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大帝
4497100000030

第30章 明太祖朱元璋(3)

元末战争期间,由于地主和官僚大量逃亡流散,他们霸占的土地有的回到农民手中,有的成为荒田。元朝灭亡以后,不少地主回返乡里,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朱元璋下令,凡是战争中抛荒的土地,被他人耕垦后就成为耕垦者的产业,原来的地主不得再要回,原来的地主另由官府拨给同等数量的荒地作为补偿;对那些无主的荒地,朱元璋则鼓励农民积极开垦。公元1368年他下令:各处荒闲的土地,允许百姓开垦,永为己业,免除租税三年。过了两年又规定,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授予无业乡民耕种,每户给十亩,另给两亩菜地,有余力耕种的,不限亩数,全部免除三年租税。许多逃亡的农民,得知这些规定后,纷纷回乡耕垦荒地,成为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

移民垦荒是朱元璋采取的又一种措施。元末连年战争,水、旱、蝗灾接连出现,使河南、河北等地人民十亡七八。朱元璋下令把一部分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公元1375年,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无地农民四千多户到凉州耕种,给耕牛种子,三年不收租税;公元1376年,又迁山西及正定无田农民到凤阳垦荒。公元1382年,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二万四千多人到泗州耕田。公元1383年、公元1388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垦荒。

为了鼓励农民垦荒,朱元璋下令,不论是新地垦荒或是移民垦荒,政府都要给予优厚的条件,除了“永为己业”外,一律免租三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又规定,山东、河南新开垦的荒田,不管多少亩,永远不收租税,有力气的尽其耕种。在一些应该征税的地方,也采取“薄赋”的办法。遇到有水旱灾害,常下诏蠲免。还规定农具一律不收税,商税一律三十取一,这在封建社会是比较低的。

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令乡里百姓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结为一“社”。如遇到农忙时节,有的家户有疾病无力耕种时,村社要帮助其耕耘,以使田地不荒,民无饥窘。

由于朱元璋积极鼓励农民耕种,致使田野开辟,百姓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朱元璋即位的当年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批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江防止旱涝的,都需要根据地势加以修治。各种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棉花是十分珍贵的。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制作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农民凡有田地510亩,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有40亩以上的,种植桑棉面积要按比例递增。后来,朱元璋还指示户部,明令全国百姓要多种桑、枣、柿和棉花,违令者全家充军。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以后栽种的全部免除赋税。到了明代中叶,棉布已成了人民衣着的原料,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视经济作物、奖劝桑棉政策的结果。

尽管朱元璋力求对农民实行宽松政策,但国家还是得征收租税、徭役。朱元璋把对百姓的剥削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他懂得“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如果对百姓压榨得太狠,就会激起强烈的反抗。因此,他在征收租税、徭役上,尽量能够比较合理。

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朱元璋严格控制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地方上修建大型工程,一律要报他批准才能动工;凡是不急需的工程,要尽量缓建,能够安排在农闲时进行的工程,一律放在农闲时节,不能耽误农时。

明初规定,农民有田一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有田一顷者,要出丁夫一人,每年在农闲时节赴京服役30天。这比元朝减轻了许多。但由于长期战乱,元代的户口和土地簿籍已大都丧失,不少地主豪族乘机隐瞒土地和人口,逃避租税和徭役,这就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为了使国家能真正按产业和人口多少来征收租税徭役,做到赋役比较合理,从公元1368年起,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核实田亩、普查人口运动。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登记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以及所属的户类,这种户口登记册的封面是黄色的,因此叫黄册。为了编好黄册,与此同时又建立了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单位。明代的县以下是乡,乡下是里、甲。凡乡以110户为一里,推选丁粮多的10户轮流做里长,其余百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设一甲长。编制黄册以里甲为单位,每里编为一册,每册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另三份分送县、府、布政司各一份。黄册是征收赋役的依据。为了增加户数,朱元璋大量解放“驱口”。“驱口”是元代的产物,蒙古贵族把掠夺的百姓当成私产,随意驱使,他们不能独立参加生产,那些百姓的子孙被称为“驱口”。不少蒙古贵族拥有成千上万的驱口。朱元璋在公元1372年宣布:“以往由于兵乱,人民流散,因而成为他人奴隶者,即日放还。一般农户不得收养家奴,贵族、功臣使用奴婢最多不能超过20人。违者严惩。”这样就使黄册上的人口数目大大增加,同时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土地的普查与人口普查同时进行。明政府为了掌握全国土地的总数量,组织人力在全国丈量土地,把每乡、每里甲、每户的土地分布状况、亩数、质量、方圆形状,绘制成册,以作为征收租税的又一个依据。由于册中的土地形状重重叠叠,状如鱼鳞,所以又叫鱼鳞册。

黄册、鱼鳞册编制以后,虽然从制度上更加严格控制了劳动人民,但对于隐瞒土地、人口的地主豪族,以及逃避租税徭役的人,也是一种限制。由于社会各个阶层都相对平均地承担了封建国家的赋徭,因而也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地减轻了一些。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朱元璋还曾命人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亲眼看看农民的艰苦生活。太子回来后,他还严肃地教育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凡是因地闹灾荒歉收的,都要下令蠲免租税;灾情特别严重的,还要叫地方官员为灾民贷米,或赈济米、布、钞等。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宽松的治民之策,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些政策不仅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使全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力水平,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

除了粮食增产外,桑麻、棉花、果木等经济作物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初的手工业以纺织、造船、矿冶等行业发展最为明显。

如松江的棉布当时被称为“衣被天下”,苏、杭一带已有了丝织工业作坊。

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在封建社会中,一些帝王曾经提倡勤俭节约,但大多是不能善终,有的是令天下节俭,自己奢侈。而朱元璋身先节俭,一生节俭,这在历代帝王中也是非常少有的。

朱元璋生长在贫苦家庭,从小过惯了穷苦日子,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处处躬行节俭,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每日早膳,他只用蔬菜就餐;苑内不准种奇花异草,要种上蔬菜和果木树。他穿的衣服也很陈旧,常常是几年才添置一件新衣;睡的御床,色调浅淡,样式一般,还不如当时一个中产人家的卧榻。在营建应天府新内城时,主管工程的大臣把图样送他审批,朱元璋把一些雕饰奇巧之处统统划掉,并指示把历代帝王兴亡的故事,画在引人注目的墙壁上。在他的影响下,皇后、妃子也都很注意节约,穿的都是旧衣裳,从不过分打扮、满身珠宝。他多次对大臣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

朱元璋之所以自己严格履行勤俭节约,是因为他明白天下臣民能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关键要看最高统治者本人能否做出表率,带头节俭。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细心钻研历史,研究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从中他总结出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自古王者之兴,无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

只有帝王之家节俭不行,勤俭节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全国臣民中间,特别是在臣吏中间提倡节俭,狠煞奢侈浪费之风。

每次任命官吏时,他总是特地叮嘱他们,不要“增饰馆舍”、“竞为奢侈”。

特别是对待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朱元璋更是反复告诫他们,要继续保持过去艰苦奋斗的作风,“勤身守法,勿忘贫贱之时,勿为骄奢淫逸之事”。对于那些具有奢侈贪污行为的官吏,轻者训斥、施刑,重者杀头。

为了教育子孙不忘创业艰难,朱元璋还命人把自己的艰难经历画在宫殿里,并告诫子孙说:“富贵易骄,艰难易忽,久远易忘,后世子孙生长在深宫,只看到富贵,习惯于奢侈,不知道祖宗起家之艰难,现在你们要朝夕看看我的经历,不忘祖本。”为了创造一个艰辛劳作的环境,朱元璋命令儿子们周围的太监,要进行纺织,造麻鞋、竹藤,在宫廷内的空地耕种蔬菜,从小要他们看到劳动的艰辛。

由于朱元璋大力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皇室做起,严格要求各级官吏,狠煞奢靡之风,使明初的吏治比较清明,经济很快得到复苏。

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郊外钟山下,名曰孝陵。

朱元璋是中国帝王史上又一位杰出的帝王。在执政的几十年里,他躬亲庶政,整饬肃吏,休养百姓,提倡节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他在自己的遗嘱里写道:“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这一段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他辛勤的一生。当然,朱元璋也有他残暴的一面,如诛杀功臣,大搞文字狱等,但不管怎样,他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历史功绩,是永远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