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28

第28章 曾国藩家训(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

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让孩子内外兼修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出身卑微,但是他学识渊博、德才兼备、见多识广,朝廷非常倚重他,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死后谥为“文正”。毛泽东曾经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对《曾国藩家书》爱不释手,每当自己的孩子有过错,他又没有空闲的时候,就会拿出一本《曾国藩家书》让孩子去读。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注重个人修养,同时教育孩子也别有一番方法,卓有成效。自曾国藩几代以来,他的子孙后代中没有出现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很成器。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又自修英文,成为晚清着名的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可惜英年早逝;孙子曾广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曾昭抡和曾约农分别是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教育子孙后代非常严格,他为了能够让子弟健全发展,制订了一系列要求让他们遵守,比如有名的八字诀:“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 “鱼”(养鱼)、“猪”(养猪),叮嘱家人应当时刻默记于心,并能亲身实践。曾国藩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不能偏重于哪一方面,应当均衡发展、内外兼修,比如他在家训中写道: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也就是说,一个人内要修心,外要修身,内心和思想上要有涵养,外表上要稳重大方。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家长也是很有启迪的。

名门家训析要: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受到欢迎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很丰富,但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也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只注重修饰外表而不注重提升内在的人更是外强中干,中看不中用,因此,要提升个人修养,就要内外一起抓。

推销大师原一平,相貌平平,身高只有1.45米,但是他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正是由于他的内外兼修。由于原一平从事的是推销事业,故而非常重视自己外表的修饰,比如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会对着镜子一直不停地练习微笑,一直到笑僵为止,后来他练习微笑像是着了魔一般,在路上不自觉地就微笑起来,被路人误认为神经有问题,也因练习得太入迷,半夜常在梦中笑醒。后来,他把微笑分为36种,针对不同的客户,展现不同的笑容,最终他用微笑征服了客户,有人说,原一平的微笑值一百万美元。他不仅重视自身外在的形象,也重视内在素养的提升,每到周末的时候,原一平就会去寺院里静养,和禅师交谈人生智慧,让自己的心得到更大的充实。就这样,原一平经过终日不懈的坚持,最终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推销之神”。

如今的孩子,大都从小被父母送进各种培训班,强迫增加各方面的特长,让孩子不堪重负,家长也心力交瘁,然而家长是否想得到,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要头脑聪明、知识丰富,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因此,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健康地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不仅要提高孩子的智力,还应当让孩子在性格、情感、意志、道德、健康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完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不但要有足够的才能和智力,而且还要有完善的、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体格。如果孩子异常聪明,但是 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情感,不懂得如何珍惜,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那么他在将来越来越注重彼此合作互助的社会上必定难以生存。因此,身为父母,对孩子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而完善的人。

成长链接:内外兼修,成功之道

为了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为了他今后能够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对孩子从小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均衡的教育,做到让孩子“内外兼修”。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够让孩子内外兼修呢?

提升孩子的品德修养,加强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方面的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对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品德的高下决定了一个人的人脉关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肯定有许多人愿意与之交往,这样他就能有更多的机会以及资源,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不错的个人修养,这点就足以说明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家长要让孩子能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要避而远之或是坚决拒绝的。培养孩子的品德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让孩子的意志在生活中得到磨炼,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加强孩子智育方面的教育。智育,指的是让孩子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某项相关技能、不断提高人的智力的教育。孩子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将来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的时候,要有全面的教育观念,既要让孩子掌握相关知识,又要重视培训孩子的技能。让孩子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

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经常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体格、灵活的头脑,还能够起到调节自我、释放压力的作用。家长应当鼓励 并尽量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跑步、游泳、跳绳、打篮球等,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格,同时还能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提升孩子的美感。提升孩子的美感,就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孩子美感的培养,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艺术方面的修养,先贤孔子曾经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就是要将审美教育实施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去。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应当细心观察孩子、分析孩子,为孩子找到他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比如对于喜欢写作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这样既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同时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对于喜欢大自然的孩子,家长可以带领他去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让孩子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建筑,让他的思想受到熏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这些活动能够调节孩子的学习生活,增加趣味性,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不过家长要切记的是,要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不能一股脑儿地让孩子全部去学,那样只能是得不偿失。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教孩子学会谦让

关于谦让,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有云: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就是,做人应当以宽厚为本,尽量不要与人争夺,要留给别人发展的余地,正是由于自身宽厚待人,舍得付出,不斤斤计较,别人才会反过来对你有所报答。同样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有过表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要使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立足点,也要使别人有一定的地位。自己若想取得成功,就先要促使别人成功。然而,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含义的人并不多,而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战国时期,号称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养门客三千,在当时大有声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孟尝君能够做到礼贤下士,一切以门下食客为先。他对食客非常优待,待遇一律和他本人相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当孟尝君和宾客谈话时,常命令侍吏在屏风后面记录孟尝君和客人的谈话及客人亲属的住处,等宾客走后,孟尝君便会派出使者到宾客家里去探访,并给家属送去一些财物,解除宾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为孟尝君效劳。由此可见其用心之良苦,思虑之周到,士人大量归附其门下,当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孟尝君善待冯谖的佳话更是表现了他的宽厚大度。冯谖由于不满孟尝君的冷落,一次又一次地弹铗唱歌,向孟尝君索要各种优厚条件,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将他驱逐出去了,孟尝君却不厌其烦,屡次答应他的条件,使冯谖感激涕零,甘心情愿为孟尝君效力。孟尝君后来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冯谖有莫大的功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孟尝君先让别人达到目的,而后再借助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聪明绝顶。

曾国藩博览群书,深知谦让的重要性,他在《诫子书》中强调: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真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谦让,是一种豁达,是与世无争,是宽宏大量。你对别人作出了让步,自然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甚至是拥戴。谦让是在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处处争强好胜者必定会遭他人暗中算计,而懂得谦让之人则会自保无虞。谦让是一种善待他人、善待生活的态度,能够带给人心灵上的宁静,显示人胸怀的博大和对世事的洞察。谦让是一门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学问,很有必要教给我们的孩子。

名门家训析要: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格言都是告诉我们,受了他人恩惠,自当竭尽全力报答。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善借他人之力,而要想借他人之力,就先要“投之以桃”。

要想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先满足他人的条件,解除他人的 后顾之忧,别人自然反过来也会对你的恩情有所回报。

“孔融让梨”

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孔融身上看到了谦让的美德,而我们在小的时候,家长也曾经训诲我们要彼此谦让,比如说争一件玩具时,家长就会说,“你大了,要学乖,要知道让着年龄小的”。这就是在逐渐地给我们灌输谦让的理念。懂得谦让的人长大之后道路会越走越宽,而目光短浅,鼠肚鸡肠的小人始终难以成大气候。谦让,能够让彼此相处得更加和谐,也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谦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徐特立,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毛主席的老师。他先后担任过数十所学校的校长。不管身在哪一所学校,他都获得了不错的人缘,深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做到这一点,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宽广的胸襟和谦让的精神。

徐特立办学能力很强,不论学校条件多么差,徐特立总能把它办好。因此,外人送他一个绰号叫做“徐二镂锅”。镂锅,是一种补锅的技术,就是用铁水补破锅。破锅只要经镂锅匠一镂,便可以成为一口可用的锅。叫这个绰号,是因为徐特立做校长有着高度的凝聚力。他为人恭谦、民主、实干。他认为,遇到难事时,身体力行对师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由于他做出了表率,有时学校发不出工资,只供伙食,教师照样上好每一堂课。学校缺少必要的设备,老师、学生都主动从自己家里把什物搬到学校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