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说:“我听到消息说,平遥蔚长厚票号福州分庄的老帮阎维藩打算辞职,所以我打算把阎拉过来,你觉得如何?”
乔家在议事时,比较民主,一般不搞一言堂,而是广集众意。因为乔氏认为:“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虽然不排除真理有时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更多的时候仍然是:集体智能、集体理性比个体理性更正确、更高一些。而且还有一点,就是通过这种议事的方式来培养下一代的经商能力及其素养。
乔致庸这次找他的儿子商议该事为的是第二个目的。
景仪见父亲征求自己的意见,略微思索了一下答道:
“孩儿也听说该消息了,但孩儿还听说阎维藩是因为违背号规受到处置,因此才想辞职的。
所以孩儿认为,如果任用这种履历上带有污点的人,可能会对我们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乔致庸听完儿子的话后,说道:
“吾儿言之有理,但你可知阎维藩因为什么原因而触犯了号规的?”
景仪答道:“这个孩儿就不太清楚了。”
乔致庸接着说道:“你不清楚,我来告诉你。阎维藩在蔚长厚福州分庄任职时,为福州都司恩寿垫支百银,总号认为阎违背了号规,要处置阎维藩。不久恩寿升迁议口将军,但维藩因处分之事不快,所以决意辞职。”
景仪全神贯注地听完父亲的话后,面带惊愕的神情,问道:“父亲何以对此事知道的如此详细?”
乔致庸答道:“在重任一个人之前,一定要全面、周详地了解并掌握对方的所有相关讯息,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果认为对方是可用之才,那么在任用后,就要委以全权,让其感到对他的信任,这样他会对东家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相反地,如果认为对方不是可用之才,那就不要聘用对方,千万不能带着疑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任用下属,这样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职员情绪欠佳、精神沉郁、怨言丛生,上下级的关系怎能融洽?这种彼此生疑生怨的状况,常是导致产业瘫痪的主要原因。”
景仪听完父亲详细的论述后,有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并说道:
“原来,父亲大人早已事先对阎维藩的所有相关讯息了若指掌,而后才做出的这一任用的选择,我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乔致庸见儿子能明白这一道理很高兴,最后又再一次强调地说道:
“你一定要谨记‘用人不疑’是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这个‘不疑’不是盲目的无意义的信任,而是建立在自己择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的基础上的,不疑则用,既用之则信任之。因为只有充分信任手下,大胆放手让其工作,才能使手下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焕发手下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我们家业的兴旺有百利而无一害呀!”
景仪说道:“孩儿一定谨遵父亲的教训。”
于是乔致庸便派儿子景仪带了厚礼前去聘请阎维藩。
景仪奉父命专程途中截迎阎维藩,礼聘阎氏为大德通票号领东,并许其全权处理号事。
果然正如乔致庸所言,阎为报答乔氏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由于阎氏是一个经营能手,又善于结交官府,所以乔氏商业获益匪浅。
乔致庸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
其实,致庸先是想以“儒术荣门阀”,后又感到此乃舍本求末。于是决心继承祖业,在商界大展宏图。
乔致庸治商有方,并主张经商首重信,次重义,第三才是利。
所以乔氏在包头开的“复”字商号,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坚持薄利多销,其所售米面,从不短斤短两、不掺假图利,其所用斗称,比市面上商号所用斗称都要略让些给顾客。
于是,包头市民都愿意购买“复”字商号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销,加快资金周转的效果。
乔氏在经营活动中还总结出了许多薄利多销的经验,并被山西商人归纳为营销商谚,如:“不怕不卖全,就怕货不全”;“买卖争毫厘”、“生意没有回头客,东伙都挨饿”等。
乔致庸还认为:经商必须戒懒、戒骄、戒贪,要注重商业道德。
一次,乔家的复盛油坊曾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的伙计为图暴利,竟在油中掺假,该事被掌柜发觉后,立即饬令另行换售,代以纯净无假好油。这样做商号虽然蒙受一些损失,但信誉昭著,近悦远来,事业越发繁盛。
可见,乔家复字商号中的管理者在乔致庸的影响带动下,都很看重商业道德,从不图“法外”之财。这当然为乔氏家族的商号赢得了很好的美誉度,同时也为乔家带来了滚滚财源。
即便是在战乱频频的灾祸之年,乔致庸仍旧凭借其超于常人的才智,为乔家的商业增砖添瓦。
乔致庸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嫉贤妒能,能够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乔家商业在乔致庸的精心经营下,得到很大发展,人称乔致庸为“亮财主”(因为他的小名叫亮儿)。
乔致庸可谓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乔致庸生有六子:长子景岱;次子景仪;三子景俨;四子景侃;五子景俨;六子景僖。景仪所生子映霞,过继景岱,人皆称大少,乔氏在中堂后由他主持。
乔映霞深受始祖熏陶,主持乔家以来,兢兢业业。他将其祖父至庸“德下”的用人之道加以扩充性发展,德下的同时也要得上。乔映霞所谓的“得上”其实就是结交权贵在商业上得到他们的提协。
乔氏并不自己花钱买官作,却广为交结权贵,上至皇室亲贵,下至州县史,四方笼络,八方疏通。光绪以来,陕甘封疆大吏、山西巡抚道员,几乎都与乔氏的商业在经济上有交往。
乔氏通过结交权贵,和官场交往,兜揽了不少大笔生意,更使得乔氏商业如虎添翼、如火如荼。
乔映霞深受始祖熏陶,很重视稳妥经商,在确立业务关系时慎得相与。所谓“相与”,就是有相互业务的商号。所谓慎得,就是不随便建立业务关系,但一旦建立起来,则要善始善终、同舟共济。
所以乔氏的“复”字商号,尽管资本雄厚,财大气粗,但与其它商号交往时却总是要经过详细了解,确认该商号信义可以时,才与之建立业务交往关系。否则,均予以婉言谢绝。其目的是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漩涡之中。
对于已经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商号,均给予多方支持;业务方面,即使对方半途发生业务变故,也不轻易催逼欠债,不诉诸官司,而是竭力维持并从中吸取教训。
乔家对子弟读书也十分重视,而且要求甚严。
他们聘私塾教师一定要聘学问渊博的,在接待上也尤为礼遇。如对所聘本县名儒刘奋熙,尊敬异常,以致不敢对刘提束修报酬,只是暗中对刘家给予多方资助。
乔家对教师逢节日有例敬,专配有二名书僮陪侍,吃饭时由家长作陪,遇有家宴或送请宾朋,必为教师设首席相待,教师回家时,必备轿车接送,家长率子弟恭立甬道送迎。
乔氏如此尊重教师,其目的是在子弟中树立教师威望,生崇敬之心,有利于教师秉权执教,约束骄横的小少爷。同时使教师有所感戴,可不遗余力地施教,最后受益者仍为乔家。
乔氏重教之风,为乔家培育了许多人才,其后代子弟有不少人进入高等学府,成为科学家、教授和军人等。
乔氏家族及家规
乔家从发迹到衰落,一共传了7世。
第一代乔贵发为其创业者,始于包头,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乔全美为第三个儿子,他继承了乔贵发的基业,创设了包头的“复盛号”字号,乔全美又生了两个儿子,二子乔致庸,便是今日乔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了。乔致庸活了89岁,历经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人称“亮财主”。他青年时秀才,后弃儒经商,讲信誉,重实效,用人才,事业大发展。于是他大兴土木,光大门庭,广交官吏,显赫一时。
到民国初,“在中堂”由乔致庸之后代乔映霞主持。乔映奎,是“在中堂”的最后一名掌舵人,曾任祁县东部三十六村联村协会董事长。“在中堂”第七代,不完全统计,有40多人分散于北京、上海、太原、昆明、大同、包头、徐州等地。乔致庸在世时,曾捐钱买官,乔本人是“二品补用道”,分省后补,赏戴花翎。子孙亦如此,男封“大夫”,女封“宜人”,几乎人人都是官。
为光耀门庭,乔家广结权贵,“三晋源”渠贞,是“在中堂”的侄女婿。“华北一杆笔”赵铁山,是“在中堂”的内侄。“在中堂”家规很严,一不准纳妾,二不冷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家族子弟,大都受到中等以上的教育。他们办私塾,高薪聘老师,优秀者入太谷铭贤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大学深造。毕业后再留学美国。仅“映字辈”,上过大学者两人。第六代兄弟20人中,11名大学生,获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1人,多人从事教授、翻译、工程设计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