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宫之变
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南方的吴国,来谈谈这个国家的兴盛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国君吴王阖闾。
据史书的记载,原本吴国和周王室是同族,始祖同是周文王的伯父。商朝末年的时候,周族兴起,当时他们居住在今天陕西省的泾渭流域一带,大约到历史上周文王祖父的时候,已经有灭掉商朝的打算了。周文王的祖父生了三个儿子,最大的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姬昌长大以后,他的祖父觉得他才智过人,很有出息,希望这个孙子有一天能够实现他的宿愿,担负起灭商的重任。因此,他就得把王位先传给他的小儿子季历,那样姬昌以后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
周文王的祖父本以为其他两个儿子会不高兴,甚至会为争夺王位大动干戈,其实不然,太伯、仲雍很有胸襟,也很有气度,他们猜到了父亲的意思,主动让贤,找了个借口到江南之地出游去了,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由于太伯、仲雍为人正直和善,在当地居民中有很高的威信。百姓们都拥戴其作为他们的领袖。吴国最早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许多年以后,姬昌顺利继承了王位。国力日渐强盛,到了他儿子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出兵伐商并一举成功。周朝得以建立。武王也没有忘记他祖辈太伯、仲雍还有后人生活在那偏远的南方,不但给那里的君主封侯,而且赏给了他们许许多多的财物和珠宝。吴国发展得特别快,疆土也不断地向周边扩展。到了春秋中叶,它与中原各国的交流也逐渐增加。国力超过了一些中原小国,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吴国的不断强大也引起了周围国家的警惕和不安。特别是楚国,因为吴国原来只是受其控制的一个小小盟国,现在国力日益强盛。要摆脱它的附庸地位,要与之抗衡。于是两个国家频频发生矛盾和摩擦。
有一次,有个叫巫臣的人从楚国逃来投奔吴国。此人实不一般,他曾是楚国重要的大臣。恪尽职守,一心为国。哪知楚国内部权力斗争频繁,他遭人诬陷,全家都被诛杀,财产全被没收,他在好友的帮助下才幸免于难。巫臣心中怀着一颗复仇之心,希望帮助日渐强大的吴国早日灭掉楚国。当时吴王很想摆脱楚国的控制。知道巫臣在楚国生活多年,对楚国的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气候了如指掌,便非常信任巫臣,让他帮忙出谋划策。巫臣果然很有对策,在他的帮助下,吴国军队学会了使用兵车,学会了使用弓箭。以及如何排兵布阵。短短一段时间,吴国军队战斗力大增。后来吴国在与楚国的大战中节节胜利,势如破竹般占领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从此,巫臣名声大振,成了功勋卓著之人,他的后代也成为了吴国的最高统治者。
让我们把时间继续向后推,一直推到巫臣的后代夷末。在夷末临死的时候。不知道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有人从中做过手脚,王位的继承权意外地旁落到了夷末的庶弟僚身上。这让原本笃定能继承王位的公子光大为震惊,因为他是夷末的嫡系长子,理应继承王位。这样的变故实在让他无法接受。公子光就是后来历史上的吴王阖闾,他从小读书用功,天资聪颖,颇得父亲赏识。
有一次,吴王僚派公子光领兵伐楚,吴楚两国在长岸(今安徽当涂县博望山)展开交战。战斗非常激烈,双方死伤各半。楚军稍胜一筹,击败了吴军,并且夺取了吴军一艘叫“余皇”的大船。吴军暂时撤退之后,公子光认为吴军还有胜利的希望,起码能把大船给夺回来,他便给军士们打气鼓励,吴军的士气一下子又高涨了起来。公子光从军中选出三名身高力强的勇士,命令他们偷偷地埋伏在船旁边。并将行动的策略告诉他们。到了半夜的时候,他们开始采取行动,公子光高喊三声“余皇!余皇!余皇!”三个潜伏的勇士马上回应了三声。响亮的声音立刻惊醒了楚军,楚军出来迎战,向三个勇士杀去,而这几个勇士英勇顽强,把楚军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这个时候公子光率领部队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打败了楚军,夺回了大船。
这在当时是个颇为有名的战例,在吴国也被传为佳话,足以见出公子光的过人才能与智慧。可是这么一个有谋略有智慧而且理应继承王位的年轻人怎么没能当上国君呢?公子光直到后来才明白,是自己的伯父耍了把戏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夺走了。
公子光细细盘算,吴王僚既然夺了我的王位,必定料想我要嫉恨和加害于他,肯定会处处对我加以提防,自己的所有行动都会受到他的监视,所以现在绝不可鲁莽行事,等吴王僚失去警惕性之后,再夺回权力也不迟,否则肯定会得不偿失。
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他亲自统率吴军在州来与楚国作战。那时,楚国四处拉拢邻国,并与周边的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等结成七国联盟。尽管结盟的都是小国,但毕竟人多势众,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一开始,吴国受到猛烈进攻,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吴王僚也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打算引兵撤退。
这时,公子光向他建议:“大王莫看楚国的联盟人多势众,其实都是些小国,他们前来助战是因为害怕楚国的胁迫。所以他们的士兵作战一定不会特别卖力。他们的军心其实很涣散,七国虽然表面上结盟但并不一定同心。而我方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士兵个个勇猛顽强,我们只要采取一些计略,避免正面对抗,而是采用收揽人心或者各个击破的方式,先破了几个小国的军队,那样楚国也会因失去支援而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还是有可能打赢的。”
听了公子光这番话,在座的其他大臣无不点头称是,只有吴王双目紧闭,犹豫不决。他在想,公子光因丢失继位机会而怀恨在心,巴不得我早日失败,大权旁落到他手里,怎么可能为我着想呢?因此吴王迟迟下不了决心。
公子光见他如此迟疑,早已猜出七分意思,便上前跪下恳言道:“臣愿意为大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神情恳切,言辞铿锵。吴王僚见此情景,适才的犹疑烟消云散,再加上战事紧急,就命公子光指挥军队,再战楚军。
吴国先用由三千囚犯组成的部队攻打胡国、沈国和陈国,因为囚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很快败下阵来。三国军队见机便争先恐后地冲来争夺俘虏,由于囚犯们四处逃散,追捕他们的三国军队反而撞在一起乱作一团。与此同时,公子光早早整编好精锐之军候在那里,一声令下,军队突进,杀得敌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楚军将领一看势头不对,便赶紧命令全军撤退,而在撤退过程中又损失了大半人马。经过这次战役,最终让楚国元气大伤,使它在后来的许多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这一次重大的胜利,不仅使吴国成为了当时的中原群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也使公子光本人的声望和威信大增。更加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吴王僚的信任。随着吴王的警惕性逐渐地丧失,公子光离自己计划中的目标又接近了一步。
公子光很善于笼络人心,招贤纳士,前面说到的伍子胥那时候已经到了吴国,并做了他的门客。公子光的门客中有很多人才,各有各的绝活,都一心希望帮助公子光夺回王权。其中有一个勇士叫专诸,是伍子胥在来吴国的路上结识的,后来伍子胥把他推荐给了公子光。当时伍子胥看到专诸正在与人争斗,力大无穷、气势逼人,正在大显威风的时候,听到妻子一声叫唤,便马上转头回去。有人问专诸他前后的态度怎么会如此不一样,专诸说:“能屈一人之下,必能伸万人之上。”伍子胥觉得此人不同凡响,能屈能伸,应该能为公子光所用。
机会终于到来。吴王僚十二年,就是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归天,这大大刺激了吴王僚的野心,他觉得这是吞并楚国的最佳时机,因为楚平王刚死,年幼的国君刚刚即位,必定权力真空,人心浮动,不在此时发兵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
于是吴王仓促召集部队连夜向楚国进发,只留下公子光在国内留守。吴王原以为能够轻易拿下楚国,万万没有想到楚国的抵抗竟会如此顽强,甚至在反攻中堵住了吴军的退路,使其进退两难。消息传回吴国,上下震动朝野慌乱。
公子光兴奋异常,他一直苦心盼望的时机终于到来。他召集自己的部队占领了整个王宫,然后宣召所有的文武百官在殿上集合,他在殿上宣布吴王在楚作战时已战死沙场,现在由他主持大局,不服者当斩。下面的人一个个都吓得噤若寒蝉。当晚,公子光唤来专诸,把弑君之任托付于他:“这个重大的任务就交给你了。王位得失在此一举。”专诸领命秘密准备刺杀吴王僚的事。
吴王僚大难不死,领着残兵败将回来了。而公子光却在此之前早已散布了吴王已战死的谣言,所以决不能让吴王接近吴国半分。并且要让传言成为事实。公子光让亲信在距吴国不远的边境上设宴迎接吴王,暗中埋伏了很多的士兵。
吴王见公子光在这个地方设宴觉得实在奇怪,既然他被楚军包围战况紧急的消息早就传入国内。却迟迟见不到后方援兵到来,他也觉察到了不祥之兆。因此,在宴会上他让自己的贴身护卫保持警惕,以防万一。可惜百密难免一疏。公子光让吴王就坐,当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公子光借口说要更衣,离席而去,留下吴王一人在座。这时便有人前来上菜,只见来人端上一大盘熏鱼进献至吴王之前,却突然取出早置于鱼腹的短剑直刺吴王胸膛,吴王当场毙命。刺杀之人正是专诸。酒席顿时大乱,吴王的护卫此时才反应过来,纷纷拔剑指向专诸,这时公子光带着埋伏在外面的兵士冲了进来,将吴王的手下各个擒获,局面完全被控制住了。
公子光的计划终于成功,凭着周密的布置和坚忍的意志,他夺回了本该属于他自己的王位。自他登基的那一天起。吴国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吴国历史上阖闾时代自此开始了。
二、阖闾纳贤
吴王阖闾登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江南大地,罗浮山下隐居的伍子胥和孙武自然也很快得知此事。伍子胥感到尤其振奋,隐居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重新出山帮助公子光图谋宏业的时候了。
当晚他与孙武痛饮了一番,打算第二天便回到吴国去,并邀孙武一同去见吴王阖闾。伍子胥对孙武说,吴王爱惜贤能,一定会重用他的。孙武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我与吴王素未谋面,急急去见,恐怕不太妥当;此外,我的兵书还没有写完,想再住些日子把它完成。到了那个时候,再去见吴王也不迟。你此番去吴,如能先在吴王面前举荐一下我,这样可能妥当一些。”伍子胥听了,觉得确实有道理,便说道:“那就委屈兄弟在这里再住几日,静候我的佳音。”
第二天,天蒙蒙亮,二人别过,伍子胥便上路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后,便受到了吴王阖闾的热情接待。他对这些年来伍子胥的忠心耿耿甚为满意,伍子胥不仅为他夺回王位出了很多好的计策,而且还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人才给他。因此,吴王阖闾赏了伍子胥很多财物和土地,并让他辅佐于自己的身旁,帮助他完成更大的伟业。伍子胥对吴王的知遇之恩也心怀感激,他希望吴国有一天能够强大起来,打败楚国,也好了却心中郁积多年的仇恨。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阖闾向伍子胥请教治国之道:“吴国地处偏远,气候多变潮湿,水患疾病很多,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百姓多以捕鱼为生,军事力量也不强,怎么样才能跟中原各国抗衡呢?”
伍子胥沉思片刻答道:“君王要把国家治理好,首要的便是使国泰民安,百姓不饿肚子,能够真心归顺于您的治理。其次,既然有了治理好国家的决心,就应该广收天下英雄。有些人很有才华,但在自己的国家很少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您如果有心,把他们收入您的麾下,他们一定会感激您、报效您,吴国的大业就有希望了。”
阖闾听了点头赞同:“不过这样的人才到哪里去找呢?”
伍子胥笑着说:“大王如果不嫌弃,臣保举一人,他是微臣居住在罗浮山时结识的,精通兵法,足智多谋,是领兵打仗之将才。”
“他叫什么名字?”
“孙武,齐国人。”伍子胥答道。他见阖闾有些将信将疑,便说道:“臣愿意亲自回罗浮山一趟,把他请来与大王一见。”
阖闾也很想知道这个让伍子胥如此极力推举的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伍子胥再次回到罗浮山的时候,是公元前的512年,距他上次离开已有两年多了。天气已经十分炎热。罗浮山一带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两个朋友又见面了。相别数年,此时相见,倍感亲切。伍子胥见孙武长发披身,宽袍大袖,面色红润,气宇轩昂。也许是吸收了这山中的灵气吧,或许更由于天气炎热和老友重逢,他兴奋得红光满面。孙武为远道而来的伍子胥倒上几杯清冽的山泉水,向他打听吴国的局势。
伍子胥把吴王的意思转告给了孙武,并且问他兵书是否已经完成。孙武微微笑了笑,起身走到桌边,从桌底下抱出好几捆沉沉的竹简,堆在了伍子胥的面前。经过这几年的风雨岁月和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孙武花费了许多心血,终于著成了自己的兵书。不过正如俗话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这些年的韬光养晦、苦著兵书终于获得了回报,从此他的名字和这部兵书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伍子胥非常高兴,当晚他熬夜把兵书细细地通读了一遍。他很久没有看到如此充满智慧和谋略之书了。尽管伍子胥一向也颇为自负,但当他看到孙武写出这么一部精彩兵书的时候,他也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知道这部兵书将会给吴王阖闾以及整个吴国带来成功和胜利,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他要向吴王推荐孙武的决心。
而同样在那晚,孙武做了一个又一个纷乱的梦,他在梦里见到了前去拜见吴王阖闾,以及从此在吴国施展抱负、战果辉煌的情景。同样,他还梦到一件件往事,他又梦见了他的父亲、爷爷、妻子,又回到了那充满趣味和快乐的童年时代……
第二天,他们便一同上路,前往吴国。孙武一路上背着兵书,踌躇满志。
到了吴宫,伍子胥将孙武的兵书献给了阖闾,阖闾读后果然大悦,决定立刻召见他。
孙武于是上殿拜见吴王,吴王忙上前扶起,给他赐座。他对孙武的兵书赞赏不已,说此书确实对吴国很有用,书中的不少见解常常令他茅塞顿开。孙武言语谦虚,说真英雄非吴王莫属。吴王大喜,当即设宴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