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第一商道:晋商雄霸商界五百年的传奇
4514900000008

第8章 “种芝麻”而“获西瓜”(2)

谁知杨继美反倒也拉下脸,厉声道:“小子,你听着,去年,清廉王亲临寒舍,还没你小子这派头呢!人家也还讲个礼数,更没这么仰脸吊脖子的跟人说话。你的老师何大人跟我可是老交情了,以前我没低看他,如今他也没低看我。今日就算他亲自上门,也不会像你小子这么放肆!等见着何大人或是清廉王,我得跟他们当面说说。”

那官员一听,慌了神,人家对他的来龙去脉早已摸得一清二楚,还有那么硬的靠山,得罪了他,会栽大筋斗的。

这时杨继美已经深知那官员的心思,便给了他一个台阶,便道:“我真是老糊涂了,不知对大人说了些什么,还望大人不要见怪。”

那官员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忙还礼道:“不敢,不敢,杨先生教导的是啊!”

随后自然其乐融融,官员又向众盐商提了许多问题,当然,他只敢说是请教问题,众盐商不能应对的,杨继美都能对答如流。

后来,杨继美还特意邀这位官员到他府上吟诗赏月呢,那位官员才知道山西人的才气也是咄咄逼人啊!

相比之下,众盐商无不诚心佩服杨继美的胆识、节气和才气,也惊讶于杨继美和官家的交情。显然这不仅得益于杨继美年少时用功读书,而且得益于他对读书人的慷慨相助和积极交往。

后来,众盐商推举他为盐商祭酒。

祭酒在明代是国子监掌国后诸生训导政令之官,官从四品,明代对担当祭酒之人的人品、资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当高。

首先从资历来说,担当祭酒的盐商要求必须在盐场的时间具有相当的年代。

其次从人品来说,必须是品行端正。在履历上没有任何瑕疵记录,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不良记录。

再次要求才学出众。

无论是从资历、品格还是才能来看,杨继美都符合担当祭酒的条件。“人缘”这一隐性条件对杨继美来说更是小菜一碟,由杨继美来当祭酒是水到渠成的。

官府之所以对推举祭酒抱赞许的态度,并对祭酒的担当者有严格的要求。原因在于祭酒是官府与盐商彼此打交道的桥梁,这一角色能产生以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盐商祭酒在同业中具有斡旋、调解的作用。

二、祭酒处于官吏和盐商之间,祭酒这一中间枢纽的特殊位置,使其既能协助政府推行盐政,又能协助政府管理盐商,还可以使税收得以落实。可见,祭酒对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显然祭酒对政府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作用重大,也正是因此原因,政府对祭酒的要求相当严格。

担当祭酒后,杨继美在商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所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商海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杨继美虽然在商场很成功,但他一直对自己中途失学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没有效仿其它成功盐商的作法:让下辈继承祖业经商,而是让儿子杨恂从小进学堂读书。

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杨恂也的确争气,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在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参加科试并中举。

杨继美在扬州听到这一捷报后,心情十分激动,对其它盐商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的梦想终于由我的儿子实现了。我惟一的夙愿现在得以实现,此生足已!”

因此杨继美在商海中激流勇退,当即便结束了盐场事务,整理行装,返回原籍。回到代州后,或许杨继美是为了弥补自己少年失学之憾事,便花钜资建一座豪华宅院,并起名为“结友诗社”。自此便终日与乡亲老友结社吟诗,以娱晚年。

这就是祭酒盐商杨继美!

杨继美不仅在同业中口碑甚好,在乡邻中也是德高望重,连官府对他也是赞誉有嘉。当然,官府对杨继美的赞誉,与他当祭酒时对政府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即便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杨继美那广结善缘的成功经营之道,是值得现代商人借鉴的经商宝典之一。

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

春秋时期的管仲之所以能使齐国很快繁荣昌盛,强大起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青沧一带渔盐之利,继而促成齐桓公的霸业。青沧乃明代的长芦盐区,可谓是人杰地灵。

本节所要谈及的盐商巨贾王海峰便是据此——长芦盐区,发迹起家成为著名富商的。

王海峰生于山西蒲州(今永济),蒲州位于南北纵贯晋陕峡谷的黄河折转东流之处,这里土陋人稠。但蒲州的大多数农民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所以不参加科举,不选择仕途之路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开始了闯口外的人生之旅。

所谓的闯口外,就是投身到商海巨流中去,在商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蒲州农民历来挟资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王海峰同样不甘于在此地埋首终身、聊以糊口,而是毅然加入了闯口外的队列之中。

事实证明,外出经商之利数倍于农,因此外出经商的农民大多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这些商人走南闯北,到过五方都会。但这些富商大多数是通过苦心经营、斤斤计较、不弃蝇头小利、长期积累而致富的,所以他们的经营方式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王海峰虽然也和其它商人一样外出经商,但他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他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

明代山西蒲州人经商,大多是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蜀。

王海峰刚开始时,也是跟其它商人一样,随大流到上述地方经商。虽然不能获得大利,但所获之利仍数倍于农,所以大多数商人在这一带经商尝到了甜头之后,便随遇而安。然而,王海峰并没有随波逐流。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王海峰认为这里经商营利不太多,难成大气。因此便萌生了离开此地,另图发展的念头。

当然,王海峰并没有在这一念头刚刚“发芽”之际,便急不可耐、盲目地采取行动。相反的,而是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制定了一份全面、详尽的计划书。计划书上列有他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多套方案……

王海峰运用“多利相遇取其重,多害相遇取其轻”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对多套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科学性地分析之后。选择了其中一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利于实现他的战略目标的方案。

方案确定之后,王海峰便即刻付诸行动。这是王海峰一贯的行为方式,一旦确定后,便不再拖泥带水,而是雷厉风行。因为他深知商场如战场,时间等于金钱的经商之道。

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并非那种“吃独食”的类型,而是具有大商人心态——有钱大家赚。所以,在临行之前,王海峰约见了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

两个人在张家酒馆会面后,要了一壶酒、四个菜,一面喝酒、一面闲谈。

王海峰此行的目的,一是如果朋友愿意同行,可共图发展;一是如果朋友不想“冒风险”,那就当作是与朋友辞行。

酒到半酣,闲话也说得差不多了,王海峰忽然提高了声音说:“我想离开此地,去青沧一带另图发展,你可愿同行?”

王海峰的朋友被王海峰这突如其来的一语给弄懵懂了。

因为平日二人在一起喝酒闲谈时,王海峰从未提及此事,而且从当时不同盐区的销售情况来看,芦州盐区非但不热销,相反的,运销也不正常,因此盐商很难营利。

王海峰的朋友不解地问道:“从目前的局势来看,青沧一带还没有我们这里的行势看好呢?你何以到那里图发展?”

王海峰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微笑答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此大同而小异,总是以一种回归态势围绕着某一无形的平均值,或高或低上下的波动,芦州盐区其盐的销售状况,可以说现在已跌入谷底,正处于波谷阶段,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预测,下一阶段芦州盐区的发展势态,将会从谷底一步步回归,上升直至波峰。所以我认为此刻乃是到青沧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期。”

听完王海峰的“大道理后”,他的朋友说道:“你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风险太大了,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后放下酒杯说:“图大业,就要具有冒险精神,这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的朋友说:“宁可不要虎子,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说:“你老兄的言外之意是不赞成此举了?本来我还想与你同往青沧,共图大业呢,看来是泡汤了。”

王海峰的朋友此时心中暗想:“岂止是我不愿意与你同行,我还要想办法来阻止你不要走这步险棋——放弃去青沧冒险的念头。”但他知道,凭自己的嘴上功夫,很可能徒劳而无果。

所以他的朋友便采取了权宜之计,说道:“我没说不去呀,但这事非同小可,怎能草率决定,此刻我还没想停当呢?这样吧,明天下午,咱们照样在此地相聚,我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

“好!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两人约好后便各自回去了。

二人分手后,王海峰的朋友便去找前几天刚从长芦盐区过来的一个同乡,原来他是想透过这个同乡的“现场说法”达到劝阻王海峰的目的。

于是,第二天王海峰的朋友便带着这位同乡来张家酒馆。

一见面,王海峰的朋友指着和他一块来的那人介绍说:“这是前不久刚从青沧一带转战而来的同乡赵兄。”然后又指着王海峰说:“这就是刚才向你提及的王海峰。”

两个人寒暄过后,王海峰的朋友说道:“你不是想到青沧一带去图大业吗?你先听听赵兄他的亲身感受再做定夺也不迟吧?”

王海峰这时已然明白了朋友的用心良苦。心想:正好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那边的情况,可算是歪打正着了。

王海峰的朋友转头对着那位同乡说:“劳烦赵兄,把长芦盐区的现况,向我的朋友介绍一下吧。”

姓赵的那位同乡便把长芦盐区的买卖如何难做、自己为什么离开等等,向王海峰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人话音刚落,王海峰的朋友紧接着说道:“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盐商大都纷纷离去,留下的也是那些有官家背景的显贵人物,很多盐商还到我们这儿来以图发展。”然后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姓赵的同乡接着说:“这不,赵兄就是一个例证。别人远离火炕,你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往火炕里跳呢?你去青沧,还说什么发展,简直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啊?”

王海峰泰然自若地说道:“你的心意我明白,但经赵兄这一‘点拨’(指从姓赵的那人口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去青沧谋发展图大业。”

那位姓赵的同乡,看了一眼王海峰的朋友,意思是说:“我已经尽力了,但没有任何效力,下一步怎么办?”

王海峰的朋友明白对方的意图,便向同乡回了一个眼神,表示: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下面的事我来办。

王海峰的朋友了解王海峰的为人及其一贯作风:言必行。既然这样都无法使王海峰改变其决定,再多说别的也是徒劳。因为王海峰决定的事情,很难再更改。不得已半开玩笑似地笑道:“我可不想跟你一块去寻死,我呀,舒坦日子还没过够呢!”

于是王海峰告别朋友,东走青沧。这便是他所选择的最佳方案,到青沧大干一番。

王海峰虽然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但他的朋友其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为他着想。由此可见,王海峰能够做到交友交心,这同时暗示了他能够带人带心——能使性情各异的人才,聚集在其周围,听其指挥、为其效劳。

像王海峰这种能赢得人心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

风险策略

风险意味着机遇,王海峰以他那敏捷的头脑,当机立断,加之他敢于拼搏、肯下功夫,舍得下本钱的精神,所以他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然,要把风险和机遇统一起来,转化为巨大的效益,仅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一味蛮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预见能力,并把风险投资建立在对客观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所采取的方案进行充分考证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失败的“机率陷阱”。

而王海峰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是预先谋划好,然后经过理性地权衡利弊之后,才付诸实际行动,这为他踏上成功的康庄大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人们的心理是:见到利益没有不想得到的,遇到灾害没有不想避开的。比如,商人经商,一天急走两天路程,夜以继日,千里之路也不以为远,这是因为前面有利可图;渔民入海,海深万仞,逆流航行,冒险远航几百里,昼夜都在海上,这是由于利益就在水中。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有利益,虽然是千仞高山之险,也有人登攀;虽然是有万丈深渊之危,也没有不去涉足的!

王海峰东奔青沧,当然也是因利而去。但与一般人所不同的是,他看到的是潜在的商机、潜在的巨大利润。

这日,天刚刚下过雪,冰雪冻结,路面十分难行。

在一段狭长的傍山道路上,有辆满载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几个时辰过去了,天气渐渐暗了下来,赶车人和货主想尽了办法,还是未能把车子从泥泞之中拉出来。

由于这辆车堵在路上,后面来的车无法通过,转眼间就排成了长长的车龙。

寒风凛冽,日落西山,客商们急于赶到旅店安歇,但又无法前进,山谷中闹得人仰马翻。大家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就在这时,王海峰的车马也到了此处,不得不加入长长的车龙中排队,王海峰便叫一个随从到前面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何堵塞不前。

随从打探回来后,如实禀告王海峰,说:“因为前面有辆满载了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所以其它车辆无法通过,都被堵在了这里。”王海峰听完随从的话后,便亲自赶到出事故的马车跟前,察看现场后,他心想如此下去,还不知要耽误到什么时候呢?时不我待,一刻都耽搁不起呀!

王海峰沉思了片刻,大声问货主道:“这一车大缸值多少钱?”

货主说:“值六十两银子。”

王海峰听后,立即吩咐身后的仆人:“取六十两银子来,付给大缸的货主。”

交付货款后,王海峰立刻命人登上货车,割断绳索,将车上的大缸扔到崖下。

这样一来,马车得以继续前进,跟在后面的近百辆车也在人欢马啸中前进了。

王海峰的豪举和决断,一时间在客商中广为传颂,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此刻王海峰便播下了事业的成功之“种”。

人们对王海峰的良好印象,为他日后打开场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