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面保护神:地空导弹
4504500000004

第4章 地空导弹的诞生与应用(4)

第一,空袭与反空袭对抗的强度呈大幅度提高趋势。由多种高性能空袭兵器实施的全方位、全空域、大密度、高强度空袭成为空袭作战的一种典型形式,如何对抗这种饱和型空袭成为反空袭作战的基本问题。在这种高强度的对抗局面下,传统的防空体系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一旦体系中的某个环节被突破,整个体系就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第二,空袭与反空袭对抗开始向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轰炸与反轰炸的火力对抗之外,还普遍出现了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电子摧毁与反摧毁、电子隐身与反隐身等电子对抗形式,各种以削弱或摧毁地空导弹作战能力为目标的高技术兵器被广泛使用。地空导弹作战所面临的对象不再仅仅是空中的飞机,还包括敌方各种各样的侦察设备、干扰设备,以及反辐射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

可以说,地空导弹开始面临着一种异常复杂的作战环境,第一代、第二代地空导弹已很难适应这一新情况。

形势的变化推动着地空导弹装备的发展,针对干扰、机动、饱和攻击、隐身目标、反辐射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等空中威胁的特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着力于提高抗干扰能力,抗饱和攻击能力,提高对付多目标、小目标和反导能力以及提高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同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导弹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进步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雷达技术的基础上,相控阵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普勒等新雷达技术与体制逐步趋于成熟;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出现,为研制新型导弹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装置;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电子设备,尤其是弹上电子设备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和高性能化。正是具备了这样一些技术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苏、美两国先后成功研制了新型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通常把这一时期及其以后发展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第三代地空导弹。第三代地空导弹的代表型号有美国的“爱国者”系列和俄罗斯的C-300系列。

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美国的“爱国者”,它采用了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TVM制导方式,可同时制导8枚导弹攻击多个空中目标,“爱国者”导弹的改进型还具有一定的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俄罗斯的C-300(SA-10)和C-300B(SA-12)两种型号导弹对付多目标的能力更强,特别是C-300B导弹具有较强的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

与第二代地空导弹相比,第三代地空导弹具有以下三个

特点:

(1)具备了全空域内的作战能力。第三代地空导弹的射击空域同时覆盖高、中、低空。

(2)实现了真正的多目标射击能力。C-300导弹一个火力单元可以同时射击6个目标,“爱国者”导弹可以同时射击3个到5个目标,这与第二代地空导弹通过设置多个火力单元实现的多目标射击能力相比是一个质的提高。

(3)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第三代地空导弹具有较强的反电子干扰和一定的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其中“爱国者”导弹的雷达还具有反电磁侦察的能力。

在技术上,第三代地空导弹采用了高性能的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天线的瞬时波束定向能力使制导雷达可以同时跟踪多批目标并引导多发导弹同时射击,这是第一代、第二代地空导弹的雷达无法达到的。相控阵雷达的使用使制导系统的总体性能极大提高,可以说,相控阵雷达是第三代地空导弹的一个典型标志。

第三代地空导弹广泛采用复合制导体制,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在严峻的电子干扰环境下将导弹准确导引向目标。导弹采用单级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体化筒弹结构,不但使用维护方便,而且发射速率高、射程远、机动性好、威力大。第三代地空导弹广泛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电子电路和机械工艺技术,因此具有车辆少、机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等特点,能广泛适应区域防空和野战防空作战的需要,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很强。

第三代地空导弹是现代雷达技术、导弹技术、控制制导技术的集中体现,由于其技术难度大、研制成本高,目前除中、美、俄三国外,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独立研制的技术与经济实力。英、法、德等北约国家在近年来也一直试图通过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方式发展第三代地空导弹。

第三代地空导弹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了改进阶段。美国在“爱国者”地空导弹原型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三种改进型:PAC-1、PAC-2、PAC-3。PAC-2型导弹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做了较大改进,是目前装备最多的“爱国者”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用PAC-2型导弹对伊拉克的“飞毛腿”和“侯赛因”战术弹道导弹进行拦截,据称其有效拦截概率达70%。

“爱国者”的第三代改进型PAC-3目前尚在研制中,预计PAC-3型导弹具备精确拦截弹道式目标的能力,它被作为美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后一级,用来在大气层内和低高度外层空间(40千米以下)拦截处于末段的弹道式目标。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就开始发展其C-300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改进型。C-300系列的第一种型号是C-300Ⅱ(北约代号SA-10,Ⅱ代表机动性),大约于1979年装备,采用全段指令制导的5B55K型导弹,射程为47千米。后来,前苏联研制了采用TVM制导的5B55P型导弹,射程达到75千米,相应的系统型号为C-300ⅡM。这两种型号能同时射击三批目标,装备量较少。1982年后,前苏联开始重点改进C-300ⅡM型导弹的制导雷达,使之能同时跟踪6批目标并引导12发导弹,这就是C-300ⅡMY(北约代号SA-10A)武器系统,它是C-300系列中第一个大量投入实用的型号,1985年正式装备。C-300ⅡMY型导弹装备后,仍发现其存在许多缺陷和进一步改进提高的余地,于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前苏联开始发展新的改进型。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独立继续进行这一研制工作,大约在1992年前后推出了C-300ⅡMY型导弹的改进型C-300ⅡMY-1(北约代号SA-lOB),C-300ⅡMY-1型导弹在性能、结构上与“爱国者”PAC-2型导弹相类似。C-300ⅡMY-l型导弹继承了C-300原型的基本特点,扩大了杀伤空域,增加了对弹道式目标的射击能力,提高了系统的总体作战性能。

在以反飞机等空气动力目标为主的C-300Ⅱ系列导弹发展的同时,前苏联由另外一个独立的设计局并行进行以反战术弹道导弹为主的C-300B(B代表高机动性)地空导弹的研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后,1993年前后正式定型并供出口,西方称之为C-300V或SA-12。C-300B采用两种不同型号的导弹分别对付一般飞行目标和战术弹道导弹,除采用了C-300系列导弹通用的一些技术外,还发展了一系列专门用来对付弹道目标的技术与工作体制,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用的专用反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C-300B导弹是一种以战术弹道导弹为主要目标的地空导弹,它的作用与“爱国者”PAC-3型导弹相类似,但发展的方向不同。PAC-3型导弹的体积小、速度快,末段采用以主动雷达寻的为主的复合自导引方式,制导精度高,其战斗部质量只有几十克,采用高速动能杀伤方式(KKV),可有效地摧毁战术弹道导弹等坚固目标。C-300B则采用更大型的导弹,射程远、速度快,尽管仍沿用传统的爆破式战斗部,但由于采用了定向集束爆炸方式,对各类目标均具有很强的杀伤能力。除了导弹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外,PAC-3型导弹与C-300B导弹基本上均沿用了其原型兵器的主要工作体制,但在系统构成与作战方式上均有很大变化。C-300B导弹基本上类似于一个C-300ⅡMY-1的一种扩展型,它将原来配备于C-300ⅡMY-1团的目标指示雷达(83M6E)移植到营里,作为营搜索指挥雷达;将原来各个营的照射制导雷达配备到各个发射单元,使每个发射单元均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每个营可同时射击24个目标,相当于一个C-300ⅡMY-1团的射击能力。同时,由于简化并缩减了辅助保障设备,营内装备数量基本没有增加,保留了C-300兵器地面机动性好的特点。

“爱国者”和C-300地空导弹基本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世界地空导弹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两种导弹基本上走的是同一条发展道路,不管其原型还是改进型,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总体作战性能也差别不大。但由于美、俄(苏)两国各自技术优势不同,两种系列兵器还存在一定差异。“爱国者”导弹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比C-300导弹先进得多,在武器系统管理、情报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和智能化等“软”功能方面有较大的优势;C-300导弹在导弹发动机、垂直发射等“硬”技术方面领先于“爱国者”导弹。其中C-300导弹首次在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采用了导弹垂直发射技术,这种发射方式与传统的倾斜发射相比,反应快,灵活性高,消除了发射盲区,简化了发射设备,避免了由于发射架随动对系统作战带来的种种限制。

除了地空导弹外,在这一时期舰空导弹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前苏联和北约国家一般采用从陆用导弹移植的方法发展舰空导弹。美国则比较注重整个舰队防空的有机性,因此主要由海军进行独立发展,其中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标准”导弹为主体的“宙斯盾”舰载防空武器系统。目前“标准”已有3种改型,“宙斯盾”也发展了三代,主要装备于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

第三代地空导弹的性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战空域大。射程可由0.1千米至几百千米,射高可由几十米到几万米,可有效地构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火力配系。

(2)多目标能力强。第三代地空导弹普遍具有多目标能力,从初期的可同时攻击3个目标到目前的可同时攻击6个~8个目标。

(3)拦截目标种类多。第三代地空导弹不仅能拦截各种作战飞机,而且对隐身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等多种类型的目标具备一定的拦截能力。

(4)抗干扰性能好。第三代地空导弹普遍采用复合制导体制、相控阵雷达,雷达普遍采用全相参体制、自适应频率捷变等抗干扰措施,使第三代地空导弹的抗干扰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5)自动化程度高。武器系统从搜索、跟踪目标、判明敌我到发射导弹、摧毁目标可实现自动控制。

(6)战斗部威力大,杀伤概率高。战斗部的杀伤半径一般为数十米,单发杀伤概率一般为0.7,两发杀伤概率达0.9以上。采用直接碰撞杀伤方式(KKV)的导弹,甚至可直接与目标碰撞,利用高速动能毁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