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列夫·托尔斯泰(世界十大文豪)
4502300000037

第37章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精选(23)

在他的头脑里,浮上来成百上千的人,由那些冷漠无情的将军、检察官、狱长监禁起来,关闭在充满病菌的空气里,受尽凌辱。他不由得想起那个古怪的、自由的、痛骂长官的老人,可是他却被认为是疯子。他还想起克雷利佐夫已经含恨而死,他那张美丽的、僵死的、蜡黄色的脸夹在别的尸首当中。究竟是他聂赫留朵夫疯了呢,还是那些自认为头脑清醒而干出所有这些事的人们疯了呢?这个以前已经提出过的问题,现在又带着新的力量在他的面前出现,要求回答。

等到他走得累了,也想得累了,他就在靠近灯的一张长沙发上坐下,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留做纪念的福音书,这是他刚才清理他衣袋里的东西时掉在桌子上的,“据说,这本书能解答一切问题。”他暗想。然后他翻开福音书,开始阅读他翻到的那一页。那是《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他读道:

一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二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三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四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对了,对了,是这样。”他暗想,回忆他自己也只有在谦卑的时候才领略到生活的安宁和欢乐。

五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六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把他沉到深海里。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在什么地方接待?什么叫做‘为我的名’?”他问自己,感到这些话并没有向他说明什么,“再者,为什么要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而且要把他投进海洋的深处?不,这有点不那么对头:讲得不明确,不清楚。”他暗想,回忆他在一生当中有好几次着手阅读福音书,而这类不清楚的地方总是使得他无法读下去。他又读完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和第十节,这几节讲到绊倒,讲到他们必须进入永生,讲到把人丢在地狱的火里作为对他们的惩罚,讲到孩子的使者常常见天父的面,“多么可惜啊,这些话那么的不连贯。”他想道,“不过,人还是可以感觉这里面有些好东西。”

他接着读下去:

十一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

十二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该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么?

十三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羊欢喜还大呢。

十四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是的,天父并不愿意他们灭亡,可是,在这儿,他们却成百上千地死亡。而且没有拯救他们的办法。”他暗想。

他接着读下去:

二十一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冒犯我,我应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

二十二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二十三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的仆人算账。

二十四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人一千万银子的来。

二十五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他们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二十六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请宽容我,那些将来我都要还清。

二十七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除了他的债。

二十八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二十九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三十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三十一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感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三十二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三十三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那样么?

“难道只不过是这样一回事吗?”聂赫留朵夫读完这些话,忽然大声叫起来。他整个身体里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回答说:“对,只不过是这样一回事罢了。”

于是聂赫留朵夫遇到了凡是过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事。他遭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个思想,起初在他的心目中无非是一句怪话,一种似是而非的想法,甚至像是一句笑谈,不料屡屡在生活里得到证实,于是后来,突然之间,他领会到这个思想其实是最简单、最无可怀疑的真理。如今在他,就有一个思想照这样变得清楚起来,那就是为要摆脱这种骇人听闻的、使人们受苦的恶势力,惟一毫无疑义的方法仅仅是人们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能惩罚别人,也不能纠正别人而已。他现在才明白,他在各处大小监狱里亲眼目睹的所有那些骇人听闻的恶势力,以及人们制造那种恶势力所表现的镇静自信的态度,无非是起因于人们打算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们自己就坏,却居然要想纠正坏事。某些沾染恶习的人打算纠正另一些沾染恶习的人,而且认为通过机械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可是这一切的结果,只不过是缺钱的和贪利的人把这种虚构出来施之于人们的惩罚和纠正变成他们的职业而已。他们自己就腐败到极点,而且不断地腐蚀他们所折磨的人。现在他才明白他亲眼见到的所有那些惨状是从何而来的,必须怎样做才能够消灭它们。他一直找不到的那个答案,恰巧就是基督对彼得做出的答案,其大意就是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宽恕无数次,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本身没有罪,而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

“可是事情总不可能这样简单吧。”聂赫留朵夫对自己说。不过同时他又毫无疑义地看出来:尽管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与此相反的答案,因而起初觉得它奇怪,可是这个答案却是确切无疑的,对那个问题来说不但是理论上的解答,而且也是最切合实际的解决。这永远会遇到一种反驳,那就是该怎样对待作恶的人呢,难道可以白白放过他们而不对之加以惩罚吗?然而这样的反驳现在却不会使得他张惶无措了。假使事实已经证明惩罚能够减少犯罪,改造罪犯,那么这样的反驳倒也有它的意义。可是既然事实已经证明惩罚的结果适得其反,而且事情很清楚,不论什么人都没有权力纠正另一些人,那么您所能做的唯一合理的事,就是停止做这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此外又是不道德的、残忍的事,“你们几百年来一直在惩办你们认为有罪的人。可是结果怎么样呢,这种人已经绝迹了吗?他们并没有绝迹,他们的人数反而增加了,因为不但添上一批被惩罚所腐化的罪犯,另外还添上了一批审判人和惩罚人的罪犯,也就是审判官、检察官、侦讯官、狱吏等。”聂赫留朵夫现在才明白,社会和一般秩序所以能存在,并不是因为有那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却是因为尽管有这种腐败的现象,然而人们仍旧在相怜相爱。

聂赫留朵夫希望在这同一本福音书里找到能够肯定这种思想的文字,就把它从头读起。他读了一遍素来使他感动的《登山训众》,这才第一次看出这段训诫并不是抽象而美丽的思想,所提出的大部分内容也不是过于夸张而无法实行的要求,却是些简单明了而实际可行的戒律。一旦执行了这些戒律(而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人类社会的全新结构就会被建立起来,到那时候不但惹得聂赫留朵夫极其愤慨的所有那些暴力会自动消灭,而且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幸福,人间的天堂,也可以实现。

那些戒律共有五条。

一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节起到第二十六节止)就是人非但不应当杀人,而且不应当对弟兄动怒,不应当认为任何人渺不足道,称之为“拉加”。如果同某人发生了争吵,就应当在向上帝献礼以前,也就是在祈祷以前,先同那人和好。

二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七节起到第三十二节止)就是非但不应当奸淫,而且要避免迷恋妇女的美色。一旦同一个妇女结成夫妇,就应当对她永不变心。

三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三节起到第三十七节止)就是人不应当在许诺任何事的时候起誓。

四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节起到第四十二节止)就是人非但不应当以眼还眼,而且应当在有人打你的右脸的时候,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应当宽恕别人对你的欺侮,温顺地忍受欺侮。不管什么人对你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一概不应当拒绝。

五条戒律(《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起到第四十八节止)就是人非但不应当怒恨仇敌,打仇敌,而且应当爱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

聂赫留朵夫凝望着那盏点燃的灯的亮光,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回忆我们生活里的种种丑恶,然后清楚地想象倘使人们按这些箴规教育自己,这种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一种很久没有经历过的欢乐抓住了他的心。这就像是他经过长久的疲劳和痛苦以后突然找到了安宁和自由一样。

他通宵没有睡觉。如同许许多多读福音书的人遇到过的情形一样,他读着读着,这才头一次领会那些文字的全部意义,而那些文字他以前已经读过许多次,却没有注意就放过去了。犹如海绵吸收水分一样,他把这本书里向他揭示的那些必要的、重大的、可喜的道理统统吸收进他的心里。他觉得他读到的这一切似乎很熟悉,似乎肯定了而且使他领悟了以前他早已知道,却没有充分认清、也没有相信的道理。现在他才认清而且相信了。

然而他不光是认清而且相信人们执行这些戒律就可以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幸福,现在还认清而且相信每一个人除了执行这些戒律以外无须再做别的事,人类生活的惟一合理的意义就在于此,凡是违背这一点的一概是错误,立刻就会招来惩罚。这是从全部教义里引伸出来的,并且在关于葡萄园的那个比喻里特别鲜明有力地被表现出来。园户本来是被派到葡萄园里去为园主工作的,却自以为葡萄园就是他们的私产,凡是葡萄园里的东西统统是为他们置备的,他们的本分仅仅是在那个葡萄园里享受他们的生活,竟然忘却了园主,而且把那些对他们提到园主,提到他们对园主所负的责任的人都杀害了。

“我们的所做所为,恰恰就是这样。”聂赫留朵夫暗想,“我们一边生活,一边抱着一种荒唐的信念,认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这显然是荒唐的。要知道,如果我们是被派到这儿来的,那就是出于某一个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可是我们却断定,我们生活只是贫图我们自己的快活。那么事情很清楚,我们会落入坏下场,犹如那些不执行园主的意志的园户落入坏下场一样。主人的意志就表现在那些戒律里头。只要人们遵从那些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们就会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是我们却先求这些东西,而且显然没有求到手。”

“那么这就是我的终身事业。一件事刚刚做完,另一件事就又开始了。”

列夫·托尔斯泰情书

“您是否愿做我的妻子?”

索菲娅·安德列耶芙娜:

我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接连3个星期,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今天我一定要说出一切。然而我依然怀着惆怅、悔恨、恐惧和幸福的心情离开了。每天夜里,我都和今天一样,总是痛苦地对自己说:我为什么没说呢?我该怎样说,又说些什么呢?现在,我带着这封信,如果我又一次没有说,没有勇气对您说出一切,那就让我交给您这封信吧!

我觉得,你们全家对我有个错觉,似乎我爱上了您的姐姐丽扎。这是不对的。您写的中篇小说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读过之后,我确信了一点,我——杜勃利兹基(索菲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尔斯泰以他自诩)——不配憧憬幸福,您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诗一般的追求……您将爱上谁,我不嫉妒,将来也不嫉妒。我觉得,我能为您高兴,像为孩子们高兴一样。

过去我曾写过:只要同您在一起,我立即就会记起我的年龄大和不可能得到的幸福,对,正是您。

但那时,直到后来,我是在欺骗自己。而当时,我也许还能够扯断一切,再次回到我那个人奋斗、潜心干事业的狭小的“修道院”中去,可现在我却什么都做不下去了。我觉得,是我扰乱了你们的家,我失掉了和您——一个诚实的人作为朋友的单纯而珍贵的友谊。但我不能离去,却又没有勇气留下来。您,一个诚实的人,要坦率地,不要匆忙,千万不要匆忙告诉我该怎么办。一个人嘲笑什么,他自己也就要为其付出代价。假如一个月前有人对我说,一个人会像我现在这样痛苦,我会笑死的。但我现在却正是在为幸福而痛苦着。诚实的人,告诉我,您是否愿做我的妻子?只要是出自内心,您可以大胆地说,“可以”;倘若您对自己还有丝毫的怀疑,那就说“不行”好了。

看在上帝的份上,好好问问您自己。

听到“不行”,对我来说是可怕的,我能预见到这一点。但我会找到经受这一切的力量。倘若我做您的丈夫,而您又不能像我爱您那样地爱我,那才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