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4458700000036

第36章 智能学习能力培养(5)

反复阅读法一部作品,如果每个人只读一遍,其阅读理解力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再读二、三遍也大体如此。如果阅读五、六遍,作品的来龙去脉就会逐渐清晰,其重点也显而易见。如果再反复阅读,就能渐渐看出作品的背景、作者的个性,到最后就能分析出作者的人格来了。只有把作品阅读到这种地步时,才会对全部作品做出评价。但这并不是说对每部作品都非阅读几十遍才行。当然,有的作品也没有读那么多遍的价值。重要的是,优秀作品要多读几遍,不断改进阅读方法,使之向更高阅读水平方向发展。

快速阅读法阅读时注意从文章的大体布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着眼,在短时间内去繁就简、重点掌握所读的内容。当然,阅读方法因人而异,阅读的乐趣也有所不同。对阅读能力要求过高也不行。如果让5岁的孩子去读哲学书就毫无意义。如果作品的难度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那么就会变成单纯机械记忆的学习了。正如要孩子学会拉小提琴或弹钢琴需要不断地训练和练习一样,要使孩子的阅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也需要逐步加以训练,否则,孩子只能拥有一般性的阅读能力而已。

读书应具备的能力

读书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需要人们具备完成这一活动的能力,那么,读书需要哪些能力呢?

(1)读书需要具备鉴赏力。无论为什么目的读书,都需要选择书籍,即便是一时的消遣,也不应阅读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的书。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2)读书需要具备阅读力。这里的阅读力就是指在同样的理解基础上,读书的快慢差异。

阅读力强,也就是读书既多又快,同样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量必然也就多。

(3)读书需要具备思考力。在读书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一个人的思考力也就是思维能力,它与人的知识水平,经验阅历,综合判断以及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它既为读书所用,又从读书中来。

(4)读书需要具备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抽象、概括和演绎的能力,它来自于人们的知识。知识多,想象力就丰富。

除此之外,读书还需要创造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驾驭时间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既是我们完成读书活动所应具备的,同时又是我们要通过读书活动来锻炼和提高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中,才能更多更好地欣赏和创造人类的文化,开发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生活。

培养孩子分析概括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阅读要求也不断提高。孩子应学会理解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培养孩子的分析概括能力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分析文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原文,使孩子对所要分析的文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阅读时,先要逐字逐句地弄通,不明白的地方要认真思考,查阅一些工具书。读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在初步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既归纳了段落大意,又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也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再读一遍,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一步一步地认真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的分析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引导孩子掌握分析概括的方法和规律。恰当地划分段落,准确地归纳段意及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分析任何文章的基本环节。但是由于文章有各种体裁,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给文章划分段落。记叙文的分段方法有:按时间分段、按地点分段、按事情的发展分段、按事物的类别分段等多种方法。再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常用的方法有:抓住题目点明中心、扩充课题分析中心、重点内容突破理解中心、抓中心句理解中心等等。要正确地进行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中心思想,还要指导孩子在阅读中不断摸索规律,掌握恰当的方法,提高能力。

让孩子多读、多练。孩子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形成为能力。孩子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经常地练习。平时让孩子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读后说一说或写一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家长也可与孩子共同探讨或评价文章中人物的品质,或让孩子说说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的看法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又培养了孩子的分析概括能力。

指导孩子积累资料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增高,他们应该学会积累资料,养成自觉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积累什么资料

(1)教科书。孩子使用过的各学科课本都应该保留。不仅有用,还很有纪念意义。

(2)工具书。与学习有关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诗文辞典》、《简明汉英词典》、《简明英汉词典》、《科技词典》……

(3)参考书与课外读物。有助于学习的书籍,如《学习方法指导》、《优秀作文选》、《奥林匹克竞赛习题选》、《十万个为什么》……购买的期刊、杂志等。

(4)卡片。分为两类。一类为有长期保管价值的,可以使用正规的卡片。一类为平时使用的卡片,如计算公式、口算卡片、英语单词卡片等随时查阅。

(5)自制剪贴的资料。从报纸剪下来文章,分类贴在过期杂志上。如科技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格言谚语等。

(6)摘录资料和作文。有的同学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自制了“采蜜本”,把碰到的好词佳句、有特点的描写随时摘抄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的同学每个学期都把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把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加以保留,特别是获奖的文章。

(7)个人成长资料。将反映孩子成长的资料收集起来加以保存。如获奖证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比赛的奖状……)、资格证书(计算机达标、声乐考级……)、参加重大活动或有纪念意义的相片。

如何积累资料

(1)分门别类。把资料按学科或按类别分开,这样便于查找、翻阅。

(2)登记造册。每一类别都要有编号,每一本资料的扉页上要建立目录,写清页码。卡片类资料为了方便使用,可以用不干胶标出类别。

定期整理资料家长应指导孩子定期整理有关资料,失去保存价值的材料可以剔除,随时间的推移和实际需要应及时补充有用资料。教育孩子妥善保管资料。有关书籍可以放在书柜中,其余的资料应放在固定的地方,要码放整齐。

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

从求知角度讲,多疑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前进了一步。

少年儿童由于知识少,对展现在眼前的奇妙的世界感到新奇,因此总爱缠着大人问个明白。

他们的好奇虽然幼稚,但不乏探索性,家长对孩子这种好奇心,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为了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家长应给孩子圆满、正确的答案。与此同时,还要鼓励表扬孩子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家长的答案和表扬会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奥,我们也不能打击孩子质疑的积极性。例如,鲁迅先生老年得子,对儿子海婴非常疼爱。但很注重教育的培养。他尊重孩子,对孩子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有一次海婴问鲁迅:“最早的时候,人是哪来的?”这种涉及到物种起源的问题,如何给孩子回答呢?鲁迅思考后,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以后,多读书,书会告诉你的。”鲁迅科学的解释,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又引导孩子懂得书是知识的源泉。当孩子提出的问题,做家长的一时不能给孩子准确的答案时,千万不要为了敷衍孩子而给孩子一个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家长应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是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后再回答你,好吗?”家长知道正确答案后,要及时给孩子答复,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另外,在尽量给孩子正确的问题答案外,还要主动地、经常地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激发孩子的质疑兴趣和欲望。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如果问题提的过难或过易,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当孩于圆满地回答了家长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时,孩子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一定一一做答。有的问题只要孩子动脑或查阅书籍就可以得到解答的,家长应教给孩子解疑的方法。例如,当孩子写作文或看书时,遇到了不会写或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孩子提出了问题:“妈妈这个词什么意思呀?”家长应告诉孩子:“你去请教不说话的老师——字典吧,它会告诉你。”当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后,家长一定别忘记给予肯定:“你看,自己解决了吧,而且获得了新知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解决吗?”孩子一定会自豪而肯定地回答:“会”。这样既教给了孩子解疑的方法,又提高了他质疑的能力。

培养孩子运用工具书

工具书在孩子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如果懂得了如何运用工具书,就能开阔知识视野,变得更加聪明。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小猴子下山》的课文时,要求小朋友就课文中的“非常”一词作联词造句练习。一般学生都在苦思,有一位孩子却不但把“非”字联成了“非凡”这个为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词,还造了这样的句子:“我国科学家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事后老师一了解,原来这位小朋友学会拼音后,自己常常查字典,从字典上学到了不少词汇。

使小孩学会用工具书的前提条件是首先得让他们身边常备一些工具书。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只给孩子买连环画、故事书,却不知给孩子买必要的工具书。这样,孩子就没有随时查阅工具书的可能。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知识水平,给他选购一些合适的工具书,并给他介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比如识字用的《小学生字典》、丰富词语用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学英语用的《袖珍英汉词典》以及供增长知识用的简明百科知识一类的工具书。孩子有了自己的工具书,还要督促他把这些书置于固定的地方,用完了就放回原处。这些看似细小的习惯,对于有效地利用工具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工具书,家长还应督促孩子利用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两点是应当注意的。

第一,让孩子习惯于向工具书请教。孩子平时读书看报,一定会向家长问这问那。家长不要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不妨反问他一下:“你查过了吗?”或者回答他说:“我记得在XX字典上说得很清楚,你自己去查一查。”孩子年龄越大,越要养成他请教工具书的习惯。等他发现依靠自己查阅工具书可以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后,就会逐步养成积极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不能让孩子照抄工具书。常常看到一些小朋友造句造不出,就到词典上去抄一段解释或例句。这种办法只会养成孩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那就是工具书一般都文字极为简练,内容高度概括,这确实也给小孩子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时成人不给一点指导,他们便只好来个囫囵吞枣。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工具书只是给人们提供思考的工具,而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要帮助孩子根据工具书上的有关解释作些举一反三的练习。就拿“非常”一词来说,除了要孩子懂得它就是“很”、“极”的意思外,不妨要求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下面的话:

“这条围巾很漂亮。”

“小溪里的水十分干净。”

“图书馆里的书极多。”

……

经过这样的练习,就可以避免孩子使用工具书时生吞活剥,还能使他逐步悟出使用工具书的正确方法。

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现在有好多孩子对写作充满了苦恼与无奈,他们很希望有个当语文老师的爸爸或妈妈来帮他们一把。

要想帮助孩子解除苦恼,家长应当怎样做呢?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作文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起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要让孩子明白作文的用处很大。表扬信、倡议书、发言稿、留言条……哪一样不是和作文有密切的关系呢?当他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要经常订计划,写总结,打报告……哪一样和上学时的作文没有关系呢?所以,家长要不断地告诫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从小努力学习,提高作文的水平,掌握好这一项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掌握基本方法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勇于克服困难,写作文“害怕”是没有用的,要努力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引导孩子善于平时留心观察。因为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而孩子们恰恰是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他们只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进行观察,他们只留意刺激性强的内容,他们只顾事情的大概……这是很不够的。要告诉孩子观察要有顺序,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要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一场雨。顺序当然是雨前、雨中、雨后;重点部分显然是“雨中”,要观察在雨中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这一层又是重点的重点),想到了什么。这场雨是春雨,秋雨还是夏天的雷雨?因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雨和雨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正是事物的特点。如果家长坚持让孩子学习观察,学会观察,那么孩子在写作文时就可以按观察的顺序写出作文了。

其次,教育孩子勤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丰富、充实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提高认识能力,为写作文提供材料。事实证明会积累与不会积累大不一样。如,某班就近转来一名同学。开过欢迎会后,老师给他分配了座位。没想到临时给的椅子,椅背掉了一颗螺钉,坐着很不舒服。这事儿小组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课了,小组长悄悄地把自己的椅子换给了他,而中队长又把这坏椅子留给了自己。又下课了,这把椅子又到了班长位置上,后来这把椅子不知谁修好了。……过了十几天,老师让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好事”。有的同学选了这个材料,写得很成功,有的同学不会选材料,认为没的可写。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分老幼,事不分正反都可以随时积累,以便写作文时选用。积累时只要简短地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就可以了,最后要写上一两句感受。坚持这样做便可以解决“没的写”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