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少女生活实用百科
4457200000052

第52章 独立·自主篇(4)

秋瑾在《中国女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着名的文章《敬告姐妹们》。她指出:“我们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姐妹:为人一世,曾有些自由自立的幸福未曾呢?”秋瑾主张,男女是平等的:“天生男女,四肢五官,才智见识,聪明勇力,俱是同的;天职权利,亦是同的。”妇女“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妇女解放思潮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07年在《中国女报》第二期上,刊登了秋瑾的《勉女权歌》:“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户头,国民女杰期无负。”许多妇女在秋瑾精神的感召下,奋起从戎,参加了革命斗争。

(3)捐躯

1907年,秋瑾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校务。学校以提倡军事体操为由,请准绍兴官府,募款购置一批枪支弹药。一批革命党人以此为据点,秘密发展力量,学习军事,为武装起义作准备。秋瑾以办学为名,屡去沪杭,运动军界和学界,“藉令党之声气,以鼓舞军学界,复以军学界之名义,歆动会党”。秋瑾还设立体育会,自任会长,欲令女学生皆习军事体操,编成女国民军,可惜因遭到绅学两界顽固守旧力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她的计划。为了统一浙江的秘密军事组织,秋瑾决定组成光复军,并着拟定“光复军制”,分干部为十六级,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为协领,把各地会党编成八军。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分别表记。决定五月二十六日(公历7月6日),由秋瑾与徐锡麟分别指挥安徽、浙江两处义军同时举事。秋瑾起草了两个重要文件:《普告同胞檄稿》、《光复军起义檄稿》。

据史料记载,由于起义仓促,徐锡麟受伤被俘,壮烈牺牲。秋瑾闻讯后,悲痛万分,为了保存实力,便指挥大通师生掩藏武器,焚毁名册,迅疾疏散全校职员和学生,然后才骑马出城。她本来已经脱离险境了,但秋瑾忽然又记起还有机要文件尚未处理,便又调转马头,重返大通学堂。密件尚未处理完毕,如狼似虎的清兵已经蜂拥而至。秋瑾虽落入魔掌,但当时的县令李钟岳受人之托,想方设法部门中保护秋瑾,曾命令清兵只拘男不问女,可惜秋瑾身着男装,所以也被拘捕。当秋瑾被提审时,县令李钟岳力图挽救,盯着秋瑾使尽眼色问:“你是校役张八斤?”秋瑾却反驳:“不,我是秋瑾!”李钟岳见对秋瑾说不通,便吩咐书记员将秋瑾登记为学生周敬。然而秋瑾坦然声明:“我不是学生,我是校长秋瑾。”她毅然决心“牺牲尽我责任”的精神,令众人万般感慨,李钟岳也无可奈何地连连叹息。秋瑾就这样昂首胸、视死如归地慷慨就义了。秋瑾不愧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秋瑾为了争取同男人一样的平等的位,以模仿男性的装扮、行为和习惯作为反抗社会的手段。她作为觉醒的知识女性,痛感祖国危亡,号召更多的女性“脱压力,抗阻挠”,争取妇女解放,振兴女权,大力提倡女性独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她第一个穿上男装,以自身形象诉之于女同胞,“中国人心不死,中国女人心也不死”。不过应当看到:秋瑾对男性话语的抵抗与身心靠拢,实质上仍没有完全脱离男尊女卑思想。但无论如何,她的精神必然彪柄千秋。

少女理解自由益处多

对自由的渴望与理解,是少女形成正确的思想形态的根本,少女都渴望自由,就该多理解些自由。

自由是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有时人们把它作为摆脱人对某种社会制度、习俗束缚的象征,例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恋爱自由等等,具有人的权利的含义。有时,人们把它应用于道德领域,就是与必然相对意义上所用的概念,指人的意志状态,即人的行为究竟是由自己支配的,还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从而确定个人是否应对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

虽然人们可以在不同意义上或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但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自由,都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有关。从这个上说,人生自由包括了一切自由的基本内容。

我们所讲的人生自由,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人生自由象征着人们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境界。人生,就其积极意义看,就是一种追求。凡是人所追求的东西,必然是人们所意欲的而又是在个人生活中所缺乏的。这种追求的具体目标,就是理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和劳作,化理想为现实,使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从中体会到作为人的自由的存在,享受着人生自由的喜悦,深切感受人生的意义。理想就其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既是具体的,又是有阶段性的。因此,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的人生自由,在人生过程中必是具体的和有阶段性的。但是,人们对自由的争取不会停止在某个阶段上,而总是要不断地提出新的追求目标,并为之作持续的努力。例如,青年人学业完成,在基础知识领域内获得自由以后,还有新的人生理想、新的自由境界等待着他们去追求,如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等等。又如,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的公民,还有精神上的崇高人格之自由追求。总之,人们对人生自由的追求是一个呈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第二,人生自由意味着人把握生活的自主力量。人生自由既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又是人把握生活和自主力量的见证。人们追求自由,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不自由,有着被压制和被束缚的现象存在。人生能够获得自由,则表明人对宏观存在着的这种不自由、被压制和被束缚的反抗,并获得了积极的成果,从而体贴现出人对生活自主的力量。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一个人如果有一种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心理底选择和指导来思想或不思想,来运动或不运动,则他可以说是自由的。”这就是说,人生自由或人的自由,在于人具备能够把握自我的生活,人们总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然而,如果人们不愿意仅仅翱翔在理想之中,而是要使憧憬变为行为,化理想为现实,就要取决于是否有驾驭生活的力量,即把握生活的各种能力。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冷静和科学地认识生活的本质及其发规律,认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锻炼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能力与生活发展的趋势相一致,达到马克思所讲的“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的境地。

人生自由的上述两层含义是相互关联的。人生自由是人生理想的实现,而理想实现的客观结果又与实现理想的主体条件相联系,这个条件就是人去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个体人格素质和生活能力,即人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同样地,个体的人格素质或把握生活的力量,又是在理想的实现中才得以表现和发挥作用。所以说,人生自由归根到底是人成为生活主人的最高体现,凝聚了实践着人生活动的人的最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一句话,人生自由是人的最高存在,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

总之,所谓人生自由,就是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所达到的驾驭自我人生的素质力量和人生理想境界,它是主体的人生愿望、人生智慧与力量同人生活动的客观结果达到最佳结合的产物。

但是,人生自由决不意味着人的任意行动。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社会生活的轨道,不可能摆脱人生的客观规律,只能做到对于社会生活冷静的认识和主动的驾驭。把人生自由看做是一种可以不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并同人生活动规律截然相对立的东西,那就离开了人生自由的真正本意,而且只会把人生引向歧途,使人走向不自由。所以,人生自由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