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已说过的,我们所有人都是不同的,而大多数人脸皮很薄。“差异”引起了批评,“脸皮薄”引起伤害。无论善意委婉的批评建议有多大价值,有些人就是永远无法从中获益,只会觉得痛苦。他们太过爱惜可怜的面子,而无法接受别人提供的帮助,所以一生被困在苦恼之中。他们只听得见别人在指责他们的错误,却不能体会别人希望其改进的良苦用心。
大多数消极的批评,可以用小心的设想、选择性的评论与恰当的表述来避免。所有忽略以上任何一点的批评,都不会有人喜欢听。这样的人只会在同事中引起各种各样消极的抗议,大大地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小心这种人,他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
现在,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过来分析一下你眼前的这番经历。你有没有敏锐地衡量一下这位批评你的人呢?他属于那可以置之不理90%之列,还是属于值得聆听的10%之列呢?你分析过他为什么要批评你吗?他的批评是无聊的闲话,还是有助于你进步成功的慧语谏言呢?是有价值的,还是强加于人的?是有帮助的,还是有害的?如果你的结论都是否定的,那么就做回你自己。但是,为了你自己好,你必须在冷静的状态下公正地评判这些批评意见,不要意气用事。
正如萨缪尔·约翰逊所警示的,你必须防止自己“被批评的风吹倒”,因为它会摧毁人的每一点自信。而且你必须小心地判断所有的批评,因为正如亨利·汤姆林森所说,“恶意的或无关紧要的批评,就像城市疏忽大意的排水系统一样严重。”
如果你认为是公正善意的批评,就接受它;如果是恶意不公的批评,就向它反击。没人有权在自己大错特错的情况下还大打出手。你一生肯定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所以现在就学会如何处理吧。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过失是孕育经验的母体,是促使智慧成熟的酵母,是激励卓尔不凡的有志之士奋发向上的镜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一般人的共同观念。事实上,圣哲贤士,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够超越自我,凌迈群伦的原因,是在于能够吸取由过失得来的教训,分清其举措行为中的得失。
大凡圣贤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与常人并无先天上的不同;其进步的关键,在于能够正视过失,勇于面对过失,坦然承认过失;不似庸碌怯懦之辈,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味讳言错失,只知文过饰非,所以了无前途。
因此,人世间的强者能者,绝不是一生无过,而是由种种过失之中磨练塑造出来的特殊典型。犯错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亚当夏娃若不偷食禁果,哪来今天的人类?
过失实乃人类的原罪之一,人性的弱点,本来就是人的天然缺陷,也是人的共同特征。人必然会有过失,正如每一粒米,都有一个缺口;每一颗蚕豆,都有一点黑斑。且不论缺陷的存在,有时更为美之所在,仅就事物的本体来看,若无盈虚消长,美丑同一,好恶不分,则无价值可言。
而人生价值的高下之分,在予能否勇于改过,勤于救失。春秋时代晋国上卿士季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子贡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欧阳修言:“君子与众人同者,不免乎有过也,其异乎众人者,过而能改也。”所有这些都说明过失不但无碍于完美的人生,而且是积极的有益因素。
历史应该是记载人类过失差错的一面镜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更显现了历史的伟大作用。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反过来说,人生的最佳运气,便是具有得以纠正过失的机会。而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语,劝勉世人回心向善,用心之苦,更是菩萨心肠的反映。然而偏偏不乏其人,一错再错,甚至于择恶固执,至死不悟,明目张胆,大行邪门邪道,则又岂止是狂妄二字,所能概括,实属愚昧之极。
人生札记
“知错能改”是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父母提醒儿女,师长训示学生,年轻人口说笔写,容易得很。然而,实际上,“知错”多么困难,“能改”更是不易。
我曾在各级学校任教28年,目前已经退休,生命的波澜逐渐平稳,人生的行程日益淡然。现在回顾过去的种种,虽然只是区区山乡教员,自己的思与行,勿论就“社会现象”观,或省视内心的真实,都可谓晴风阴雨,逆顺冷然兼而有之;或身躯的灾难,或心灵的危机,无不出现过。人,成长、成熟是多么困难;而成长成熟之后,紧接着便是衰老。人能掌握的机会与时间是很少的。当应掌握的竞不去掌握,其生命便黯然而去了。现在让我回头看看,我成长历史上,极具关键性的一刻:
我在30岁之前,曾经在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任职过,其间还在军中服役三年。一般说来,我个性爽朗,幽默风趣,与人相处颇为融洽。可是,有一个现象深深困扰着我:每一任职的地方,同事中固然十之六七跟我相处愉快,且交上几位朋友,可是总是有十之三四的人不但对我冷淡,甚而仇视我。我颇为懊恼。我是经常反省生命的人,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原来在我的习性,上,竟然隐藏着很重大的缺点;而这个缺点是“家族所共有”的!
正因为是家族所共有,所以根深蒂固,所以极难发觉;发觉之后,要虚心承认,实在很难受,很伤自尊心;进而要勇敢面对此缺点,勇敢改过,消灭它,实在是非常非常艰辛的过程。
我想,我在35岁左右,终于改掉了这个缺点,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不再有固定比例的同事厌恶我了,于是我经常把自己的这个黑暗面坦示给年轻人。
我又想:一个家族有这种共同缺点,一个族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如何呢?
6.爱的真谛
亲爱的哈伯德:
爱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人生必须明白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感情的驱使。真挚的感情是将爱提升到崇高和纯洁的境界。爱的崇高和纯洁完全脱离了金钱、地位、权力等利害关系的羁绊而还归了爱的本真。本真的爱最无私、最无畏、最无俗、最无瑕,就像你母亲给你的爱。人生中倘能得到本真的爱,实为大幸福,大满足,大愉快,大欣慰。而且爱的本真又体现了人的本真,爱一旦离开人的本真,爱就蒙上了虚伪的面纱,真爱将不复存在,真情也荡然消失。本真是爱的力量的源泉。社会如果到了人人都以本真的心态处事接物的时候,大众之爱的曙光必然映照环宇。我们应为此而努力!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就要大学毕业了,相处四年的同学在一种淡淡的伤感中出入于各种餐馆,尽管我是农村的,家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毕业前的那段日子,餐馆也成了我经常出入的地方。
那个学期,父母源源不断地给我寄钱,但总满足不了我的需要,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钱,我写了一封短信,意思是说,我的左脚不小心扭伤了,很严重,不能走路,花了不少钱,希望父母再想办法寄上两百元来。
信寄出之后,我就在心里作了预算,用这两百块钱,我要请哪几个朋友、老乡,上哪家餐馆,吃什么档次的菜,喝啤酒还是果汁。我想像着自己做东时的得意,心中不免喜滋滋的。因为有那两百元做后盾,所以赴约时心里特踏实,赴约次数也越来越多。
汇款单终于来了,但汇款金额不是两百元,而是可怜的30元。母亲每次最少都寄50元,怎么这次成了30元,能干什么呀!让我怎样实现我的计划,让我怎样在同学、老乡面前抬得起头,别人还以为我混吃混喝,一毛不拔……
没想到母亲又一次让我大吃一惊。
毕业前一周,母亲一下子寄来了400元,除去到新单位报到和回家的路费,正好余下170元,这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救命钱啊!我真感谢母亲在最后关头让我还清了所欠的人情债,一身轻松地与同学、老乡告别。
如今,我大学毕业已经5年了。5年来,我早把那30元钱的事忘了。今年暑假回家,父亲不经意间说起了母亲为我借钱的事,早已淡忘的那段日子一下子又回到了眼前。
母亲收到我的信时,正值青黄不接,家里能卖钱的东西早已卖光了,亲戚朋友那儿母亲已不知借了多少次了,即使有钱,他们也不愿借给我母亲这样不知哪一天才能还上的人。后来,母亲想起了远在30里之外的一个远房亲戚,这位亲戚靠吹唢呐挣了不少钱,母亲第二天一大早就满怀希望地去了。
起先,母亲向他诉说自己的难处,并说如果不是情况紧急、迫于无奈也不会跑这么远的路,要他一定得帮忙。可那位亲戚冷着脸,没有一点借钱给母亲的意思。从不骂人的母亲终于被他的绝情冷漠激怒了,母亲破口大骂,骂他没有良心,骂他没有人性,骂他是畜生!
在母亲的骂声中,那位远房亲戚终于拿来30元钱,母亲没有嫌少,接过钱,流着泪,直奔邮局。母亲为了让我在外面体面地上学,借了很多债,累了一身病,可她没有抱怨过,也从来没有讲过借钱的苦处。我毕业后,逐渐帮母亲还清了所有的欠债。可母亲为了借钱而欠下的人情,我是难以偿还的,母亲所受的种种创伤,我更是永远也不可能抚平了。
母爱给予我们的人情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也无法还清的,但需永远铭记。母爱有时甚至是让人惊奇的,也因为母爱的伟大。
周六晚上九点钟我往家里打个电话,这已成惯例了。
电话那头母亲早已守候多时了。
一张口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遭贼了。”
“有没有什么损失?”我急切地问。
“别的倒没什么要紧的,就是那一柜子的鞋全没了!”闻言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母亲有收藏旧鞋的习惯,在她那个大柜子里,有着儿女们不同时期穿过的旧鞋:有女儿的第一双小红皮鞋,有儿子周岁时姥姥送的虎头鞋,还有女儿出嫁时留在家里的旧鞋,儿子出国时不要的那双耐克……每年母亲都会把那些鞋拿出来擦拭,然后放在阳光下晒晒,再仔细地收藏好。对此,我很不以为然,那些旧鞋又占地方又不卫生何苦来着?可母亲却当成宝贝似的,每次回去时我都想帮着处理掉,可母亲总是不同意,这些鞋子被偷了也算是天遂人愿了。
“妈,没了就没了吧,反正也没用,丢了倒省事。”电话这头我轻轻地说。
“唉!”母亲叹了口气,说我不明白那些鞋意味着什么,从前虽说生活不富裕可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何等热闹。自从女儿远嫁日本,儿子又移民去了加拿大,家中就剩下两个老人终日冷冷清清的。儿女们离得远了,一年见不了一次面,平日也就只能通过电话听听声音了,反倒不如那些鞋可以实实在在摸得着。平日里摸着鞋就如摸着他们一样,往日的那些欢乐时光又回到了心中。现如今连这个寄托都没有了,以后这空落落的心就更没着落了……
电话那头,母亲絮絮叨叨,字字句句似带泪。
电话这头,我早已泪流满面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我们流浪在外,你是否看见有一双眼睛在远处深情注视着我们,有一颗心时刻在牵挂着我们,有一种爱时刻在伴随着我们?别看它默默无闻,那可是我们一生的温馨。只需我们去真正体味,便会倍感幸福。
人生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