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4458700000014

第14章 空间智慧能力培养(3)

小强最喜欢去动物园了。当听说星期天带他去动物园,就高兴得跳起来,平时的那点磨蹭劲全没了。

去动物园的路上就开始念叨什么大熊猫、小熊猫,海豹、海狮,孔雀、山鸡等等。

但是,今天来到动物园,妈妈买好票后并没有马上带小强进去,而是先买了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并带他来到大门口的动物园导游图前。

“妈妈,为什么还不进去呀?咱们快进去吧。”小强着急催妈妈进动物园。

“别着急,咱们先来看看动物们都在什么地方,咱们这样可以更快地找到它们。”

小强的妈妈今天来动物园是有特殊目的的。她此次到动物园不只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动物或是为了奖励孩子,而是想利用此次机会培养和训练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因为小强已经对地铁示意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是教他认识“地图”的时候了。

“地图”是人们用各种符号表示客观世界或现实空间的重要方式。通过“地图”人们可以将巨大的现实空间高度抽象、高度浓缩,并在较小的二维平面上加以表示。正因为“地图”是表示物质空间的重要方式或手段,所以,认识“地图”的能力(简称识图能力)是空间表征能力的重要方面。

小强的妈妈曾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过地铁示意图,而且小强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地铁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它代表的空间范围太大,儿童不易把握它,对示意图和图标所代表的真实空间的对应关系不易建立很好的认识。这正是小强的妈妈要有意识地先把小强带到动物园的“地图”前的缘故。

妈妈让小强看着导游图,说:“你看,这个图就是动物园的‘地图’,上面画了各种动物,对吗?”

“嗯!”

“告诉妈妈,大熊猫在什么地方?”

“大熊猫在这里。”小强指着图上的大熊猫说。

三四岁的孩子的认知活动常常受自身兴趣、动机和情绪的左右。只有引起孩子的注意、调动兴趣才能使教育收到正面的效果。看着“地图”让孩子指出各种动物及其在地图上的位置,既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又可以让孩子认识“地图”上各种图例的相对位置与真实空间中各种客体(这里是动物)相对位置的对应关系。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小强的妈妈才有意识地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小强。

“那么,猴子在什么地方呢?”

“猴子在这里。”

“是在大熊猫的左边还是右边?”

“左边。”

“到底是左边还是右边?哪个是左手?”

“喔,右边。”

“狮子在哪里?”

“在这里。”

“在大熊猫的上面还是下面?”

“上面。”

“这图上除了各种动物以外,还有‘路’。你看,这白色的、弯弯曲曲的就代表道路。

这是大门,咱们现在就在这里。”妈妈指着图对小强说:“现在要去看大熊猫,该怎么走呢?”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再走过去就可以到了。”小强指着地图比划着回答。

“那好吧,咱们去找找大熊猫到底在哪里。”

于是,妈妈带着小强进了动物园,一边提醒他想着图上画的路线,一边带着他去找大熊猫。很快找到了。

“太棒了,小强现在自己就能找到大熊猫啦!”妈妈显得激动地夸奖着,小强也感到特别自豪。

出了熊猫馆,妈妈问小强:“现在想去看什么动物?”

“孔雀。我想看孔雀开屏。”

“要看孔雀,该怎么走呢?”

“不知道。”

“那咱们看看路标吧。”妈妈建议道,并把孩子带到了路标旁。路标上画着动物和箭头。

“去看狮子往这边走,看猴子往那边走。”妈妈指着路标告诉孩子。接着问:“看孔雀该往哪里走呢?”

“该这边。”显然,小强已经看懂了路标。

“是的,你看,箭头是这样的。”

就这样,小强和妈妈一边看着手中的“地图”,一边根据动物园里的路标,一直在动物园里积极地寻找着,小强在为自己能根据路标找到喜爱的动物而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孩子在无意中欢乐地将“地图”与真实空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识别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儿童还不能从整体上对外界的真实空间形成清晰的心理表征,但他们已具备了认识简单符号(如箭头)或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如各种动物的图片)的能力;他们还不能直接根据抽象的“地图”来对实际空间进行准确的定位,但他们已能通过自身在其中的运动,并随时根据路标的提示调整运动的方向和位置来认识空间。

小强的妈妈就是根据儿童空间表征发展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了动物园这样一个范围不太大,又能提供各种生动的动物形象作为路标的场所对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当然,对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进行早期训练的场所不一定是动物园,公园或其他地方也可以。

儿童空间智慧能力训练(二)

通常人们在布置家里的各个房间时,总是由成人决定,有时虽然也会想到要考虑幼儿的存在,但很少征求幼儿的意见,更别说让幼儿参与房间的布置了。其实,让幼儿参与布置自己的家并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布置房间时征求幼儿的意见,并让幼儿亲自参与房间的布置,不仅表现为对幼儿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儿童的空间表征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空间。但是,一般来说,幼儿对于这样一个天天生活在其中的空间,很少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因为,孩子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家长们的安排。家长们将家布置成什么样,孩子们就在什么样的空间里生活。他们生活在其中,只有在具体活动时才能对这个空间有直接的局部认识,他们可以在家里的各个地方寻找玩具或其他物品,但难以在头脑里形成关于这个空间的整体表象。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活动,这一空间在头脑中的表象就显得很模糊。这并不能全部归结为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缘故,而是因为身在其中。作为空间中的一部分,孩子就不能以超出这个空间的高度来观察它,并对它形成整体的表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别人问你去某个你曾经去过但不太熟悉的地方该如何走时,你会说:“当时我是跟着别人去的,现在要自己去没问题,可是要我说清楚怎么走就有点困难了。”但是,如果当初你去那个地方之前是先查了地图后再去的,那么,你对如何去那里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空间概念,就能比较容易地描述如何去了。因为,当我们没有查地图,并由别人带着去某个地方时,我们对道路的认识(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只能借助沿路的各种明显标志,如建筑物、自然特征等。在此过程中,这些标志是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的,不容易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心理表征。只有当我们再次置身于当时的空间时,才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利用当时、当地的各种标记随时调整自身的位置和方向,从而正确地找到目的地,但要整体地描述这样的空间(路线)时就会感到困难。但是,查看地图就不一样了。地图可以把有关空间的整体信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使人对这个空间形成整体的表象,从而更清楚地掌握空间各部分的位置关系。

同样的道理,孩子们对家这样一个生活空间不能形成整体的概念,只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家的全貌,并且很少考虑家里的家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更合适等问题。那么,是不是说幼儿没有能力考虑这样的事情呢?不是的。事实上,孩子们对家里的布置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幼儿是没有能力搬动家具的,但对不同的家具放在什么地方更合适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为了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家长可以把房间和家具按比例画成平面示意图。有了这样的示意图,幼儿就可以轻易地移动“房间”里的各个“家具”,从而随意地布置这个“家”。这样,他们就可以对房间和家具的相对大小有了整体的认识,同时,在“家具”的摆放过程中,逐渐知道怎样才能使各个家具在房间里摆放得更合理,怎样摆放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房间的空间。可以使孩子在三维的真实空间(房间)和二维空间(平面示意图)之间建立联系。众所周知,识图能力是一个人空间能力的重要方面。让幼儿在房间的示意图上摆放家具示意图,对孩子的识图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真实空间中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头脑中的内化。

在让孩子参与摆放“家具”的过程中,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如“怎样摆放才能使房间里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或“怎样摆放才能使各种家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例如,如果把家具放成图2这样的布局,可能更有利于看电视,因为电视通常是放在组合柜里的。如果把家具布置成图3的形式,可能更有利于中间形成比较大的空地,便于小孩的活动等。在参与布置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逐渐对家这样一个生活空间形成整体的表象,而且还可在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还会对自己的家更加关心。

认识空间的游戏

跳圈适合年龄3~5岁。

目的练习跳跃,掌握前、后、左、右的概念。

准备用白灰在地上画上配图圆圈。

方法每次一个儿童站在中心的方块里,按家长或教育者的信号,“前进一个”、“后退两个”地跳,跳时,教师(家长)将“前、后”和“左、右”混合起来,由慢至快地发口令,直至儿童跳错了为止。换人继续游戏,大家数一数每人跳了多少次,跳得多的人为胜。教师(家长)应提醒儿童,改变方向跳时,应根据自己站立的方向决定前、后、左、右。

找动物的房子适合年龄4~6岁。

目的了解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准备动物画片。

方法把动物画片贴在黑板上,请儿童回答:

①小兔在谁上面的房子里?

②小猪在谁下面的房子里?

③牛的左边是谁的房子?

④老鼠的左边是谁的房子?

⑤马的左上方的房子是谁的?

⑥猫的右下方的房子是谁的?

⑦最上边正中间房子是谁的?

⑧猴子的房子从右边数是第几个?

⑨告诉我,小狗的房子是哪个?

⑩公鸡的房子又在哪里?

空间能力自我检测(一)

1数积木:数数下列各图中有几块积木,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挑出正确的积木数。每小题限制时间在5分钟内。例如:下图中表面上可以看到5块积木,但还应想象到隐藏在后下方的1块,实际上共有6块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