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4456300000004

第4章 精明为人积极处世——韩非子的为人处世(1)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关于为人处世,韩非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如“小信成则大信立”、“私怨不入公门”等,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影响中国甚为深远,直到现代,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1.为人处世,信用第一

[原文]小信成则大信立。

[大意]小的信用能够遵守,则大的信用才能确立起来。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古人就曾经讲过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早至战国时代,韩非子便提出了“小信成则大信立”的观点,可见诚信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诚实守信的人总会得到上天更多的眷顾,而欺诈撒谎的人会迟早要受到惩罚,让我们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工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艄公凭着娴熟的技术,乘风破浪,终于将年轻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说:“年轻人,我跟你来个约定:当你不得意时,就回来找我。”年轻人随意地答应着,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有了身上的六个背囊,他是不会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确实,不久,他就靠金钱和才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荣誉和机敏,他睥睨商界,所向无敌;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风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渐地忘记了摆渡的艄公,忘记了被抛弃的“诚信”。

当他人到中年时,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惬意地游荡,突然风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窍冲来,耳、眼、鼻皆安然无事,水却冲他的口中猛灌,他感觉到自己开始无尽的沉没……

他无数次在梦里惊醒。但这次却是电话铃声叫醒,电话那头传来惊恐急躁的声音:“老板,最近风声太紧,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开始慌张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挂的电话。他知道电话那头的“那事”是什么。多年来,他欺骗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对手和亲人:他多次将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着他的荣誉和才能,劝说身边所有人投资于他,却把资金用于贩卖毒品和军火走私;他出入高楼大厦,天天花天酒地,热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飞逝;他一掷千金,豪赌无度,他背着妻子,频频外遇。这一切都只能解释他失去了做人最重要的一个准则——诚信。

因为没有诚信,他失去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条小船依稀当日模样。那时的年轻人也已垂垂老矣,这时的他便开始后悔他当年的选择了。

事实上,无论是谁,无论你是否取得成功,要想让别人信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要在很长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大家看,兑现自己的每一个承诺、诚心诚意地去做每一件事。

应该谨记的是,诚信的养成固然极为艰难,但要将其毁掉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被破坏,所以爱惜信用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走错一步。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然而事实上商人如果不讲诚信,则不会有立足之地。诚信的商人更能走向成功,松下公司的成功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1927年,松下公司开始同住友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这全是住友银行一位业务员的功劳。在此以前,松下和另一家银行往来,而且十分顺利,按理来说,根本不必与住友银行往来,但是由于这家银行分行的业务员太热心了,松下才被他说动。

虽然有开始往来的意思,不过松下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能否在开始往来之前先约定,给他的公司两万元以内的贷款,如果可以的话,就和该银行往来。

这个业务员说:“愿意开户往来的先决条件是,只要开始往来就可充分地融通”。银行要求先往来,松下则说应该先约定可以贷款。这个业务员很伤脑筋,他对松下先生说,要回去和分行经理好好商量再说,然后他就回去了。

为什么松下先生希望先有可以贷款的约定呢?这就是信用问题,银行要他跟他们往来,是基于他们认为松下电器有前途,可以继续成长、发展,所以来劝松下跟他们往来。因此,相对的,他们也应把信用贷款这件事,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换句话说,假如不能够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银行对松下的信用,就变成嘴上讲讲而已,并没有信用的实体。

四五天之后,这个业务员又来了。他说:“我们分行经理说他非常明白松下先生的意思。无论如何,希望松下公司和住友银行往来,至于贷款这件事情,在开始往来三四个月之后,一定可以实现”。

松下觉得很奇怪,这跟上次讲的话一样,完全没有任何进展,难道他们不了解他的心意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关于信用这一点,不是说根本没有考虑到吗?于是他就把他的意思再详细说明。他在解释的时候,对方一直点头,好像了解了。

但是,他一讲完,这位业务员马上就说:“我非常明白。松下先生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可是,我们银行对于任何再有信用的公司,在还没有往来之前,都很难约定近期内可以贷款。事实上,过去也没有这种例子,至少我没有听说过。所以,我希望您先和我们开始往来。”

松下觉得对方说得也有道理,尤其银行对信用一向都非常谨慎,站在银行的立场来说,这种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如果就这样答应他先开始和他们往来,那么事情就结束了。一般看来,这么做也并不影响松下电器公司的信用,更何况住友银行颇有名气。松下公司跟大银行往来,在信用上算是相当有利的,这一点也不值得忧虑。

然而,如果仅仅是开始往来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松下也和另一家银行往来,并且一切都非常顺利,所以,根本没有和其他银行重新往来的意义存在。现在既然对方非常信赖松下电器公司,就应该把他们的信赖,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他们做不到这点,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于是他跟这个银行员说:“银行的立场我非常明白,可是现在我觉得完全是信用问题。贵银行要和我往来,就是说贵银行信任本公司。既然是因为信用,那么在开始往来之前做贷款约定,或者在开始往来之后贷款给我们,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个条件,不就等于没有办法真正信任松下电器公司吗?所以我希望贵银行再一次彻底地调查松下电器公司,重新调查之后,如果满意的话,只要约定将来可以贷款就够了。请你跟你们的分行经理好好商量,由我跟你们的经理见一次面也可以。”

这个银行员回去后,松下心里想:事情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没多久银行员就打电话来了,说他们的分行经理想跟他见一次面。他到了这家银行,重新把他的想法告诉这位经理。

“交易这事,不管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信用才能达成。就以现在来说,小小的松下电器公司只要客户信用足够的话,一开始就能把5000或10000元的产品借给客户。住友银行是个大银行,不能约定将来贷款,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约定,等于没有真正信任我,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往来的必要了。”

这位经理静静听松下说完话,点点头说:“我非常明白,但这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我再跟总行商量一下,一定要做到与松下往来的目标,而且,一如以前你所说的,让我们好好地再调查一次。”

于是这件事情才逐渐具体化,慢慢有了进展。紧接着做了调查,分行经理也到处奔走,在20000元无条件约定贷款之下,1927年,松下电器公司开始和住友银行往来。

在开始往来之后两个月,银行发生了周转不灵的恐慌,接着蔓延到全国。松下公司原来往来的那一家银行开始不兑款子,松下公司终于陷入困境。但是由于和住友银行有过约定,松下电器公司因此最终克服了这次的难关。后来松下电器公司和住友银行维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因为彼此双方对诚信的追求,使松下和住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也成就了日后松下的辉煌。

2.君子求名要取之有道

[原文]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大意]祸难的产生是由于心生邪念,而所以产生邪念是受了欲望的诱惑。

追求名声的欲望大概每个人都会有,如果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当然再好不过,如果心生邪念的去获取,则罪莫大焉了。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君子爱名利取之有道,不能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代白头吟》的诗,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就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知道后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和睦,人格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

客观地说,追求名利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沾污自己的名声。但是,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他们错在哪里?这些人心中欲望极度膨胀,从而产生了邪念,而不是通过正常途径来获得,正是因为邪念才招惹了祸乱,有的身败名裂,甚至亡命歧路。韩非真是一语中的。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塔尔达利亚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邪恶,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就一定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苏轼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靠邪门歪道得来的美名,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

3.决定大事时要慎重

[原文]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

[大意]不在于跟什么人相处,而是在于跟什么人决定要事。

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中说道:“今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数,而与优侏儒断事,是以遇贼。故曰: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其中“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是流传至今的处世名言。它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慎重,在决定大事时更应如此。韩非子早在2000多年前便提出了这个深刻的命题,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反思。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诚实守信的人交的朋友一般不会奸诈到哪儿去,交到真友,并与之共谋大事,的确是人生成功的一大关键点,包玉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收购九龙仓的经典案例便说明了这一点。

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主要经营航运、地产、公共交通、酒店、控股投资、有线传播和贸易业。1991年9月他因病去世,家产由4个女儿继承,估计其财产总值已逾100亿港元。包玉刚一生充满了传奇性,最为人称道的是几次大收购行动,尤以收购九龙仓著名。收购九龙仓使包玉刚事业大进了一步,而这次大收购,正是在与高界领袖李嘉诚的共同谋划与努力之下而成功的。

包玉刚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包兆龙是个商人。1949年包氏父子从上海到香港图发展,当时他们怀揣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后主要做点土产生意。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花了70万美元买下一艘8200吨的旧船,改名为“金安号”,迈出了做船王的第一步。靠着诚信和过人的经营手腕,这艘船为他赚了不少钱,第二年年底他就拥有7艘船了。到了1980年,他的环球航运公司旗下船队已达200多艘,总吨位达2100万吨,包玉刚成为名副其实的船王。

早在70年代末,国际航运业便开始衰退,目睹了航运业多次变迁的包玉刚,深知该行业存在的危险,便果断决定把经营重点从海上转向陆地。他要向陆地登陆,必须有相关产业。从陆地与海运的衔接考虑,他盯上了九龙仓。

1978年初,包玉刚下手收购九龙仓股票,后来又在市场上大手吸纳。其实打九龙仓主意的又岂止包玉刚一人,此时华人首富李嘉诚也在悄悄吸纳九龙仓股票。他已控得九龙仓股票近2000万股,约占总股份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