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面保护神:地空导弹
4504500000007

第7章 地空导弹大家族(3)

俄罗斯计划在2015年之前分两个阶段在所有具有战略意义的行政和政治中心部署新型防空系统。俄空军防空部队目前部署了30多个装备S-300防空导弹的导弹团,这些S-300导弹将逐步被S-400导弹所取代。

S-400型将不仅作为俄军防空系统,还将作为反导防御系统,覆盖俄罗斯的所有工业中心,甚至还能用于在欧洲反导防御系统。

四、俄罗斯“伯朝拉”-2M防空导弹

俄罗斯的陆基防空导弹型号繁多,难以计数,但主要分国土防空型和野战防空型两大类。国土防空型防空导弹承担国家重要政治心脏、经济重镇、战略要冲和军事基地的防卫任务,野战防空型防空导弹承担部队自己要求的防空任务。

已经长眠地下的两位科技巨人一定会为“伯朝拉”-2M的消息感到欣慰。因为“伯朝拉”-2M是他俩心血浇铸的S-125“伯朝拉”防空导弹的最新改进型。被称作俄罗斯地空导弹之父的拉斯普列京设计了它的光电与雷达混合制导系统,而导弹战斗部则是导弹大师格鲁申的杰作。

沿续S-75用“德维纳河”命名方式,S-125起先命名为“涅瓦河”,后又改称“伯朝拉河”。伯朝拉河是一条流向巴伦支海的河流,其源头与流向白海的德维纳河相近,都处于乌拉尔山脉的北麓。美国将S-125称作“萨姆”-3(SA-3),北约为其起绰号“小羚羊”。

S-125“伯朝拉”地空导弹自1961年开始服役,于1970年在埃及接受战斗洗礼,创造了发射16枚S-125地空导弹击毁敌机9架、击伤3架的辉煌战绩,名震世界。在1973年中东战争中,叙利亚的S-125地空导弹营也有不凡表现,拦截并重创了敌方43架飞机。

“伯朝拉”-2M是最新改进型。它采用白俄罗斯M3KT-8021型新一代汽车底盘,更新了90%的电子设备。它拥有8具发射装置,比S-125增加4具。它捕获目标的距离也大了2倍。它配有无线电防护系统,发射装备、控制室和天线站可以分置到相距很远的地方,战场生存能力提高了数倍。1965年7月24日,越南人用刚装备的S-75导弹与美军“鬼怪”第一次对阵,3架“鬼怪”就见了阎王。

1985年,“火炬”设计局推出S-300P防空导弹,在当时的世界防空导弹中“技压群芳”。之后的S-300PMU-1采用了先进的48N6导弹战斗部,射程达150千米。2003年服役的S-300PMU-2“骄子”,射程增至200千米,具有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

S-400“凯旋”是S-300P的全面改进型。它配备了射程更远的新导弹和新型相控阵跟踪雷达,雷达具有360°的全向覆盖能力。从技术战术性能分析,“凯旋”导弹应是当今世界性能最好的防空导弹。初产的S-400可以击落250千米处、飞行高度从数十米到几十千米的巡航导弹和飞机。新型S-400发射新型远程导弹射程可以达到400千米。就效费比而言,一套S-400系统相当于两套S-300系统。

五、俄罗斯野战防空导弹“三剑客”

“道尔”-M1、“通古斯卡”-M1和“山毛榉”-M2是俄罗斯新一代野战防空导弹的“三剑客”,它们在射高、射程上有火力任务分工。“山毛榉”系列属于中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道尔”-Ml、“通古斯卡”-Ml属于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

“山毛榉”撑大习空伞

“山毛榉”导弹代号9K37,美国代号SA-11(萨姆-11),北约称“牛虻”,就是科索沃战争期间打下美军“夜鹰”战机的那种2K12“立方体”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山毛榉”属俄罗斯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它可在发射架的高低射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对付所有的目标,每部发射架都能同时制导4枚导弹对付不同目标。它还能对付20千米距离内的反辐射导弹。

“山毛榉”-M1-2发射9M317型导弹,导弹长5.5米,弹径400毫米,弹重715千克,高爆破片战斗部重70千克,有效射程3~45千米,最小作战高度约为10米,最大有效射高25千米。“山毛榉”-Ml-2保持了“山毛榉”导弹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将目标通道的数量提高了好几倍,因而可对抗大规模现代武器的空中袭击和导弹攻击。

低飞目标的“克星”

“道尔”-M1是“道尔”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是用2个4联装导弹储运/发射箱取代原先的8个单装导弹储运/发射箱,预警雷达配备了新的相控阵天线,增配自动追踪目标的光电监控系统,乘员舱更宽敞。“道尔”-M1配用的9M331(原称9K331)防空导弹是9K330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其弹体长2.88米,弹径230毫米,弹重几乎是“通古斯卡”-Ml配用导弹的4倍,达165千克;战斗部重14.5千克,比“通古斯卡”-M1导弹战斗部多5.5千克;其射高10米~6千米,射程1.5千米~12千米。

“道尔”-M1是打击21世纪出现的各种低空飞行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是令它们害怕的“克星”!

弹炮合一的新“铠甲”

2000年后出口到阿联酋的“铠甲”改进型称作“铠甲”-S1,它也可说是“通古斯卡”-M1的改进型。外行人从外观上难以辨别出履带式“铠甲”-S1与“通古斯卡”-M1的不同。这种改进型导弹最大射程从12千米提升到20千米;最大射高从6千米提高到1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为1100米/秒,战斗部增加到20千克,采用聚能破片战斗部,杀伤半径为9米。

地空导弹与高炮相比,它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反应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空火力网。从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制和生产地空导弹。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型号服役,各型地空导弹的生产量已超过40万枚,二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代。

一、法国西北风防空导弹

西北风导弹武器系统于1977年开始设想方案;1979~1980年由法国导弹技术局(法国武器装备总署(DGA)的下属单位)投资开展理论与试验性的设计研究,重点研制导引头。1980年12月,马特拉公司在5家投标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承包商。1981年开始研制,1982年完成拦截试验,1983~1984年完成导弹飞行性能鉴定,1983~1985年开始舰载和直升机载改型试验,1986~1987年完成陆军作战试验,1986年1月成功完成西北风射击CT-20靶标试验,1987年开始生产,1988年11月海军装备舰载型SADRAL武器系统,1988年年底第一批西北风导弹交付法国陆军,2000年1月西北风-2问世。

激光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动力装置

1台助推器,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构成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西北风导弹和密封发射筒,总质量为21.4千克,由射手携带;二是三脚发射架,可通过调整放置在多种地形上,用以固定发射筒、光学瞄准装置和望远镜。发射装置上的发射手柄装有一个防止导引头在不经意间被激活的安全控制杆、一个激活导引头的激活杆、一个在必要时防止导弹脱离目标的导引头接通按钮和一个导弹发射按钮。电源/制冷组合用于启动导弹导引头陀螺及制冷探测器。

西北风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连由1个指挥支援排和4个导弹发射排组成。其中,指挥支援排负责对各导弹发射排的作战指挥以及雷达、车辆的维护;每个发射排包括1套目标指示跟踪系统和6个火力单元。每个火力单元由两名操作手组成,其中一名是指挥员,负责观察空情、指挥联络以及下达导弹发射命令;另一名是射手,负责导弹发射。在要点防御任务中,火力单元按三角形部署,即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处各配置2个火力单元,顶点间距为2~3千米,火力单元间距为200~300米。

(1)导弹布局与结构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体是一个细长的圆柱体,头部为红外导引头,具有很强的目标识别能力,并带有一个对红外透明的氟化物锥形头罩,以降低阻力系数。高度敏感的导引头连接着一个数字信号处理装置以防止红外干扰。导弹弹体前部有两对“+”配置的矩形翼面,其中一对为固定前翼,另一对为可转动舵面;尾部有两对折叠式稳定尾翼。在发射筒内,固定前翼、舵面伸进弹体,稳定尾翼呈折叠状态,导弹出筒后便自动张开。

导弹的动力装置采用欧洲动力装置公司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助推器。助推器采用国家火炸药集团公司生产的双基推进剂,安装在主发动机排气管内,具有7个斜装的锥形喷嘴。当助推器点火后,可提供导弹40米/秒的出筒速度及约20周/秒的旋转速度;当导弹飞离发射筒13米时助推器脱落,15米时主发动机点火。主发动机采用复合材料壳体,壳体材料的外层是玻璃纤维,内层是“凯夫拉”纤维,在装药与壳体之间还有一层橡胶保护层。主发动机推力为1350千牛,工作时间为2.8秒(以防止第二枚导弹跟踪第一枚导弹的尾焰),在工作2.5秒后可将导弹加速到最大速度Ma=2.6;然后导弹保持无动力飞行10秒。在发射后13秒,导弹速度下降至300米/秒,若此时未击中目标,则自毁装置引爆。

导弹采用单通道控制,弹身后部的4片尾翼能够保证导弹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比例导引和末端前置修正。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灵敏度高,是魔术-2导弹导引头的改进型,由法国电信公司研制。导引头采用四元的锑化铟制冷探测器,工作波长为4.2微米,连接着数字式信号处理器,以降低红外干扰。导引头光学扫瞄系统采用动力陀螺形式、主次镜结构。

导弹采用马特拉·马努兰防务公司研制的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为3千克,杀伤半径为1米。战斗部的钢壳体外层贴有约1850个高密度钨合金小球,以增强目标穿透能力。装药由钝感黑索今(RDX)和梯恩梯(TNT)混合而成(比例为7∶3),质量为1千克。导弹采用触发及激光近炸引信,装有自毁装置,激光近炸引信的作用距离为3米,具有距离截止能力和抗背景干扰特性。

导弹发射筒长度为1.85米,直径为99毫米,具有储存、运输及发射导弹三种作用。发射筒由玻璃纤维绕制而成,带有电气接点并与发控电路相连,前后装有保护盖,发射前要将前盖拔掉。

(2)探测、发射与指控探测与跟踪目标探测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无线电台或用双目望远镜目视探测;二是将上级火控系统得到的目标信息传到方位显示器上;三是由射手用自己的瞄准系统探测目标。探测到目标方位后,射手用3倍望远镜截获并跟踪目标。所有瞄准数据可通过清晰准直系统连续显示,射手据此来进行发射准备,导弹发射后即按比例导引规律自主跟踪目标。

采用筒式发射方式,筒装导弹固定在三脚发射架上,发射架上装有光学瞄准装置,并可根据需要加装敌我识别器和红外热像仪。射手坐在座椅上瞄准目标和发射导弹,并可任意调整发射方向

5.作战模式

该系统采用单兵架射的作战模式。当系统探测到目标方位后,射手用望远镜在高低方向截获并跟踪目标。当射手得到经准直系统连续显示的瞄准数据后,打开安全杆及导引头激活杆并识别目标。当目标进入导弹有效作战距离时,射手按下发射按钮,助推器点火,将导弹飞行速度增加到40米/秒。当导弹飞离发射筒13米时助推器脱落,15米时主发动机点火,约2.5秒后导弹飞行速度达到Ma=2.6。当导弹接近目标时,制导系统提供导弹一条向前修正的飞行路线,使导弹接近或命中目标。

该系统具有射程远、机动性好、“发射后不管”、全向攻击能力和反应时间短等优点,而且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好,可以发展成车载、舰载、机载导弹武器系统。但是,与其他便携式导弹相比,该系统的展开时间相对较长。

目前,已发展了新型号西北风-2。西北风-2保留了原红外导引头,按空气动力学对尾翼进行了改进,并改进导弹的火箭发动机,以增强可操作性、增加速度和增大作战空域。2000年西北风-2已被法国陆、海、空三军装备并开始出口。

西北风-1和西北风-2装载在不同发射平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车载、舰载、机载导弹武器系统。

(1)MANPADS

MANPADS即两人携带行军的便携式基本型西北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2)轻型车载改型系统

ALAMO是一种轻型发射架系统,又称机动反飞机轻型转塔。该系统将基本型西北风武器系统装在4×4轻型车上,如标致、奔驰吉普车等。

ALBI是一种双联装发射架系统。该系统将基本型西北风武器系统装在轻型履带车或轮式车上,用于保护行进中的部队或重点设施。

ATLAS又称抗饱和攻击轻型地面转塔,是ALBI的改型之一。该轻型双联装发射架系统可直接装在地面或各种车辆上,以保卫重点设施。该系统包括便携式导弹发射架、两枚待发导弹和一套火控系统。

ASPIC是一种自动操作、远程控制的车载系统。

BLAZER是一种轻型防空装甲车(LAV-AD)武器系统。该系统将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现为法国泰勒斯(THALES)公司)研制的4联装发射架与美国海军陆战队Blazer发射装置相结合。

SANTAL是一种装于自行式装甲车上的6联装全天候转塔。该系统主要由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的Rode02型搜索跟踪雷达、火控系统、敌我识别器以及6枚西北风待发导弹组成。目前只安装在M113装甲人员运输车、剪刀鱼8×8装甲车和BMP-3履带式装甲步兵战车上。该系统具有机动性好、可空运的特点,适于快速部署部队使用。

SIDAM在奥托·梅莱拉(OTOMelara)系统(该系统是为满足意大利陆军需要而研制的机动型防空系统,主要武器是4门奥利康-康特拉夫斯公司的25毫米KBA加农炮)上装备西北风导弹。

(3)空空型改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