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有成就,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却会一筹莫展。不顾个人条件能力的授权对公司无疑是一种损害。如果老板在决定授权于一个人之前,能详细地了解此人的专长,并确认这一专长确实是公司所需的话,用错人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在这里,实际上给企业领导提出了一个如何使用“偏才”的问题。使用“偏才”时应注意:
1.不要因为人的短处而舍弃人的长处;
2.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期望衡量别人;
3.不可因小过而失大才;
4.使用“偏才”的智慧,应避免他把聪明才智用于欺诈;使用“偏才”的勇气,要避免他滥用自己的胆识;
5.用“偏才”时不仅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而且还要遮盖一点他们的短处,不使他们难堪;
6.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要计较其短处;对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要刻意挑剔其小毛病。
选拔人才的最佳标准是德才兼备,但是事情往往是与自己的心愿相违背的。那么,当我们退而求其次使用有缺陷的人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有缺陷的可用之才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才能不足之人,另一种是德行不足之人。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领导用人时应侧重的是“拙诚”之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多做实际工作,不做表面文章的人,那种只说不做的人,往往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领导授权应当提倡实干主义精神。
对于才能方面明显不足的人才,要对他们授以谨慎处事的秘诀,让他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注意虚心学习,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逞强好胜而引起的是是非非。只有“论功则推于人,论过则引为己责”的人,才能吸引有为之人来到自己的身边。
一般来说,人的本性是见利不能不求,见害不能不避。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人做买卖,日夜兼程,不远千里,为的是追求利益;渔民下海,不怕海深万丈,敢于逆流冒险搏斗,几天几夜不返航,因为利在海中。许多人就是这样,只要有利可图,虽然山高万丈也要攀登,即使水深无底也要潜入。所以,善于授权的人,对人才要顺势引导。
人都有优缺点,在授权时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用人,贵在善于发现、发挥人才之长,对其缺点的帮助教育,固然必要,但与前者相比应居于次。而且帮助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其短处变为长处。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只看人长处,则无不可用之人。因此,在授权上切不可斤斤计较人才的短处,而忽视去挖掘并有效地使用其长处。
不知人短中之长,就不能做到善于。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优点扩展了,缺点也就受到限制,发扬长处是克服缺点的重要方法,而且长处和短处是相伴相生的,常见到有些长处比较突出,成就比较大的人,缺点也往往比较明显,常常“不拘小节”大智若愚。因此,在授权时,要善于发扬人才的长处,以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至于那些胆大艺高,才华非凡,但由于某种原因受人歧视、打击而有争议的人物,领导更要给予有力的支持。
授权学研究证明,高明的领导者在管理职员时,应利用爱人之心纠正他们,按照职员行为的准则来约束行为。所以说,有了绝对不可违反的准则,必然会在良好的秩序下实现管理,领导者也就可以正常地行使权力。制定不随意改变的管理制度,规范是高明的领导者进行管理的最根本途径。
让“监工”尽快下课
权力是一种管理力量,权力的运用则是有法度的,而不能是领导个人欲望的自我膨胀。因此,一个高明的领导或上司首先要明白一点:自己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专制,也就是说,上司不是监工,因为监工即是专权的化身。把自己当作监工,往往大权独揽,把所有的下属都看成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样的上司永远成不了好领导,或者说,监工式的管理一时有用,但不可能时时生效。
牢记这一点,会对企业领导的用人方式带来益处,至少不会遭致下属的心理抗拒,容易使双方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
从表面形式上看,授权与用人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权力运用。但是如果简单地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因为授权与用人不是权力专制的表现,而是权力调控的表现。
尽管知道某下属的能力较高,可以授权他做更多事项,但是不能从已经接手进行工作的下属手中,把事项移交到前者身上。除非主管认为后者已无能力将事情办好,但是要有证据显示,方能服人,以免吃力不讨好,影响两者的工作情绪。
由计划、开会以至进行一项工作,主管当然有责任和权力去参与。然而,过分的干扰,会造成下属的依赖心,无法突出个人表现。
主管给予下属过多的辅导,不能使下属独立处理整体工作,对下属及主管本身,均会造成长远的损害。在下属方面,未有适当的磨练,埋没了潜质和才华。在主管方面而言,工作量太大,精神和体力均感疲乏;况且以一个人的能力,没有集思广益的好处,终会比其他同行落后。不管什么时候,与下属一起研究工作,指派授权了某些下属进行后,就放心让他去处理。在适当的时候,询问下属一些问题,防止他偏离目标,但不等于干扰。例如问他是否要协助、工作进展如何、可有遇到困难等。
主管主观的判断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使他们不敢放胆去做。因此,主管应站在客观的立场,看下属的工作进度。“我认为这样不好”的说法,改为“你认为这样会较好吗?为什么?”下属听了较易接受,以及帮助他更了解工作,方便工作的进行。
再强调一下:放些权力下去,才能收得人心上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是一种等价的交换。对一个企业领导而言,彻底改变监工身份,有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这种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实际工作来体现,真正做到由专权而放权的角色转换,切忌误以为专权就是大权,放权就是失权;相反,放权能够赢得下属的信赖,会使下属更加尊重你的权力,而使你的权力从本质上起效应。而专权只能是迫使下属表面服贴,却赢得不了人心。现代企业管理主张“把监工赶出权力层”,这是对专权与放权关系的精辟概括。每一位有志于企业管理的领导,应当切记这种说法。
不要滥用权力
权力是企业领导表现自己管理手段的体现,但无数事实证明,过分保护和夸大这种权力欲望就会存有私人目的,就会滥用无度。滥用权是对权力价值的破坏,切忌滥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领导警醒的口号。那些死抓着权力不肯放的领导,因权力太多的缘故,往往滥用权力,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任何权力都得有一定的限制和范围,如果硬要突破这种限制和范围,就会超出度外,形成“权力扩张”的现象,最终会危及组织或企业利益。
◎切忌代办一切
命令是让下属执行的措施,而企业领导不能代办命令。“这是业务命令,你就照这方法做,不然,我就把你开除。”像这种不顾部属立场,强制的命令方式,是身为主管者绝对要避免的。因为这样,只会徒然增加部属反抗的心理,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真正优秀的主管,绝不会依靠权力来行事,更何况部属本身也知道要敬重上司,上司又何必处处表现自己有不可示弱的权力呢?
有些领导或主管,当部属不按己意而行时,往往不愿花点时间与部属商谈一下,马上搬出权力,想借以操纵部属。即使他不是用很强硬的态度,但此种行为即明白表示他不相信部属的能力,而“相信部属”是最重要的。期待部属有所表现时,首先要相信他的能力。
◎切忌漠视下属
每位下属都有自尊,否则他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下属是好下属吗?显然不是。企业领导千万不能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应该尊重下属,合理地发布命令。无论多不可靠、多无能的部属,一旦交给他工作,就不可轻视他的能力。对其努力的行动应尽量给予援助,即使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要放在心里,在部属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提案前,要耐心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意见和忠告。一个忙碌的企业里,任务往往一件件接踵而来。此时若要指示部属,只能象征性地提示重点,而无法顾及全面的解说。
在平时,部属通常有他自己的行事计划,当上司突然下达指示时,不得不将原来计划加以调整,或删去一部分或追加一些。假如这只是偶尔的现象,倒无所谓;若是经常发生,部属难免会心存不满。因此,当下命令给部属时,不妨多加几句话,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忙,不过……”“我想你可能头一次做这件工作,不过……”说这些话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却能让部属感到你在为他的立场着想,而心甘情愿地让步。你要下命令,不如用这些方式,更能使部属积极工作。
切记:不要滥用权力,与其随时随地叱责或命令下属做某件事,不如适当放权,让下属有更大、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领导艺术是门大学问,如何当一个好的领导者,很有讲究,如何达到“治之至”很有门道。《吕氏春秋·李贤》提出两个方法:宓子贱和巫马期先后治理单父,宓子贱治理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没见他做什么,把单父就治理得相当不错。巫马期则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昼夜不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单父也治理得不错。两个人两种治法,一则事不躬亲,一则事必躬亲。
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事不躬亲是“古之能为君者”之法,它“系于论人,而佚于官事”,是“得其经也”;事必躬亲是“不能为君者”之法,它“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是“不知要故也”。前者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后者是使用力气,伤力而治。使用人才,当然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使用力气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
前人的这套说法今天仍有意义,其道理仍没过时。凡有上级与下级、用人者与被用者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的工作就是抓纲举目,抓紧大事:制定军事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是军事统帅的大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品质种类、发展远景是企业的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统帅蒙哥马利提出:身为高级指挥官的人,切不可参加细节问题的制定工作。他自己的作风是在静悄悄的气氛中“踱方步”,消磨很长时间于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方面。他感到,在激战进行中的指挥官,一定要随时冷静思考怎样才能击败敌人。对于真正有关战局的要务视而不见,对于影响战局不大的末节琐事,反倒事必躬亲。这种本末倒置的作风,必将一事无成。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领导者下功夫做的事情: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朝廷内外大小事务都要一一过问,以履行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诺言。久而久之,诸葛亮累得筋疲力尽,杨容为此经常劝谏他要适当下放一些权力,一来,可以让下面的官员得到锻炼,二来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得到改善。可是诸葛亮不肯听从劝告。几年后,蜀国在国力方面有所增强,国内治安也稳定了不少,可是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而过早离开了人世。从表面上来说,领导尽心尽力地做事是一种美德,可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局也是得不偿失,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这也是简易领导的反面教训。作为领导来说,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具体的事情应由各级人才去处理,不必每件事都过问。过问就是掣肘,不能达到简易领导的原则效果。
袁了凡在他编辑的《通鉴》一书中阐述了领导工作的诀窍:“把紧急的事当成眼前的大事来解决,不将精力放在那些琐事上,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领导用人要明白:什么该获取就毫不犹豫地获取,什么该舍弃就毫不犹豫地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