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待人用人恰到好处
4496700000010

第10章 清除人生征途上的人为障碍:以理服人,恰到好处(3)

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猫有功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们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赶走猫呢?”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国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

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不会抓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意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是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有成就的人把不苛求细节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问题。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人告诉林肯总统,说他新任命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嗜酒贪杯,难担大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格兰特将军喜欢什么牌子的酒,我就会送若干桶给他和其他的将军们。”林肯是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诺伊州度过童年时代的,他当然知道贪酒可能误事,但他更知道格兰特将军是当时北军所有将军中最有才能的,只有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事实上,对格兰特将军的任命成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确实是一次有成效的任命,证明了林肯的用人政策,是在于求其人之所长,而不是在于求其人为“完人”。但是,这个用人之道是林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的。在任命格兰特之前,林肯曾经接连任命过三四位将军,任命的标准是追求所用之人没有严重的弱点。而选用这些人的结果,尽管北军在人力或物力方面都占极大的优势,而从1961年至1964年这3年间,战争却没有任何进展。不管任何人,如果他所使用的都是没有弱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机构,最多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机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二等角色。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越显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各方面都是突出的。用整个人类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来衡量,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不是完全合格的。世界上没有“完人”这回事,只是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显得比别人“能干”一些罢了。

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阴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等人后告诉齐桓公说:“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及阴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及宁戚,做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及王子城父,请让他来做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及宾胥无,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及东郭牙,请让也来做大谏吧。君王要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5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管仲这番话道出了人有所长,也有所短的事实。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无人不可用,无事不可成。

要做到这一点,可使用以下方法:

1.用心注意他人,防止造成伤害,如有伤害应尽力去帮助愈合;

2.鼓励别人谈论他和他的兴趣;

3.让别人都知道你重视他,以此确立他所渴望的特殊的身份;

4.记住一个人的名字;

5.把部下的一些人事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处理。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对部下说“你不行”。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有的人发挥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来而已,或者是长处少一些而已。作为领导者,要鼓励自认为无能的部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干出成绩来。

如果领导者从开始就认为某人没有能力,部下就会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是徒劳的,因而失去上进心,产生消极情绪。结果,这些人便真的无所作为了。因此,领导者不要对部下吹毛求疵。

在讲出对对方不利的消息之前,可以先说,“我虽然不相信,但是……”

部下犯错误时,如果领导者说“我就知道你会做这件事”,表示领导者平常即对部下不信任。反之,如果改说“我不相信你会做这件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表示出领导者对部下十分肯定的态度。因此,要说出对对方不利的消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声明:“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情形,但是……”亦即在肯定对方平常的为人的前提下说出不利消息,以免对方怀疑你平常对他不信任。

重视下属,不仅仅是在言语上尊重下属,还包括放手让下属干大事,即使下属有某种让人不放心的缺点也敢这样做。这样的领导,才是一个真正有会待人用人的领导。

得理也得让人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往往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朋友,仇人变伙伴。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屋子,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这封家书,立即命人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菜根谈》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但是要让谦让做得恰到好处,也非一味地谦让。让步要把握尺度,有人要在你头上拉屎,你还允许他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