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准杀手:巡航导弹
4504700000016

第16章 巡航导弹的克星与反巡航对策(4)

三是巡航导弹的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小,红外辐射特征不明显,因此远距离难以探测,但是近距离是可以探测的。一般在10千米以内是可以探测的,只不过预警时间太短,一般火力反应时间长的武器系统来不及开火。现代高射炮系统自身配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与光电系统,并具有与指挥系统联络的良好接口,不但可以通过自身的雷达系统与光电系统探测到目标(雷达系统探测目标的距离可达到10千米,光电系统探测目标的距离为6千米),而且可以从指挥系统那里得到目标信息。加之现代高射炮的火力反应时间仅为4~6秒,而且初速高,即使在6千米处发现目标,也足以进行两个点射。

四是巡航导弹飞行高度低,在接近被突击目标时的飞行高度一般都在150米以下。而从各种高射炮有效打击高度看,不但能射击空中目标,也能打击地面或水面目标,并且还能对0°角以下范围的目标实施打击。如:57毫米高炮高低角最低为2°,双管37毫米高射炮和双管25毫米高射炮的高低角最低为-10°。133

五是巡航导弹飞行受制因素多,在部分航路上作等速直线飞行,符合高炮瞄准具“三不变”设计原理。巡航导弹采用复合式制导系统,接近目标时采用低空或超低空逼近,攻击目标时在百米以下空域飞行,尤其在距目标10~15千米后的一段航路里,不做大的机动飞行,其飞行航线、高度和速度不会任意改变,而是按着预先输入的程序,对目标直接实施攻击。当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和地图匹配相结合的制导系统作环绕飞行时,37毫米、57毫米高炮可在做好对水平射击的基础上,通过航路、速度校正,预先装定修正量,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射击,特别是利用高炮进行集火射击,能提高摧毁巡航导弹的命中率。

六是巡航导弹发动机噪音大,尾部火光明显,容易暴露,便于炮手搜捕与指示目标。实战证明,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光学观察器材可在15千米,炮手可在9千米以外距离上捕捉目标,这样就能保证57毫米高炮在巡航导弹逼近航路上发射2个点射,同样地能保证37毫米高炮发射3~4个长点射。

七是巡航导弹外壳防护能力薄弱,易被击毁。任何巡航导弹外壳的厚度都不会超过各种攻击直升机腹部装甲的厚度。目前,美军装备的巡航导弹,其动力部位、制导部位装甲防护能力很薄弱,我高炮穿甲弹均可以破甲。各种小口径高炮配备的弹药,有杀伤爆破榴弹和曳光穿甲弹。各种炮弹靠直接命中目标爆炸将其摧毁。以重量最轻的双管25毫米高射炮为例,炸药装在弹体内,总质量为19克,黑铝炸药成份由80%的黑索金炸药和20%的铝粉,其威力大、燃烧作用强,能有效击落各种攻击直升机,更能击毁各种巡航导弹。134

由于现代高射炮系统具有高探测能力、高精度、高射速、高初速、高火力反应能力,因此射击毁歼概率显著提高,在1000~1500米的距离上对巡航导弹等小型目标的毁歼概率可达到90%以上。小高射炮对巡航导弹射击的可行性,无论是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或是南联盟人民军反空袭作战都已得到检验。伊军小高射炮曾成功地击落数枚袭击巴格达市郊核工厂的巡航导弹,南联盟人民军也曾使用小高射炮多次击落北约的巡航导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炮抗击巡航导弹的能力。

高射炮打巡航导弹可采用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严密组织侦察。高炮部队应对所属目标指示雷达实施统一的情报报知,并与前沿和邻近的雷达站建立情报联系,想方设法扩大情报来源,组成严密的雷达警戒网。战时可派出远方观察哨,组成目视观察哨网,实施情报通播或“接力式”情报传递。由于侦察器材受目标超低空飞行的局限,不易提供及时、准确、连续的情报。因此,各高射炮火力单位除了力争利用上级通报和对空观察哨提供的情报外,更应立足于自己搜索发现目标,建立发现目标不少于10千米的严密搜索网,最大限度地解决“看得见”问题。

二是合理部署兵力。在敌巡航导弹可能来袭的方向上构成纵深梯次部署,以便实施远距离多次拦截和连续打击。为增强火力密度,还应适当缩短各高射炮火力单位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同一枚巡航导弹射击时,力争做到集火射击。

三是正确配置阵地。巡航导弹速度相对较快、高度低,为适应超低空作战要求,高射炮阵地要选择在通视距离不少于10千米高地上。高射炮配置间隔距离应适当扩大。在主要射向上,发射阵地可按梯形或平行四边形配置,尽可能选择前低后高的阵地或采用“前掘后堆”办法构筑工事,以利发挥火力。

四是灵活组织指挥。对巡航导弹射击时,应把握“快”、”准”、“猛”的原则。“快”,即火力反应快,在对巡航导弹射击中,应尽量减少指挥层次、指挥口令,缩短捕住目标到开火的时间;“准”,即要求高射炮精度高,在对巡航导弹射击准备中减少每一门火炮误差,提高炮测手操作精度;“猛”,即要求高射炮火力猛,提高射弹密度。

五是准确进行射击。当捕捉目标距离大于5000米,航路捷径大于700米时,应以指挥仪法射击为主。”当捕捉目标距离小于500米时,用瞄准具法射击。小高射炮对巡航导弹射击前稳定诸元的时间长,易延误战机,大部分是用瞄准具法进行射击。为增加发射弹数,不论用何种方法射击均要采用长点射。开火时机应根据导弹飞行参数、分队担负的任务、气象条件、射击条件等灵活掌握。

各国研究“反导”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研究出的反导路子无非三条:一是以“精度”反导,如导弹反导、定向能武器反导等;二是以“密度”反导,如等离子空中屏障、弹丸(片)动能屏障;三是以“干扰”反导,如干扰导弹的制导源、隐蔽自己的发射源等。目前在技术上较易实现的是以导反导和高炮反导。而在种种反导路子中,高射炮反导是费效比最低的路子,特别是在反巡航导弹上,高射炮比其他反导方式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在伊拉克和南联盟的实战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伊拉克的高射炮基本都属低技术高射炮,如果有高技术的现代化高炮,其抗击的效率还会更高。因此,近十年来,国内外改造和研制的具有反导功能的现代小高射炮和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不断问世。比如,瑞士新研制的单管射速每分钟1000发的35高射炮系统,配用“阿海德”可编程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可在1.2千米处毁伤高速反辐射导弹,在1.5千米处毁伤掠海飞行的导弹,在2.5千米处毁伤巡航导弹;俄罗斯研制的30毫米系列高射速高炮也具有很好的反导功能。这些现代小高炮系统都具有反导高炮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即全天候、全时域及早发现目标能力、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与精度匹配的高射速能力和具有现代伪装和快速机动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预测高射炮必将成为巡航导弹及其他导弹的克星,高射炮在高技术防空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七、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主要用于射击空中目标,它是随着飞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战后,德国与法国最早制造出了高射机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高射机枪已广泛应用。高射机枪分为单管、双管联装和四管联装等几种。单管高射机枪的结构较简单,为了便于射击,一般都需要安装在具有方向和高低调整装置的枪架上。它的操作也较简便,但其火力不如双联和四联高射机枪猛烈。双联和四联高射机枪的构造复杂,通常都装在两轮或四轮车上,用机动车牵引。它们的火力强而集中,射速高,射击的范围也比单管大。例如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达1100发,战斗射速为每分钟300发,对于航速低于每秒300米的空中目标,它的射程可达2000米,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的射速更高,理论射速每分钟2200发,战斗射速每分钟600发,它主要用来射击斜距为2000米以内的低空飞机和俯冲飞机,以及空降兵等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射机枪是一种具有威胁力的防空武器,各国都大量配备使用。战后由于飞机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不断增加,高射机枪的作用明显减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侦察技术和防空导弹的迅速发展,迫使飞机超低空飞行增多,同时武装直升机开始广泛使用,使得高射机枪的发展又趋活跃。

高射机枪是一种专门用于打击空中目标的轻武器,安装有对空射击瞄准具,具有重量轻、种类多、初速高、射速快、机动灵活等特点。其口径有7.62、12.7、14.5毫米等多种,其中几径在12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机枪。高射机枪还具有高低、方向上广阔的射界,实际发射速度每分钟数十至数百发,有效射程可达2000米,是抗击低空、超低空快速目标的有效防空兵器。高射机枪配备的脱壳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穿甲曳光弹、穿甲曳光燃烧弹、穿甲燃烧爆炸弹等多种弹药,对巡航导弹都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由于高射机枪的有效射程比轻重机枪提高1~2倍,因此对巡航导弹射击时间也明显增大。

八、空空导弹

所谓空对空导弹,就是从飞机上发射的用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它是现代战斗机及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的主要空战武器。空对空导弹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1944年4月,德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了被称为X-4型的空对空导弹。但这种采用有线制导方式的机载空对空导弹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结束了。空对空导弹进入实用阶段是在50年代。1955年,美国研制的雷达驾束制导的空对空导弹“麻雀”AIM-7A进入部队服役。1956年,世界上最早的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装机使用。同年,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空对空导弹K-5投入批量生产。137

与航炮相比,空对空导弹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优点,其缺点是造价高,维护复杂。空对空导弹一般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弹翼等组成。按制导方式分类,它们可分为雷达制导、红外制导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可分为近距、中距、远距三种;按攻击方式又可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格斗导弹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空中目标为主,又称为近距格斗导弹,它们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之分,一般来说,最大射程在25千米至100千米之间的称为中距拦射导弹,它们多采用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射程超过100千米,它们多采用主动、被动雷达制导或复合制导。

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初始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这一代的空对空导弹主要是用于攻击机动性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战术使用基本上都是尾追攻击,射程2~8千米,制导方式主要有红外、半主动雷达和驾束制导。其主要代表有AIM-7A/C、AIM-9B、K-5等。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这一代的空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攻击超音速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其射程、机动性、使用高度、最大速度均有提高,导引头的精度也有较大改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和全天候作战能力。主要代表有AIM-7E/F、AIM-9C/D/E/F/G/H等。空战结果表明,这一代空对空导弹不适宜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第三阶段是从6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时期空对空导弹的性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距导弹具备了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一定射程之内,部分中距导弹还可以发射后不管。在海湾战争中,AIM-7F/G/M等型导弹的命中率达到36.6%,比越南战争时提高了2~3倍。

空对空导弹是歼击机的主要空战武器,现代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也多装备空空导弹。它与地地、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质量轻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导弹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均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空空导弹在截获目标并满足其他发射条件后被发射,脱离载机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便停止,导弹进入惯性飞行段。在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量、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号,使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符合引信工作条件时,引信引爆战斗部,毁伤目标。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控制信号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红外寻的制导是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信号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雷达寻的制导是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这种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主动、半主动两种。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复合制导有两种以上的制导装置,弹道初始段一般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等,中段为半主动雷达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

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通常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机动能力强,能对巡航导弹等目标实施全向攻击。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拦射巡航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中距拦射巡航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巡航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巡航导弹等目标100千米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拦射巡航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卜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