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变就是求赢
4503400000023

第23章 因人而变,塑造八面玲珑的你(2)

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而你想到的可能别人早就想出来了。如果你把周围的都看成是庸才,把别人当傻子,只有自己是聪明的人,意见才是最好的,于是不断的跳出来发表所谓的“真知灼见”,那么你可能就像那猴子一样,消失得最快。

为什么做人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谓一山还比一山高,天外还有天,我们不妨谦虚的做人,虚心学习,不要像那小丑一样只会卖弄那点博人搞笑的行为,令人鄙夷。

5.命里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是你的不用求,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能够知足常乐,那样才可以长久。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暂时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骚气,而所想得到的也最终没有得到,即使得到了,也失去了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蔓延,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收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允许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变得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助长民众存有侥幸获得意久之财的心理才是无形的、巨大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权衡大小,不能因小失大,不要因为暂时的损失,而影响长久的得。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获得,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老子》中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未必是件坏事,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6.收起你那一小戳尾巴

小人得志便猖狂,坏人得志得嚣张,而这小人和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挂”得最快的。猖狂就会被挨打,嚣张就会被迅速扑灭。

人生大致有两个极端状态难以把握,一个是失败甚至是惨败的时候,一个是成功得有一点儿张扬的时候,前一种需要坚忍的毅力,知耻后勇,后一种需要居安思危的冷静心态民。后一种其实尤为重要,因为任何的一点骄傲都很可能让你转胜为败。所以,任何人都需要收起那一戳尾巴,这似乎已经承认了某种恶劣的人性,但是,很难有其他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尊重别人自由的理念。你碰上苏东坡,弄那么一套“茶,上茶,上好茶”的过程,大概就有点傻B了。

在这个快速前进的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夹杂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收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趾高气傲,动不动就跟人家吆五喝六的,谁有功夫搭理你呀。学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魅力,内容千变万变,形式却是经久不变的经典。

我始终觉得收起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和支持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殊不知,一部人类史,正是人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前进上升的历史。抑制狂妄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嚣张的情绪。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进一步提升,想继续发展,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包括面对你的小辈,不要担心自己会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会有失身份,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按照常理来说,鞠躬的时候是不应该有翘尾巴的,因为那样会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如同是山上的猴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尾巴的位置,要不然,瞻前顾后也找不着方向。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腾出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奋斗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研究他们不需要露屁股来华众取宠,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7.游击战的最高宗旨:保存实力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心思都暴露出来,那别人看来你不过是个透明人,是个傻瓜。可见做人待人不能毫无“心机”,要懂得掩藏自己,尤其是那些容易触犯众怒的地方。

西方有位哲人曾这样说:“如果对方无法接受毫无掩饰的我,未尝不是好事。”其实,从对人性的现实分析来看,这就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实社会中,除了傻子和弱智,正常人哪里会是毫无掩饰的“玻璃人”呢?连禽兽也知道,为了抓捕猎物,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藏起来。

李宗吾在《厚黑丛话》中说:“我把厚黑学讲完了,特别告诉读者一个秘诀,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把它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王莽之失败,就由于后来把它显露出来的缘故。如果终身不露,恐怕至今孔庙中,还会有一个‘先儒王莽之位’大吃冷猪肉。韩非《说难篇》有曰:‘阴称其言而显弃其身。’这个法子,诸君不可不知。假如有人问你:‘认得李宗吾否?’你须放出最庄严的面孔说道:‘这个人坏极了,他是讲厚黑学的,我认他不得。’口虽如此说,而心中则恭恭敬敬地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李宗吾之位”。果能这样做,包管你生前的事业惊天动地,死后还要在孔庙中吃冷猪肉。所以我每听见有人骂我,‘李宗吾坏极了!’就非常高兴地说道:‘吾道大行矣!’还有一层,我说:‘厚黑上面,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这是指遇着道学先生而言,假如遇着讲性学的朋友,你也同他讲仁义道德,岂非自讨没趣?这个时候,则应当糊上‘恋爱神圣’四字。总之,厚黑二字是万变不离其宗,至于表面上到底该糊什么,则须因时因地,神而明之。”

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现代人的一大特色就是虚伪口是心非,尽管对《厚黑学》爱之入骨,表面上也必要在口头上对之咬牙切齿,为了讨好道学先生也。所以,做人一定要适当隐藏自己。戴上一层面具来,就好比机械运转所需要的润滑油,可以使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至于什么场合应该戴什么面具,就像戏台上唱什么角色该穿什么戏服一样,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具体到现实社会中,以下三条金科玉律,相信会帮你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首先,在单位里不可随便与人交心。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般一尘不染,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亦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那就等着回家吧!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只有先求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然后才能设法改造环境,顺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对避开生活的误区,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

况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没有素质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做一个在社会上混的场面人,社交活动不免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关。下班之后,与同事一起喝杯酒,聊聊天,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还可能掌握与单位有关的消息。因此,单位举办的各种活动,当然要积极参加,就是与同事及上司打上一两场“社交麻将”也很有必要。

其次,随时注意保护自己。蓝领与白领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蓝领向上流动性不大,升迁的机会不多。因此,蓝领工人打的是正规战术,采用大规模作战方式,集体讨价还价,争取共同的利益。而白领阶层则大多都有个别拼搏的机会,获得升迁是单打独斗的结果,甚至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结果。因此白领之间不但没有蓝领的那种团结奋斗,一致对外的同志感情,而且还互相猜忌,尔虞我诈。这种残酷的竞争生存环境,犹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游击队。

是游击队,当然就得打游击战!游击战的最高宗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许多力争上游的白领,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往往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厚黑学》认为:一方面要友好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就要夹紧尾巴,千万不要露出自己全力拼搏、一心往上爬的野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俗语说,“不招人忌是庸才”,但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才。精明的人,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

最后,别替人背黑锅。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做事好坏对错,很多时候是由上司主观意念决定的。如果上司意志强,下属都要努力工作;上司若自以为是,下属便会唯唯诺诺应付了事。但有一些上司也只是向他的上司交功课而已,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出事,做事不要自作主张一切如常,就不会勾起上司的雷霆之怒。但如果出现差错,上司为了向他的上司交代,就会随便抓住一个人做替罪羊。虽然说有的时候替上司背黑锅,能够换来更大的回报,但大多数情况下,替别人背黑锅是非常划不来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