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晚8点58分,我瞅了瞅手表,准备收拾东西,从图书馆离开。
图书馆正式的闭馆时间是9点30半,而每次我都要提前30分钟出来。因为我怕落别人一步,迈不出图书馆的大门,被锁在里面,会被恐怖的黑夜活生生的勒死。我害怕黑,从小就害怕,就如我讨厌吃肉,从小就讨厌一样。所以每次去图书馆学习,我总会把我所在的位置的灯全部打开,好让光芒照射着我,驱走黑暗,这样才能安心学习。
收拾好东西会用将近两分钟,然后我会仔细检查一下桌子上面有没有遗落下什么,最后眼睛定格在表盘上,看着秒针安静地把剩下的几秒走完,才肯离去。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你每次都要检查有没有丢下什么东西呢,难道你是爱书至极,或者怕丢什么贵重物品,还是你有强迫症?其实,除了只有一次我丢过一部盖世手机之外,我都会害怕自己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别人盗用,继而对我构成危害。
因为这个社会,随着人们的优生选择关系,新一代人类的智商也变得越来越高。而这些高智商人类里面,免不了走出来N个干犯罪这个行业。而众所周知,有很多罪犯都是高智商的。
此外,周围新生儿的种种行为已经表明,他们确实是是高智商的结晶。他们能说出一个成年人奋斗了好几年失败失败再失败之后得出了一条黄金定律,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被文化知识禁锢,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解决一道在我们看来很难得题目,他们还能接纳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兴的别人要花很长时间都不一定能学会的东西。
也许会有人认为,是社会这个大氛围渲染了他们,时代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他们。这时,他们会罗列出一系列的经过专家认可和鉴定的数字,企图来说服我。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些数字本身就具有迷惑性,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东西无从考量。还有对专家的定义,就像对一个女生的称呼用美女来代替了一样,我们只不过对其美化了一下,但实质其实就是一个代号,来达到我在叫你能够把你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到我这里的目的而已。所以,专家这个代名词,于我而言,不是很有说服力。取而代之的,是在我头脑里形成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不管你给我洗脑还是不洗,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扯了这么多,我该离开图书馆了。在我起身的那一刻,在我位置右上大概4米的位置,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生瞟了我一眼,然后眼睛又聚焦到摊在桌面的书上。
我正前方再远一点的地方,一个长发的穿着格子衫的女生,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秒半之久。可是在电光石火传达到我眼睛的那一刻,起身的惯性已经让我转过身去,被迎面的穿了一席黑色长裙的女生所深深的吸引。她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好像从来没有被周围的人或物所影响。完全不像那些假装在看书的人,一旦自己周围有什么动静,就会像斑马一样树立起自己的长长的头颅,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她就是一幅画,静美的画,即使我的转身很有那么些许仓促,把椅子归位有些许的声音,可是仍然不能改变她的美丽。我走了,心仍然留在原地,丢了好多心也在所不惜。
我在二楼看书。这样既不会像在三四五楼那些人在发生地震时没时间逃出来而葬送了生命,也不会像待在一层的那些人来图书馆只是为了单纯的学习一样,因为上楼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不是吗?所以,二楼是最佳的地理位置。
穿过二楼的桌椅板凳,走下楼梯,走到一楼出口的位置,用正常的速度也就花费一分钟20秒左右。但是要是在跑的状态下的话,时间就会减到三分之一。要是在真正意外发生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潜力的激发,跑出去而不至于丧命就绰绰有余了。
所以,我又花费了一分多钟走出了图书馆。然后我在离图书馆大门5米处的位置,也就是可以直接看到夜空的地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因为图书馆里面的空气是呆滞的,让人窒息。所以我也会在每次走出图书馆之后,心里暗自庆幸,我终于又活着出来了。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我曾经像别人诉说过图书馆里的这些状况,空气很枯燥啊,学习要去二楼啊之类的等等。但是他们都用“学习本来就很枯燥啊”回应了我的第一句。第二句,他们就索性不屑于回应我,甚至我说的多了,他们会抛来一句“神经病啊你”来打断我不正常的思维。而这时,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心里暗骂,早晚有一天你会吃亏的,不信我们就走着瞧。
其实,出了图书馆,走到我的寝室,也就是十五分钟的路程。然而我讨厌这青春的大好年华中浪费时间,就好像我讨厌花费自己的时间来等待别人一样。那种焦躁,就像是有几只蚂蚁趴在身体上面狠命撕咬一样地煎熬。所以我曾经也买过一辆自行车。可是在我回来的途中遇到那个陡坡的时候,我才发觉我应该买一辆山地车的。
后来,经过别人介绍终于找到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山地车卖主买下了他的山地车之后,我想我终于可以征服那个陡坡了。于是在每次达到那个坡底,我都会刹车,静静注释它两秒,像仇恨敌人一样仇恨它,继而享受从它身体上面碾压过去的快感,并累此不疲。直到后来,我亲眼看到一个骑着山地车的少年,像拼了命似的从那个坡上面冲下去并且没有转向的时候,我感觉那些从他身体里面迸出来的鲜血,全部溅到了我的脸上,因为我感觉那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