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4490700000001

第1章 青少年时代(1)

一、童年时代

在不列颠岛中部的沃里克郡一座古老而繁华的小城——斯特拉福,居住着大约一千五百名居民,美丽的艾汶河贯穿全城,城内绿树成阴,风景秀丽。英国引以为豪的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出生在此地。从此,这座默默无闻小城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莎氏家族世代以种田为生。威廉·莎士比亚的祖父理查·莎士比亚住在离斯特拉福城三英里的一个村庄,他租种附近贵族地主的土地。这位地主叫罗伯特·亚登,他有一幢木结构的精致农舍,还有几个谷仓。他膝下有八个女儿,最小的叫玛丽。

玛丽和威廉·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从小一起长大,日久生情,成年后两人便坠入情网。玛丽父亲对于这门婚事,当然并不满意,从家境和地位来说,莎士比亚家族是无法和他们相比的,他虽然极力阻挠女儿的婚姻,无奈无济于事,玛丽非约翰不嫁。约翰·莎士比亚虽是佃农出身,但他并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他明白,必须改变自己的处境,才能赢得玛丽家族的尊重。

约翰和玛丽完婚后不久,罗伯特·亚登就去世了,威廉便从其岳父家族中继承了一笔遗产,包括两处住宅、五十英亩田地和一些现金。但他并不愿意坐享这些财产,更不希望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在农场耕种土地。他渴望摆脱世世代代传下的农家生活的影响,于是就带着玛丽迁居斯特拉福城。

斯特拉福是沃里克郡一座重要的城市,距伦敦约一百英里,与英国中部的牛津等历史名城交通往来也非常便利,经营各地农产品,也加工各种原材料,如羊毛皮等。

这也是一座充满欢乐的城市,居民们喝酒聊天,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城内有二十几家酒店,都以“天使”、“天鹅”、“熊”、“王冠”等命名。当时用艾汶河的河水酿造的“斯特拉夫酒”在欧洲十分畅销,据说饮用此酒会带来灵感,颇得文人的青睐。有家杂志曾经概括该城为“一座不无优雅、魅力和风采的市镇”。

十六世纪的英国,手套制造业非常盛行,颇有商业眼光的约翰·莎士比亚看中了这一行业,也开始经营羊皮手套生意,同时还经营羊毛、木材和粮食等生意。他饲养牛羊,修剪羊毛,制作羊皮手套。他的手套做工精良,款式新颖,在当地很有些名气。由于他吃苦耐劳,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家道也逐步殷实。他在镇上还购买了两处房产,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成了斯特拉福社会名流之一,并开始进入官场,在市政委员会担任职务。

定居斯特拉福城后,约翰夫妇俩体味着新生活的乐趣,也感受着城镇生活的魅力。婚后他们先后育有两个女儿。1564年4月,夫妇俩又迎来了他们第三个孩子的诞生。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约翰还在市政委员会工作,邻居跑来告诉他:“莎士比亚先生,你快回去吧,你太太快要生了。”

听到这一消息,约翰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匆匆地赶回家中,在家门口就听到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儿子等不及父亲赶回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了。看着躺在床上产后虚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约翰喜不自禁,他对着玛丽温柔地说:“亲爱的,我们终于有儿子了,就叫他威廉吧。”

“威廉,我喜欢这个名字。”玛丽轻轻地说。

襁褓中的小莎士比亚十分乖巧,他不哭不闹,总是瞪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对他宠爱有加的父母,注视着这个奇异的世界。

议员家喜添人丁,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我一定要把威廉培养成为有出息的人!”约翰大声地对人们宣布。小莎士比亚却忽闪着眼睛,对着他咧开嘴笑了笑,好像听懂了父亲的话似的,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饱尝生活艰辛的约翰已经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威廉,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体面的人。

1564年4月26日,约翰带着小莎士比亚来到著名的圣三一教堂接受洗礼。这座教堂建于十三世纪,位于艾汶河北畔,是市内享有盛名的建筑。雄伟的高坛和钟塔倒映在艾汶河的粼粼波光中,令人流连忘返。

那时,天主教依然保留着婴儿出世后尽早接受洗礼的老习俗:洗去孩子灵魂上的原罪。虽然莎土比亚具体的诞生日期不为人所知,但根据一般人出生三天后接受洗礼的习惯来看,人们推断莎士比亚的出生日应该是1564年4月23日。

孩子降生的喜悦,并未冲淡约翰夫妇对孩子命运的担忧,因为当时恰逢英国瘟疫流行,斯特拉福也未能幸免于难。约翰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严峻现实,该如何保护小生命不受到疾病的侵扰呢?

玛丽当机立断,她对丈夫说:“我把威廉带回我父亲家吧,那里空气清新,也远离疫区。”

虽然舍不得刚刚出世的小威廉·约翰还是同意了妻子的决定。这使幼年的莎士比亚逃过了一劫。

随后的日子里,小莎士比亚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会说话的年龄。和别的男孩子不一样,他不喜欢舞枪弄棒,却经常缠着大人们给他讲故事。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妈妈总是尽力满足他的要求,经常带着他,给他讲一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姐姐也喜欢编故事给弟弟听。听故事时,小莎士比亚还会提出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弄得妈妈和姐姐经常回答不了。

以后,小莎士比亚陆续有了五个弟妹,做父母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对他悉心照顾了。但是,由于父亲的社会地位,童年的莎士比亚还是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

威廉·莎士比亚四岁时,父亲约翰·莎士比亚走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成为了斯特拉福镇长。

当时,伦敦的剧团常到外地巡回演出。大约1569年,伦敦女王剧团来到斯特拉福演出。有一天,全家人正在吃早餐时,父亲对着小莎士比亚说:“我告诉你一件包你高兴的事。”

听到这句话时,小莎士比亚正吃着妈妈烤好的面包,他焦急地瞅着爸爸:“快说,快说,什么好事?”

“伦敦有个剧团要来斯特拉福了,还要举行宴会,他们要在市议会大厅演一场戏。你是镇长的儿子,所以你可以跟我和妈妈一起去看戏。”

幼小的莎士比亚并不明白什么是“戏”,他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剧团?什么是演戏?”

“演戏,就是演员把故事表演给你看,就是和你听妈妈讲故事差不多,只是有很多人讲。不过,记住,演员在台上说话的时候,你可得闭嘴。他们是在演戏,可不要老是提问题。”

一听到是讲故事,小莎士比亚兴奋不已,虽然他还没有完全理解,但他对故事还是非常喜欢的,于是对剧团的演出和演员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剧团来啦,演员来啦!我要去看戏啦!”他一遍一遍地喊着,他的童音宏亮,就像小鸟的欢叫声。他又跑到街上,逢人就说:“我要去看戏啦!”

他走过爸爸的店铺,碰到了他的老朋友,隔壁的裁缝铺老板韦奇伍德师傅。

“喂,小威廉,有什么新闻?”

“来演员啦,我要去看戏了。你知道演员都是干什么的吗?”

“干啥的,他们演戏呗。还唱歌、跳舞、逗人开心。”

“你看过戏吗?”

“没有,我哪里有空呢?你今天看完戏,明天跟我好好说说,这就和我自己去看戏一样了。”说完,他戴上眼镜,又干起活来,小莎士比亚也答应着满意地走了。

忽然,他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原来是妈妈在叫他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对于小莎士比亚来说,除了看戏之外,再也没有吸引他的事情了。他置身在忙乱的斯特拉福城街道里,欢快地唱着他的歌,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看戏的时刻终于来临了。爸爸换上了一套正式外衣,显得格外精神:妈妈也精心打扮,穿上了最漂亮的礼服,戴上了华丽的首饰:小莎士比亚也换上了最好的衣服,一家三口一起来到了市政大厅。来看戏的人都给安排了座位,莎士比亚一家当然被安排在最佳观众席上,爸爸把小莎士比亚抱在自己膝盖上。大家坐定后,戏就开始了。

对于小莎士比亚来说,还难以理解戏的情节,大段的对话,他一句也听不懂,这真叫他糊涂。有人出来了,一面吹着笛子一面跳舞,又有人出来了,连翻了几个筋斗,还倒立着走下场去。另外三个人又来了一场武打,他们从桌子上摔下去,在台上打滚,又互相扔东西。台下的观众看得哈哈大笑,小莎士比亚从没有看到过这么有趣、滑稽的场面,他又笑又跳,差点从爸爸身上滚下来。戏演完了,小莎士比亚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拼命鼓掌。这是幼年莎士比亚和戏剧的第一次接触,演员生动、活泼的表演给小莎士比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家的路上,小莎士比亚对着爸爸妈妈说:“演员们真棒,他们演得好极了!”

“孩子,下次爸爸再带你来看戏!”

“我长大了,我要自己演戏,我要做个演员。”

听到这句话,约翰·莎士比亚一阵惊讶,他有些生气地说:“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你怎么可以去当戏子呢?你知道戏子是什么?你简直要把我气死了。”

小莎士比亚没有想到,他的话引起父亲这么强烈的反应。在当时,他不知道,人们认为演戏是低贱的职业,演员是低人一等的,像他这样的家庭,怎么可以让他去演戏呢?

他天真地仰起头,不解地望着爸爸,看到爸爸发怒的样子,眼泪就流了出来,伤心地哭了。

“好了,好了,以后好好读书,再也别提演戏的事了,你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爸爸不忍心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又安慰道。

一家人步行回家,妈妈轻轻地问爸爸:“要是将来威廉真的想做演员,该怎么办呢?”

约翰·莎士比亚没有回答妻子的问题,他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培养儿子呢?他想到了镇里的文法学校,也许该让儿子早些去学校接受教育了。

而对于小莎士比亚来说,那次看戏经历在他心中不亚于一次伟大的奇遇,小小的舞台勾起他无穷的遐想,从此,他有了自己的“舞台梦想”。

二、小学时期

转眼,小莎士比亚七岁了,到了该上文法学校的年龄了。

文法学校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的一种普通学校,与中世纪教会创办的学校不同,它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特别是拉丁文的学习。斯特拉福文法学校是一家在英国颇负盛名的学校,校内设备精良,教师待遇丰厚,他们大都毕业于牛津等名牌大学,市政委员会的子弟能够在此接受免费教育。

作为镇长的儿子,威廉,莎士比亚和其他镇上的富家子弟一样,都可免费进入城内的文法学校。眼看着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小莎士比亚看着比他年长的伙伴,每天去学校上课,就心情激动地想像着自己走入学校的那一刻。“要是我能早点上学该多好啊!学校一定很有趣,还可以碰到许多小伙伴。”他常常这样自言自语。

但是,有一天,隔壁的小伙伴杰克放学回家,在路上碰到了小莎士比亚,他却带着羡慕的眼光,说:“你真好,还不用上学,上学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可怕?为什么?我还天天盼着上学呢!”小莎士比亚不解地问。

“上学有什么好?我们经常要挨打,在作业中有一点错误,或者一篇课文背不出,老师就要打我们。拉丁文又那么难学,我真是不想学,也学不好,更怕挨打。”

“天哪,我什么也不会,也不会写字,更不会拉丁文,那怎么办?”小莎士比亚不安地问道。杰克回家了,小莎士比亚一个人苦苦思索:学校是不是真的像杰克说的样子?我还要不要去上学?可是爸爸是镇长,我是不得不进学校的。那该怎么办?

爸爸回家了,小莎士比亚把听到的可怕的事情告诉了爸爸。

“如果你这么轻信别人,你就是个小傻瓜。”

“可是,是杰克亲口告诉我的呀,爸爸,我真的很害怕去上学。老师会打我的。”小莎士比亚惴惴不安地说。

“胡说,只要你听话,好好读书,老师怎么会打你呢?只有上了学,你才会知道世界上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你一定会喜欢上学的。”

爸爸的话并没有消除小莎士比亚对学校的恐怖心理。事实上,从莎士比亚以后的作品中的描写来看,学校生活似乎还是给他留下了一些不快。因为他在后来创作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恋爱的人去赶赴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回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像上学去一般满脸懊丧。在后来创作的喜剧《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这样描绘一个学童的形象——“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走上学堂。”

上学的日子终于来临了。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斯特拉福刚下过一场雪。全城一片白雪皑皑,小莎士比亚躺在床上,盖着柔软暖和的褥子和毯子,迟迟不想起床。

不一会儿,传来了妈妈玛丽的声音:“威廉,快起来了,上课时间快到了,头一天上学不要迟到了。”

听到妈妈的声音,小莎士比亚极不情愿地下了床。妈妈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套新衣服。做完了晨祷,他走到了早餐桌前,突然发现自己的座位上放着一包东西。“这是什么?”小莎士比亚惊奇地问,“这是给我的东西吗?”

爸爸笑着说:“是啊,这是你妈妈和我送给你上学的礼物,一只皮书包、一个笔盒。书包,这可是我亲手替你做的,希望你好好读书,做个有出息的人。”

小莎士比亚拿着礼物,看了爸爸一眼,又看了妈妈一眼,多日来对上学的紧张情绪终于开始缓解。

吃完早饭,妈妈给小莎士比亚整理了头发,帮他戴上帽子,又亲了亲他的脸,和他告别,爸爸把小莎士比亚送到斯特拉福文法学校门口,“好了,该进去了,威廉。好好读书。”爸爸慈爱地看着他。

带着爸爸、妈妈的嘱托,小莎士比亚走进了学校。事实上,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文法学校生活还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学生们每天要学习将近八个小时。当时的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孩子学习知识得依靠教师的灌输,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而且,不少老师还相信: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需要体罚。所以教师都是一手拿书,一手拿鞭子的可怕形象,令人望而生畏。据说有所学校的老师,在冬天的早晨总要把孩子逐个鞭打一顿,直到自己暖和起来为止。

小莎士比亚就是在这样的学校开始接受教育,当然他也难逃挨打的厄运。他每天早晨六点以前就要到学校,做祷告,背诵拉丁文,不停地上课直到十一点。下午从一点开始到五点,又继续苦读。

拉丁文是当时文法学校的主要课程,也被认为是走进上流社会的通行语言。但是拉丁文文法深奥,较难学习。小莎士比亚对此毫无兴趣可言,他什么都不想学,上课时还经常望着窗外发呆,天上一片云、一阵雨、一声鸟叫,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他心神不宁。虽然老师几次惩罚他,情况也没有改变,他们只好托人传话给他父亲。

当镇长的父亲一直记着自己的话,“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物。”而儿子的表现实在令他失望。晚上,他把小莎士比亚叫到跟前,严厉地问:“威廉,你到底在学校干什么?”

“我没干什么,我实在不想学拉丁文,不想去上学了。”小莎士比亚轻声说。

“那你要干什么?”

“我想去学演戏,我想上舞台表演。”

“你说什么?你不想上学?你要去当戏子?你简直要把我们家的脸都丢尽了。”父亲气得面红耳赤。他不由得想起了第一次带儿子看戏后,儿子在回家路上对自己说过的话。他本以为把儿子送进文法学校就可以断了他当演员的念头,可没想到儿子还是旧话重提。他一时语塞,叹了口气,小莎士比亚也怯怯地看了父亲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