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欧阳修(中国十大文豪)
4502500000002

第2章 欧阳修传(1)

一、少年欧阳修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欧阳修诞生在四川成都北部的绵州(今四川绵阳)。

欧阳修的籍贯地是吉州庐陵郡(今江西吉安)。据他本人自述,欧阳氏是夏禹的后裔,传到越王勾践五世孙王无疆时,被楚威王灭亡。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在乌程(今浙江湖州)欧余山之阳,做欧阳亭侯。后代子孙于是以封地为姓氏。西汉经学家欧阳生,西晋名士欧阳建,都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

欧阳修的高祖欧阳字达明,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在乡间享有崇高声望。乡民发生争讼,凡是由官府裁决的,往往需要反复诉讼,才能最后平息下来;而经由欧阳公裁判调停,一般不会再有争执。

曾祖欧阳彬,字可封,出仕南唐,做过武昌县令、吉州军事衙推官,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乡里传为美谈。九十四岁去世,墓葬在庐陵县儒林乡欧桂里燕湖。

祖父欧阳偃共有同胞兄弟八人。三兄欧阳仪,字象之,考中南唐进士,官做到屯田郎中。他登进士第的时候,父母都还健在,乡井引为荣耀,于是改称庐陵县故里“文霸乡安德里”为“儒林乡欧桂里”,住地“履顺坊”,也改名叫“具庆坊”。

欧阳偃文学天赋极高,从小能诗善文,蜚声南唐。他性格孤高狷介,不屑参加进士考试,直接赴文理院上书,献纳平生撰著的十余万字文稿,经召试合格,授南京街院判官。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八岁,没能有所建树。

欧阳偃生前不再居住庐陵县,已经迁徒到吉水县(今属江西)沙溪镇,死后埋葬在吉水县葛山乡回陂。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四十九岁,割吉水县报恩镇及周围五乡设置永丰县(今属江西),沙溪归属永丰。因此,准确地说,欧阳修籍贯地是吉州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六十三岁时,撰写的《欧阳氏谱图序》,明确指出:“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字仲宾,自幼丧父,刻苦攻读。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中进士,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判官,后来调任泗州(今安徽泗县)推官。

欧阳修出生那年,父亲五十六岁,母亲二十七岁。欧阳观原有一位妻子,后来因故离异。前妻生了个儿子,叫欧阳,离异后跟随母亲长大。续娶的郑氏夫人,出身于江南名门大族,知书识礼,为人宽厚仁慈,平日持家勤俭。大约在欧阳修出生后一两年,家里又增添了一个女婴。全家四口,日子虽然拮据,但是和睦相处,洋溢着天伦乐趣。

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观调任泰州(今属江苏)军事推官。莅任不久,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逝,留下孤苦无告的母子三人。欧阳修家门,自祖父欧阳偃以来,两世游宦在外,庐陵、吉水故里,除了祖坟以外,一无所有。就如郑氏夫人日后对欧阳修所说的:“你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房屋和一块土地,用来维持你们的生计。”无可奈何的郑氏夫人,只得携带幼儿稚女,投奔远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做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大中祥符四年(1011),在欧阳晔帮助下,郑氏夫人携带儿女,加上住在吉水故里的大叔欧阳旦,以及欧阳观长子欧阳,共同扶护欧阳观灵榇,归葬在吉州吉水县沙溪镇。墓选择在镇西南四里外凤凰山下的蟠龙形,座西向东,左右泷冈拱峙,香水环流,境域清幽秀美。

随着岁月流逝,欧阳修渐渐出落成一个风华少年,但是,身体瘦弱,其貌不扬。有个和尚替他相面,端详了半晌,说道:“你的耳朵反比脸庞白皙,将来一定闻名天下;你的嘴唇不是贴附牙齿,将来一定会无端受人诽谤。”就欧阳修后来的身世而言,真是不幸言中了。

到了进学的年龄,由于家计窘迫,无力聘请塾师,郑氏亲自担任儿子的启蒙教师。这些年来,丈夫舍手而去,郑氏矢志守节,一方面克勤克俭,自食其力;一方面谆谆教诲,课子读书。她把家庭复兴的满腔希望,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二叔欧阳晔开始也辅导欧阳修的功课,后来游宦远方,就无暇顾及了。

随州城南的涡水两岸,长着一大片荻草。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同类。有着坚韧的茎干。因为家里没有钱购买纸墨笔砚,郑氏就地取材,用荻枝作笔,以沙盘当纸,教儿子认字写字。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欧母画荻”的故事。郑氏找来欧阳询、虞世南的碑帖,指导儿子练字,在沙盘上临摹。欧阳修日后的书法艺术受到世人赞赏,与母亲自幼钧陶熏染分不开。

十岁的时候,欧阳修家境更加窘迫,无力购买书籍,只得向李家借书抄诵。他聪明颖慧,有些书本,还没等抄完,就能够背诵如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欧阳修发现了知识的广阔天地,享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他拼命地埋头读书,废寝忘食,丝毫不觉得劳苦。

有一次,欧阳修在李彦辅家中玩耍,从墙角的壁柜里发现一个沉甸甸的破筐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破旧不堪的书籍。其中有一部残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只保存六卷,而且书页脱落,前后颠倒。对于韩愈这位“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欧阳修早已听到名声,但是一直拜读不到韩愈著作。他当即向李家讨求这部残书,李家主人慷慨地送给了他。

回到家里,欧阳修立即贪婪地读了起来。韩愈文章汹涌澎湃的气势,深深地吸引并感染了欧阳修。他觉得文章内容精深博大,气魄沉雄豪壮,虽然不能详尽地探究它的含义,但是,文章汪洋恣肆,挥洒自如,煞是可爱。少年欧阳修,从此倾心于韩愈古文。

少年欧阳修这次偶然的发现,使他有幸结识韩愈古文,为将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埋下了种子。这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幸事!欧阳修一生,始终珍藏这部韩文旧本,并屡次搜寻善本,参校修订,使它成为欧阳家门的传家旧物。宋英宗治平年间,欧阳修年过花甲,还撰写了《记旧本韩文后》一文,追怀自己与韩愈古文的这场最初机缘。文章开头写道: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浑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欧阳修写作这篇题跋,距离偶得“旧本韩文”,已有五十年之久。睹物怀旧,浮思联翩。在历经数十年文坛风云以后,他追忆当年初识韩文的往事,看似平易疏畅的叙旧,却隐含着万千感慨。

二、三试而得第

仁宗(赵祯)即位的第二年--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欧阳修十七岁。他首次在随州应举,结果失败了。回来,他取出珍藏的旧本韩文,埋头重读一遍,感叹说:“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记旧本韩文后》)但是科场的衡文标准又是什么呢?他发现周围的士子们,竟无人提起韩文!他们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便是杨、刘“时文”。

两年之后,欧阳修第二次应举。他通过州试,被荐名礼部。但在京师的省试中,又被黜落。

两度落第,未免使他沮丧。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把注意力转移到西昆体诗和“时文”上来。

与此同时,早在二百年前被韩、柳创导的古文运动击败的骈文,在宋初又重新抬头。特别是骈文中的一体--所谓四六文,要求以古代圣人和经、传典故为基本内容,以四言、六言为主要句式,还须讲究声律和谐,对仗工整,遣词雅丽,出语不俗。宋代君主诏令,沿袭唐风,规定用四六文写。刘筠和杨亿,又把它推广到表章、奏疏和书信中。在他们倡导下,这种骈文便披上时髦的外衣,重霸文坛,号为“时文”。

宋人邵伯温在他的《闻见录》中指出,欧阳修学过“偶俪之文”。欧阳修自己也不否认:“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与荆南乐秀才书》)这就是说,他之所以曾经学写一点“时文”,不过是为了做官养亲。自己当时并没有认真研究孔孟经典著作,也说不出什么独立的见解和议论。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谒知汉阳军胥偃。胥偃读了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便将他留在自己门下。这是欧集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篇作品。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春,欧阳修二十三岁,随着胥偃来到京师汴梁(今开封)。在国子监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被补为广文馆生。同年秋天国学解试,仍名列第一。第二年(公元1030年)正月,在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中,又列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试,他名列第十四,荣选为甲科进士。五月,被特授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西京留守推官。

场屋中的选黜,既不是衡量才能的可靠标准,金榜上的“三元”(状元、省元、解元)和“进士”,也未必真有学问。欧阳修自己清楚,他从两度落第到三试第一,乃至荣选为进士,这中间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对新选拔的进士,朝廷照例要给他们颁赏。胪传唱第之后,由皇帝亲临赐诗,赐袍笏,赐宴,接着便开始驺从游街。他们从崇政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从,在东京街头傲然走过。

欧阳修很感激胥偃--他未来的岳父,也感激本次省试的知贡举--晏殊。

晏殊比他大十六岁,也是江西人。这时已是翰林学士和著名的词家。欧阳修说他“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晏公神道碑铭并序》)。《宋史》也称他“平居好贤”,“文章赡()丽”。晏殊的好贤作风和澹丽的词风,都对欧阳修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在这次京师应举中,欧阳修还结识了一对状貌奇伟的昆仲。这是两个开封人。兄长叫苏舜元(字才翁),写得一手好字,草书尤为绝伦。弟弟叫苏舜钦(字子美),不仅书法精妙,还是个美男子。特别是苏舜钦的诗歌与杂文,同他的相貌一样俊美。

和这开封二苏在一起的,还有穆修。穆修虽然早中进士,这时却不曾做官。苏舜钦说他“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苏学士文集》卷十五《哀穆先生文并序》)--喜欢攻击朝中权贵,批评时政弊端。他的散体诗文写得很好。天圣末期,穆修流落京师,住在南河一带。他不顾自己贫困孤独,向人告贷,刻印了数百部柳宗元文集出售。应该说,他和另一位文士柳开,都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前驱者。可惜他人微势孤,柳宗元文集终难推销。卖了整整一年,还得不到百缗,连为他孩子治病的药费也不够。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便在回乡途中郁郁死去。

欧阳修虽以四六文获举进士,但他对不顾流俗而喜作古文的苏、穆二人,却表示由衷的钦慕,称他们是“当世贤豪”,“不牵世俗取舍”的“特立之士”。既然他学写时文只是为寻一块博取仕禄的“敲门砖”,写好古文才是自己的素志,那么,如今宦门已进,这块“砖”便该可以抛掉了。他后来回忆说:“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待到在洛阳结识梅尧臣、尹洙之后,他的诗文写作便进入崭新的阶段。

三、徜徉嵩洛

天圣九年(1031)三月,趁着明媚的春光,欧阳修来到洛阳,补为西京留守推官。

年初,著名诗人“西昆派”领袖人物钱惟演以使相的名义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是欧阳修的顶头上司。钱惟演,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吴越国王钱的儿子,归顺宋朝以后,出将入相,地位显赫,但是始终没有做到实际宰相,心中对此深感遗憾。

钱惟演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又礼贤爱才,热心奖掖后学。来到洛阳以后,他多方招徕文人墨客,西京幕府人才济济,正如欧阳修诗中所咏诵的“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赴任伊始,欧阳修就在伊阙结识了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前不久调任河南县(今河南洛阳西)主簿。按照常规,欧阳修作为僚属上任,应该首先拜谒上司钱惟演。然而,他与梅尧臣一见如故,顾不上礼节,立即结伴游览香山去了。

钱惟演喜文爱才,对僚属不仅生活上关照,而且尽量减轻公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切磋诗文。欧阳修所担任的推官,只是负责掌管簿籍,提供参谋意见,属于闲散官。公事之余,他交朋结友,恣情地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河南府新来的通判谢绛,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他是梅尧臣的内兄,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做过县令、秘阁校理、国史编修等官。他擅长文学,知名一时,诗文深受西昆派领袖杨亿器重。来到洛阳后,很快就成了洛阳青年文人的首领。欧阳修、梅尧臣和尹洙等人都是在“西昆派”旗帜下受钱惟演、谢绛等西昆文人的影响,迈开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和尹洙的相识。尹洙,字师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时年三十一岁。天圣年间进士及第。他是一位古文爱好者,博学强记,通古知今,文章简约而有法,脱尽宋初卑弱、华靡风气。欧阳修与尹洙常在一起议论时政,并迭相师友,提倡古文创作。

初夏时节,钱惟演在府第建筑双桂楼,嘱咐欧阳修、尹洙各撰一篇落成记。欧阳修的文章首先写成,有千余字。尹洙读过以后,说“我只要五百字就可以完成。”尹洙的文章写成后,果然简洁古朴,令欧阳修心悦诚服。他拉住尹洙,请教文章作法。尹洙说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大抵文章最忌讳的,就在于气格弱小和语言繁琐。”性格要强的欧阳修,不甘落后。他独自一人带着酒肴前往双桂楼,一面酌饮,一面观察,仔细琢磨,再三推敲,克服格弱字冗的毛病,另外写成一记,比尹洙的文章减了二十个字,结构完粹有法。尹洙读了这篇文章,对欧阳修古文的长足进步大表惊叹,说:“欧九真是一日千里啊!”

欧阳修、尹洙等人相与提倡古文,标志北宋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宋立国初期,文风艳冶浮靡,论卑气弱,人们称为“五代体”。到了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同在秘阁编修《册府元龟》。他们迭相唱和,并将这些诗歌汇编成《西昆酬唱集》。秘阁是皇帝藏书的地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北昆仑的玉山策府是古帝王藏书之府。因此,人们常以“西昆”代指秘阁。杨、刘、钱秘阁编修官的华丽诗风,一时盛行朝野,人称“西昆体”。它渐次取代“五代体”,形成四六切对工整、风格雍容典雅的“时文”。

石介等人大声疾呼,抨击西昆体,却因持论偏激,内容迂阔,文辞怪僻,没有能够促进古文创作。到了天圣七年(1029),形势有所改观,仁宗颁发《贡举诏》,决心整饬文风,革除文弊,反对“浮夸靡蔓”的时文,提倡“理实”的古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韩柳古文开始受人重视。欧阳修出示珍藏多年的《昌黎先生文集》,补缀校定,传播人间,沉寂了二百年的韩愈文章逐渐风行于世。

欧阳修素来敬佩钱惟演的文才,更感激他对自己的倚重与厚爱。中道二年(1033)十二月中旬,当钱惟演启程赴随州任的时候,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为他送行,过了龙门,一直送到彭婆镇,才依依告别。欧阳修的《留守相公移镇汉东》诗咏道:

周郊彻楚,旧相拥新旌。路识青山在,人今白首行。问农穿稻野,侯节见梅英。腰组人稀识,偏应邸吏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