一块小小的碎玻璃生气呢?”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些小事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时一定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不要动不动就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不但于事无补,往往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情绪的确能影响人的行为,很多人因为不能控制情绪而做错了许多事,甚至导致了许多悲剧。那么,我们可以控制情绪吗?答案是肯定的。在遇事时,只要冷静下来,告诉自己等一等,我们就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乔治·罗纳在二战期间被迫逃往瑞典,之前他曾在维也纳当过很多年的律师,人生阅历和生活阅历都很丰富。到了瑞典,他已身无分文,他必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他学过好几种外语,既能说又能写,因而他想到一家进出口公司找份秘书工作。他给很多公司写信,谈了自己的想法,绝大多数公司回信告诉他,现在处于战争时期,他们不需要这类职员,不过他们已把他的名字存入档案。

其中有一封回信这样写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错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需要,我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都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乔治·罗纳读完这封信后怒火中烧,他简直要疯了。这个人也太讨厌了,他自己的瑞典文写得狗屁不通,错误百出,还有资格指责别人,太狂妄了。于是他也写了一封信,想气气那个讨厌的家伙。

他转念又想: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的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可是它不是我的母语,或许我真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错误。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找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我一个大忙,尽管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表达意见,或许自有他的道理,我应该写封信感谢他一番。于是,他写了一封感谢信。

后来,他竟然被这家公司聘用了。

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其中猜疑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心理情绪。

从前,有个人把斧子弄丢了,他在家里到处寻找也找不到,于是便想:“斧子又没长腿,难道会自己跑了不成?哼,一定是被人偷走的。”

从这天开始,他每天出出进进十分留意邻居们的表情,想探出来个究竟。

后来,他发现前院邻居家的儿子表情有些异常,就开始注意起他来。早晨,看见那家的儿子走出院门,左右看了看,像是心中有鬼的样子。早饭后,丢斧子的人干脆拿了把小凳子,坐在门口,仔细观察那家儿子的动静。

那家儿子从地里干活回来,看到他坐在门口,对他笑了笑,然后急匆匆地进了家门。他想:一定是这小子偷了我的斧子,否则,他不会那么神色慌张。我还要继续观察一下再说。

吃过午饭,那家的儿子又走出家门,到地里继续干活。他刚一伸头,看到了门口坐着的丢斧子的人,便又缩了回去,进屋待了好一会儿才又出来。

丢斧子的人故意问道:“你刚才出了门,怎么又回去了?”

那家的儿子说:“地里干活,有点儿冷,我又回去加了件衣服。”

“加一件衣服要那么久的时间?”

那家儿子看了他一眼,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地匆匆到地里去了。

丢斧子的人想:“一定是他偷了我家的斧子,看他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保准没错。”

丢斧子的人觉得毫无疑问可以断定那家的儿子是偷斧子的人了,但是,怎么样才能挑明这件事呢?他左思右想,苦于没有证据,只好又买了把斧子。

一天,他到后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一棵树下放着一把斧子,仔细一看原来就是自己丢的那把。

第二天,他一出门,又碰上了前院邻居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那人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当我们带着怀疑的心理去看一个人时,怎么看都会觉得自己怀疑的有理。当疑虑消除后,再去看这个人,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像自己原先怀疑的那样。在事情没有弄清前,不要老是带着怀疑的心理去看人,更不要把问题情绪化,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说,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对的,但不可以压抑自己的情绪,否则会把自己囚禁起来。

杰克的故事,看起来像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成功故事。

杰克小时候就显露出特殊的审美能力。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建筑设计。从哈佛大学建筑系毕业时,他确定无疑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工作:如果建筑是他的宗教,那么贝聿铭就是最高主教。在贝聿铭的公司里,杰克加入了他那一代最杰出的建筑师阵容,而且有相当一段时期在公司里学习成长。

但是他知道,一个建筑师如果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必须自己开公司,表现自己的才华。然而光阴荏苒,杰克发现自己逐渐迷失在贝聿铭公司的炫目光环之中。在贝聿铭公司的生涯是充满魅力的,很安稳,而且提供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成功,这种成功从来不必让他冒着失败的风险。而问题恰恰就在于他没有失败的感觉。他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正是这种了解使他感到绝望。

经过一段极端痛苦的历程,其间包括婚姻的破裂,杰克终于采取了行动。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那天我走进贝聿铭先生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要离开这里。”贝聿铭先生镇静地抬百忙之中起头说:“杰克,我等待这一天已经7年了。”然后,他补充道:“我认为公司里只有两个人可能会出去试试身手,你就是其中一个。”

杰克很惊讶地发现,并不是贝聿铭使他成为一名“囚犯”——其实贝聿铭先生一向再和蔼不过了——这一切都是杰克自己造成的。与贝先生一起工作的这么多年中,杰克最持久的建筑创作就是这个自囚的笼子。

有的人犹豫太久,迟迟不肯去做一件事,是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很多时候,我们最持久的杰作,往往就是自囚的笼子。其实,只要我们不再犹豫不定,就会发现,事情总会有选择的余地。

信念也是一种情绪,人是应该要保持一定的信念的,如果信念没了,人就会出现打问题。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一条健全的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信念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在绝境中也能求得生存;失去了这根支柱,在顺境中也会使生命凋零。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叫亚瑟尔,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个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已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纽约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了他许许多多勋章和锦旗。纽约有线电台记者曾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您现在遭受到的厄运呢?”他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透射出一种令人战栗的愤怒之光。

这以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在亚洲某个小国被抓了,当然,亚瑟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令人惊异的是,半年后亚瑟尔却在卧室里割脉自杀了。

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第十三只老狐狸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虽然比较难以驾驭,但我们一定要做它的主人。对于情绪,该控制的时候要控制,该发泄的时候也要发泄一下,这样才不会为情绪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