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07

第7章 颜之推家训(1)

颜之推,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公元531年,卒于590年以后。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有《颜氏家训》一书传世。《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严慈相济的启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

“幼儿时期是成长中的最主要时期。”

的确,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是有些家长由于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采取两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一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理念,给孩子定下许多条条框框,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稍越雷池就横加斥责,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会让孩子缺乏主见、唯唯诺诺,畏手畏脚;另外一种教育方法是“供奉”

式的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论合理与否,一律予以满足,这种教育的后果容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骄横狂妄。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正规的教育呢,怎样才能把握好严厉与慈爱之间的平衡度呢?

其实关于严厉与慈爱,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已经讲得一清二楚了,在颜之推看来,爱与严必须要紧密结合,配合施行。在他看来,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本身的行为和他们实施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将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定的威严,不可与孩子过于亲昵随便,但也不宜过于疏远冷漠。

“无教而有爱”,就会使得父母缺乏威严,一味地纵容孩子,一旦孩子的恶习养成之后,再想要去改变,恐怕只能是“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但“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在一些小事上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关怀,就能避免爱的简单化。这样的结果,就能达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假如父母对子女只是一味地溺爱,而不注重管教,对子女在生活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概应允,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了错事本该予以训诫却反过来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对孩子开展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等到孩子长大之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针对这种情况,颜之推提出教育要爱而有教,严而有慈。在子女很多的家庭,颜之推主张要一视同仁 而不能有所偏爱。颜之推说,作为家长,不应重男轻女,一般重男轻女的思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种想法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父母之道。有些家长在有意无意间偏爱伶俐乖巧的孩子,而讨厌老实愚钝的孩子,这种情形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好的,它不仅会让受冷落的孩子受到心灵上的伤害,同时也会使受偏爱的子女养成一种不良的习惯。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去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人都觉得严父慈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以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相辅相成就能使孩子乖乖听话。其实并非如此,一个家长过于严厉,一个家长过于慈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见白脸就像耗子见了猫,有话不敢说;当着红脸的面,则会言行放肆。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失衡。因此说,一严一慈并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正确的态度是任何一个家长都要严慈相济,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名门家训析要:颜之推认为,在教育孩子时,一味地惩罚或者溺爱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他更为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以及习惯的养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教子篇二》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不以为然。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肆意纵容而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他们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

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了习惯时,才开始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孩子的怨恨,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最终使其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这是很有道理的。俗语说“教育媳妇要在初来时,教育子女要在婴孩时”,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本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严格要求无可非议,但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假如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考虑孩子能 力的大小而一味地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会让孩子在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而由此产生出来的自卑感则会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甚至会使孩子庸碌无为,甚至品行低劣。尤其应当提出的是,教育孩子时绝对不能动不动就对其进行处罚,因为对孩子经常施加处罚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会从感情上造成与大人间的疏离。

同样,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的关爱也要适度,不能事事听之任之,其实严慈相济是家长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家长在对孩子开展教育时应当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而不单单是站在一旁高高在上地下命令,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加以指责,或者是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李先生带着5岁的儿子小海在超市内购物,看到不远处货架上放着的一袋袋薯片,儿子的眼睛一亮,挣开爸爸的手小跑过去,从货架上抓起了一袋薯片,转过头来说:“爸爸,我想买袋薯片。”李先生心想,虽然膨化食品对小孩成长发育不好,但如果一味地压制孩子的欲望,只会让孩子更加有渴望。于是,李先生冲儿子点了下头,儿子高兴地把一包薯片放进了购物车。过了一会儿,儿子又发现了“新大陆”,兴冲冲地拿起了一袋“妙脆角”,说:

“爸爸,我还想买这个。”这回李先生摇了摇头,蹲下身来对儿子说:

“小海,爸爸要告诉你,刚才买的薯片和这袋‘妙脆角’都属于膨化食品,它们虽然美味但是没有营养。

为了让你健康成长,所以,爸爸这次只允许你买一袋薯片。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他你喜欢吃的东西吧。”说着,李先生拉着儿子的手离开了膨化食品货架。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李先生注意宽严相济的方式。李先生对小海很疼爱,但决不溺爱;对小海很宽容,但决不纵容。

“特别是关系到一些是非原则的时候,我绝对不会任由孩子胡来。”李先生说,“父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你就该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原则,让孩子明辨是非。”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封建社会壁垒森严的伦理纲常已经沦为了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家长应当抛开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起平 坐,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唱反调变为彼此愉快地合作。

成长链接: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最亲近的。

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宽了。

在社会中,为什么有些家庭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其乐融融,而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却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子女,甚至与子女形同陌路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在孩子眼里,父母往往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在父母眼里,孩子又是懵然无知的小毛孩。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之间强硬的灌输教育又怎么能够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因此,为了能够改变孩子所谓“不听话”“唱反调”

等逆反心理,家长就要放下姿态,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家长教育孩子时具体应当从何入手呢?

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关系。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和情感的方式来展开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家庭中,子女往往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生活上的向导、学习上的启蒙者、德行上的榜样、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信任,和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进行坦诚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假如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感到父母和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就会让他们对父母更加敬爱、亲近和服从,心里话也乐意告诉父母。

假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来平等信任的朋友关系,那么双方最好能够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来一次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彼此将心中的想法都告诉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双方存在的隔膜。请家长记住: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

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子女。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对生活的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小孩子的各种行为都会在无形中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都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孩子在处理事务和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也会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以粗暴的方式去教育,那么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而父母对孩子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方式则会使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父母只有采取温和的态度,并对子女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帮助,才能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做事有主见,遇事不退缩,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父母对孩子要采取温和的态度。当孩子犯了错时,先不要面红耳赤地急着追究,不妨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指出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这对孩子改正错误是大有裨益的。

态度不可时严时松。一般情况下,时严时松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对孩子的要求标准忽高忽低,起伏过大,不能依照有序性原则由低到高并保持稳定。例如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应当自始至终地让孩子对集体和同学保持关心,而不能时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时而又怨孩子过于积极,疏忽了学习。很多家长在孩子临近高考时就会阻止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或是不让孩子担任任何班级职务,这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负担和压抑感,破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管教孩子时忽而严厉,忽而宽松,甚至不管不顾。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家长情绪好时稍宽松一些,不好时就会非常严厉,甚至找孩子出气;工作时宽松,空闲时严厉;平时宽松,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会非常严厉。像这样时紧时松、时断时续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极为常见,因为大部分家长也不清楚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对孩子忽严忽松必定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出现的不良势头。家长教育孩子要有持久性和恒定性,不能忽冷忽热,时紧时松。孟子曾以凿井为例,他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持久性,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不过是“弃井”而已。

君子必慎交游焉——教会孩子谨慎交友

古人对于交友非常重视,孔子曾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而且他还有一个交友标准,那就是“勿友不如己者”,可见古人在选择自己的朋友时是何等慎重。一个好朋友,能够帮助你飞黄腾达,对你的事业推波助澜,而一个不好的朋友,则会终日给你带来麻烦,使你不堪其扰。颜之推对于交友问题也极为重视,他在《慕贤》中说: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这篇形象的家训阐述了客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强调了慎重交友的重要性。

有这么一个关于交友的故事:唐代官吏吕元膺在做东都(今洛阳)留守时,正与一位儒生对弈。这时下属送来许多公文要他急速审批,正当吕元膺执笔批阅公文时,儒生以为吕元膺此时精力全在公文上,顾不上棋局,便偷偷地换了个棋子,最终他赢得了这盘棋。其实吕元膺已经瞧见了,而儒生却未觉察。结果到了第二天,吕元膺突然把儒生调离,府内外的人不明就里,而儒生对于为何调离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吕元膺还赠送给儒生一匹绸子。十多年后,吕元膺病得很重,于是他把子侄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

“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精心选择。”接着他将为何调离儒生的原因说了出来。并说:“当日一个棋子,也不值得深究,但此人的心术不正。我要是当场予以揭穿,恐怕他忧虑畏惧,假如一直不说,又怕你们丧失了知道此事的机会。”吕元膺在临终前告诉子侄们这件事,是想让他们知道,要学会从细微之处观察、认识一个人的品行。虽然儒生只是偷偷换了一个棋子,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连下棋这样的小事都要耍手段,反映出了他的人品和心术,假如和这种人交上朋友,将会祸患无穷。

墨子认为,“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放进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里染过后,就成了五种颜色的丝了,人生亦不例外,士亦有染,染于益友则好,染于损友则坏,“故染不可不慎”,交友亦不可不慎。青少年刚刚步入社会,人生正如素丝、一张白纸一般,而社会则像一个大染缸,如果不慎染上不良的颜色,要洗掉就非常困难了,为人父母者要教给孩子交友的能力,使孩子能够选择到对自己有良好影响和帮助的益友。

教孩子慎重交友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朋友往往就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当今的父母应该好好教给孩子交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