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大帝
4497100000003

第3章 秦始皇嬴政(2)

众所周知,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泰皇为最高、最尊、最贵,所以大臣们建议嬴政称“泰皇”。但是也有人认为:古有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嬴政的功绩为“五帝所不及”。嬴政本人也认为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最后,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为“皇帝”。嬴政是第一个皇帝,所以称始皇帝。并规定其后世,按子孙世系排列,为“二世、三世……传之无穷”。并且规定“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其他人都不能使用。整个帝国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凭证,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玉玺与朕、制、诏一样,都是皇帝的专有之物,任何百姓都禁止使用。

皇帝名号和权位确定以后,皇帝的亲属尊号也相继确定,父亲曰“太上皇”,秦始皇确定帝号的当年就追庄襄王为太上皇,母亲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

秦始皇还下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从而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廷礼仪。皇帝在万人之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要求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君权神授,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都必须由皇帝任免,要严格按照皇帝的命令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没有皇帝的符节,任何人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皇权行使的畅达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实施,文武百官昼夜不停地起草制度文件,最终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 组织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让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得到充分发挥,秦始皇不分昼夜地操劳,白天断狱,夜批公文。即使这样拼命,但是他还不满足,他还给自己规定了更高的目标,不批完一石公文,绝不休息。

统一制度加强集权

秦始皇凭借武力征服六国,国家虽然统一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阻碍国家发展的因素,所以秦始皇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首先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丞相统领百官,并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国家行政事务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规定有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军事机构的最高军事首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事。如果需要发兵、调兵,必须得到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令,由他转交丞相颁布。

管理全国的书籍、律令和文书等事项,监察各级官吏也由御史大夫掌管。

三公之下还设九卿,九卿是具体掌管全国各领域事务的官吏,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奉常具体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郎中令具体掌管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具体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太仆具体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最高长官;廷尉具体负责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典客具体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具体负责皇室宗族名籍;治粟内史具体负责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少府具体负责山海池泽的税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兼管宫廷手工制造业。

三公九卿,各自设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上报皇帝裁决。

地方实行郡县制。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秦国得到了彻底地改变。丞相李斯强烈反对分封制,他认为周朝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将王分到各地当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才进一步扩大,逐渐与中央疏远,皇帝越来越难管这些诸侯王,最后导致周朝分崩离析。他认为秦朝应汲取周朝的失败教训,要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秦国的安定也就牢牢抓在皇帝手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一是县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这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老百姓们以5家为一个基层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10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为了使国家更快、更稳地发展,秦朝首先严格管理官吏,秦始皇制定了一套严明的法令,专门治理官吏。法令极其严厉,使得所有官员都遵纪守法,办事效率极高。同时,秦朝也给这些官吏很高的权力、地位,“以束为师”。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这套帝制机构,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

秦朝的这套政治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空前专制的。在中国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套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秦朝刚刚建立,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够完善。国家要统一,经济要繁荣,民族要团结,除了有一套帝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各种统一的制度。长达几百年的封建割据使得全国混乱不堪,要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制定完整而统一的规章制度之前,秦朝政局非常混乱。为此,秦朝首先是颁行统一的法律。商鞅变法时,采用魏国李悝所着的《法经》作为秦国新法律的蓝本。李悝的《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什”、“伍”连坐法,又把“法”改变为“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律颁布全国执行,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状况。秦律具有苛刻严明的特征,对“治吏”尤为重视,大量律条是针对官吏制定,官吏犯过,刑罚必加,绝不宽恕。李斯当时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之前的各国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颁 布全国,令全国各个郡县统一执行。所以,秦朝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受贿,也不敢玩忽职守,办事效率极高。

秦朝统一之初,各国货币形制基本上都不相同,而且计量单位也不统一。为了统一货币制,秦始皇立即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制定的货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新的货币制的制定,给当时秦朝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度量衡制度也是秦朝需要改革、统一的一项制度。原来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以量来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魏国以半斗、斗、钟为单位,齐国以铆、釜、钟为单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仑;衡为铢、两、斤、钧、石。

车轨大小、交通要道的宽窄也需要统一。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所有不符合这些规定的车辆一律禁止使用,史称“车同轨”。

这一措施对交通运输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交流工具。由于秦朝统一之前,各国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种文字不统一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秦朝的发展。为此,秦始皇命丞相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须“书同文字”。李斯废除了各国的异体字,统一了偏旁的形态,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笔数,全国一律使用笔画简单、书写方便、易于读认的“小篆”,又叫“秦篆”,就这样第一次规范了汉字。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用小篆字体,共有3300个字,作为范本,向全国推行。

秦始皇开创的帝制机构和建立的各种统一制度,使得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发达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并居于世界前列。

北筑长城南戍五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北方居住着少数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他们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袭 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朝统一以后,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扰。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英勇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到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还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再修筑了一部分,修筑后的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长达1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北防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雎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南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50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简陋的情况下,一旦有战事发生,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草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齐,南至吴、楚,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达50步,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