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第一商道:晋商雄霸商界五百年的传奇
4514900000016

第16章 “得寸进尺”的经营意识(2)

薛氏一家长兄务农,三弟经商,以资助老二读书,老二登进士第,得授高官。这种耕读商的家庭,反映了明代山西商人家庭结构的一个特点。

“六必居”酱园店

在北京,你都可以看见注有“六必居”字样的酱菜,但是,当你享受“六必居”酱菜这一美味时,你是否想过:“六必居”的创始人是谁,谁是“六必居”的主人?

相传“六必居”酱园创自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重修临舞会馆碑所列会首第一名就是“六必居”。由此可见,“六必居”自创建开始至今,一直在其行业圈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六必居”的创始人是山西临汾西社村的赵氏三兄弟: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他们是明代著名的工商业者,三兄弟的生卒年月不详。

临汾西社村是著名的酿酒之乡,赵氏三兄弟蛰伏于家乡时,便从事酿酒这一行业。由于他们酿制的酒味道鲜美,所以有很多人喜欢赵氏所酿之酒,渐渐地赵氏三兄弟便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户群。从当时的状况来看,赵氏三兄弟虽称不上大富之户,但日子过得倒也殷实。

三兄弟相处和睦,彼此关系融洽,事无巨细,三人总是坐下来一起商议,透过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有一天晚上,三兄弟坐在一起聊天。老大赵存仁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家乡酿酒这一行业中,我们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由于这里是酿酒之乡,每家都有自己可以与对手分庭抗礼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要想在这里做强、做大实属不易呀!”

老二赵存义说道:“大哥所言极是。这段时日以来我们的经营收入,一直总是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好象已经封顶了似的。”

老三赵存礼附声道:“是啊!是啊!我也发现这一问题了。”

大哥赵存仁接着说:“如果我们待在此地,由于多方原因的限制性作用,很难有大的突破,或许我们一生也只能处于这种小家子气的经营局势呀!”

老二赵存义向来心直口快,闻听大哥之言,说道:

“大哥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家乡发展,很难实现我们的宏图大业?”

大哥赵存仁答道:

“确实如此呀!成就一番大业,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备,方可。我们三兄弟,向来是劲儿往一处使,‘人和’这一要件,无可非议;天时是针对机遇而言的,非你我可为,但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注意‘抓住’时机便可,这一要件也并无大碍。惟独‘地利’,如果我们待在此地的话,很难成就我们的宏图大业,也就是说此地不利于我们发展大业。”

这时老三赵存礼说道:

“既然此地不利于我们发展事业,我们何不易地,以图大业,大哥、二哥意下如何?”

大哥赵存仁答道:“愚兄正有此意,不知二弟意下如何?”

老二赵存义答道:

“既然易地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此乃上策之举,只是我们应易地何处呢?”

老三赵存礼也随后附声道:

“是呀!此地不利于我们发展,何处更有利于我们发展呢?”

大哥见两位兄弟,均赞同易地发展之策,这时才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说道:“我认为北京是首选之地,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人口众多商贾云集。”

两位弟弟闻听大哥所言极是,都表示同意到北京以图大业。随后,他们三兄弟将产业全部变卖为银两,便一同携银入京。

赵氏三兄弟,日夜兼程,长途跋涉,抵达北京后,三兄弟经过商议,决定开办一家酒馆。经过多次选址,理性地权衡利弊后,最后店面定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内。

可是酒馆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赵氏三兄弟聚围一起开始商议。

大哥赵存仁说:

“叫‘赵家酒馆’如何?”

老二赵存义说:“不行,太俗了,我们必须取个既响亮又具有新意的名字。”

三弟赵存礼又说道:

“叫‘三兄弟酒馆’如何?”

弟兄三个商量了一个晚上,名字起了几百个,但都不称心如意。最终还是老大一锤定音:“等明天我去问问当地老人,再作决定吧。”

第二天,赵存仁找到当地一位老人,求教道:

“老人家,我们三兄弟想开一家酒店,但酒店的名字我们起了很多,均不称意,所以今日前来讨教。”

长者听了赵存仁的话,并没有直接回答对方,却说道:“古代酿酒有六条必须做到,即禾稻必齐、曲蘗必时、堪嬉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赵仁存闻听长者所言,便知对方是一酿酒的高手,长者刚才所言是酿酒的“古遗六法”,立即感激地说:

“一定谨遵‘古遗六法’把酒店办好。”

老者这时才微笑着说:“你既有此决心,何不把‘古遗六法’中的六个‘必’字取来做店名,我看就叫‘六必居’吧。”存仁闻听“六必居”三个字,不禁拍手叫绝道:

“妙!妙!妙!”

当即便拿出一百两银子想酬谢对方,但老者微微一笑说道:

“我帮你取名,并不图报,但有一点,你必须对得起这三字,如果你能使这一招牌千古流传,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

说完,老者扬长而去。

赵存仁回到住所,把经过详述于二位兄弟。二弟赵存义说道:

“此乃神人相助,我记得大哥先前曾说过,成就一番事业三要件之一便是天时,既然上天厚爱我们兄弟,那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会。”

三弟赵存礼接着说道:

“是呀,真是天赐良机,既然高人指点我们要严把品质关口,那么我们今后一定要在品质的要求上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才能技压群芳、独占鳌头。”

于是,店名“六必居”就定了下来,三兄弟还针对日后的经营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内容如下:

一、东家、伙计的薪水和公用银两只能按季支付;东家和伙计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准超支店里的资金,支用必咎。

二、店规中明确规定不用“三爷”,即不准用业主的少爷、姑爷、舅父。只有老掌柜不管事了,才选用能干的少东家出任,前店后场,都雇用手脚勤快的外姓人做伙计。

三、每晚打烊以后,掌柜的、上市的、跑外的、管帐的,都聚在一起喝酒、吃饭,称为“栏柜酒”,大家边吃喝边交谈当天的生意情况。

“栏柜酒”使伙计感到东家的尊重,便越发兢兢业业,日常谈论中提出的问题,大都及时得到解决。

四、对产品品质一丝不苟。对原料的选择,规定必须既合时令又够标准……

赵氏兄弟及其后代们,不仅要求掌柜、伙计、小官(即学徒),熟悉了解自己建立的一套严格管理制度,还结合当时流行的《贸易须知》一书,对店员做了另一套与众不同的要求,即让他们熟知外行的一些规矩。

六必居的规矩甚严,但却并不死板。

有一年夏天,六必居里一个出门要帐的伙计跟一个穷书生攀谈,知道他是一名候补盐大使,北上来“投供”,加捐,可惜的是“本钱”不够,落魄在此。

这个伙计一念怜才,决定拉这个书生一把。恰巧,这时这名伙计有笔款子可收,这笔款子不大不小,三百两,原是吃了“倒帐”的,在店里来说,已经认赔出帐,如果能够收到,完全是意外收入。

这个伙计把收来的那笔钱借给了那书生,还把自己攒的一点钱也给了他。他想,反正这笔款子在店里已经无法收回,如今借了给那书生,将来能还最好,不能还,店里也没有损失。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便自己做主了,而且自己写了一张书生出具的借据送到总管店务的“大伙”那里。

“大伙”如何能容小伙计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念在他平日有功,也不追究,请他卷铺盖走人。

这件事被“六必居”的东家知道后,非但没责怪那小伙计,还认为他很讲义气。亲自上门找到他,要他回店工作,还嘉奖了他几句,不过交待了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应先和东家打个招呼。

众人对“六必居”东家的这一举动褒贬不一。

不久,书生终于捐官成功,并且在官场里疏通时,巧遇贵人,所以官捐的还不小。他不忘小伙计的恩情,天天打听,终于找到了。

书生身着官服,直赴“六必居”。

小伙计当然也欣喜万分,不仅他的不白之冤,可以洗刷干净,而且更彰显了“六必居”东家的用人策略和眼光的独到。

经过这桩事以后,“六必居”的名声更是响亮。

可见,山西商人确是与众不同。

由于赵氏三兄弟齐心协力,经营有方,对酒的品质的要求又“得寸进尺”一丝不苟。所以很快“六必居”的顾客络绎不绝,酒店的生意也越办越兴隆。

后来,由于时势的变迁,几经沧桑,多次调整经营项目,最后酒馆改为酱菜园。但其间“六必居”的名字及其对品质要求“得寸进尺”的经营理念一直没有变更。

“六必居”有十二种传统产业,它们是:稀黄酱、铺林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螺、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这些产品色泽鲜亮、酱味浓郁、脆嫩清香、咸甜适度。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

六必居自制黄酱和甜面酱的原料中,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骄和通州永乐店,这两个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白面选自来山西崃水县,为一等小麦,这种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这种白面适宜制甜面酱。

六必居酱菜,其用酱必须是规定的酱料,从发酵到酱制成必须经过三七二十一天,酱制工序一道也不可省略,仅甜酱八宝菜就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有一次,在制作甜酱八宝菜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了一道工序,对甜酱八宝菜的色泽稍有影响,但对口味没有丝毫影响,仍是酱味浓郁、脆嫩清香、咸甜适度。上市的便建议掌柜的说:“我们可以稍微折价,并向消费者说明原因,这样,我们可以降低损失。”

掌柜的听完后,觉得言之有理。便去征求东家的意见。但遭到了东家的严厉拒绝。东家说道:“不行,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掌柜的对东家说道:“我们这样做,并没亏待顾客,因为我们是有言在先的,而且降低出售,买卖双方均是出于自愿,如果顾客嫌其色泽不好,完全可以全价购买上质的甜酱八宝菜。”东家听完掌柜的话后,说道:“你所说的确有道理,但如果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会使‘六必居’这一金字招牌的美誉度受到影响,这种有负于先祖的事情绝对不可为。”

掌柜的面带难色问道:“那我们生产的这批甜酱八宝菜怎么办呢?”

东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全部销毁!”

“什么,全部销毁!”掌柜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惟恐自己听错了,将东家的话重复了一遍。东家再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对!全部销毁!而且要当众销毁!”

掌柜的又自语道:“这次损失可惨了。”

东家说道:“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之后再也没说什么。

于是,“六必居”的东家择日当众宣布了该事,并当众将不合格的甜酱八宝瓜全部销毁。当日有很多人围观了该事件的经过。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一时全京城的人几乎无一人不晓此事。人们对“六必居”的信誉称赞不已。

“六必居”销毁不合格甜酱八宝瓜事件还惊动了朝廷。朝廷便将“六必居”定为御膳中酱菜的供奉店,以示嘉奖。从此,“六必居”名声大振,生意更加兴旺。

“六必居”的名声越来越大,其对品质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得寸进尺”。

“六必居”的东家从不低看本店的伙计,而是透过能力匹配——一个萝卜一个坑,给人以相对稳定的工作,使伙计有一种归宿感。伙计感到东家对自己的器重,工作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或许“六必居”的东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魏公子无忌的作法——不轻看任何一个小人物。事实也证明,不忽视“小人物”,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某日,一个名叫张夺标的青年来到“六必居”酱菜店,跟掌柜的说“自己想来店中当伙计”。

由于当时店内不需要增添人手,因此掌柜的便回决了对方。哪知这一青年并没有就此甘休,却直接又去找东家。东家以礼相待,以同样的理由婉言回绝了对方,张夺标再次遭到拒绝后,没有灰心丧气却说道:“贵店什么时候添伙计我再来。”东家见此人意志坚定,而且比较机敏,心想如此有恒心的人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苗子,便破例收张夺标当了店伙计。

一九○○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出于义愤,在北京焚烧卖洋货的商店,旧历五月二十,大栅栏一家经销药的商店被烧,大火殃及“六必居”。

店伙计张夺标,冒着生命危险把“六必居”金字牌匾抢救出来。

事后,东家特意设宴款待张夺标,并表示要以重金酬谢张夺标。但张夺标没有接受东家的谢银,并对东家说:“当初东家的知遇之恩,我今生无以报答,我身为‘六必居’的一员,这样做是分内之事。”

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六必居”的东家很懂得如何能够带人带心——摸清下属的内心愿望和要求,并予以适当的满足,使下属铁定心肠追随他,这一点对当今的股东来说很有借鉴价值。

后来,“六必居”虽然几经坎坷,但每每均能逢凶化吉,至今仍然牌匾高悬,享誉海内外。

总而言之,“六必居”历时四百余年而不衰,奥秘就是从赵氏开始:也就是说“六必居”是靠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赵氏三兄弟的合力作用下而制定的)和“得寸进尺”、一丝不苟的经营意识,使老店经历沧桑、久盛不衰。

“六必居”的人精明厚道,这正是山西商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