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好习惯成全你
4436800000017

第17章 检点自己,人生目标才不会出轨(2)

人生旅途中,人们会经历种种磨难,有的可能会被人们遗忘,而有些挫折可能给人们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甚至会给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终身难忘的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永远消沉下去,当然要想让人们忘记这样的挫折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可以将其淡化,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为了目标的实现,继续努力奋斗。如果不能继续为目标而奋斗,不仅会失去信心,还会逐渐忘记自己的使命,甚至怀疑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这对继续奋斗百害而无一利,就更不用说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了。

(2)设立人生目标

设立人生目标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一旦目标设立了,人的本能会激励斗志,迫使人们为了目标的实现而付出努力,会下意识地遵循一条普遍的规律而进行工作。这条普遍的规律就是:“人能设想和相信什么,就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什么。”如果能预想出自己的目的地,那么争强好胜的心理会为目标的实现指引一条光明大道。

为自己设立了人生目标以后,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会为自己的欲望而努力,试图走上正确的轨道,奔向正确的方向。

当然,确定人生目标的好处不只以上所述,一旦目标确立以后,人们会对一些机会变得敏锐了。这些机会将帮助你达到目标,使你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是需要鼓励的,当尝到成功的甜头以后,就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内心渴望获得更多成功的欲望,甘愿为此付出代价。这样有利于持之以恒好习惯的养成。

(3)制定计划

如果没有计划,做事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样是做不好事的。设计一个合理的计划,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培养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一旦制定了计划,就可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办起事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不但如此,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这对获得成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制定工作计划,可以使自己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严峻的问题。如,遇到困难时,自己会产生疑问“还要继续做下去吗?”“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我还要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吗?”如果你选择了坚持下去,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成功;如果选择放弃,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平庸。

值得注意的是:制定和执行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要制定那些凭自己的能力无法实现的计划,否则,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困难重重,这样会打击自身积极性,产生放弃的念头。更何况,一旦制定出不符合实际的计划后,自己会受到一些硬性东西的束缚,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必然会缺少原动力。

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决心与意志,能战胜对手,也能战胜自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有这种精神。为了能经受困难与挫折的挑战,人们一定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绝不轻易说放弃。否则,生活将一片黯然。

3。与其抱怨,不如接受

事情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遇到不利因素时,要学会接受,在这不利因素里学习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要养成善于接受挑战的好习惯,切勿让抱怨毁了大好前程。

抱怨是成功的天然克星,是最容易养成的坏习惯。在人生道路上,困难挫折数不胜数,当人们遇到此类事情时,不是抱怨出身不好,就是抱怨社会阅历太浅,要么抱怨社会竞争太激烈。殊不知,困难、挫折却偏爱这些喜欢抱怨的人,他们越是抱怨,困难、挫折就越发艰巨。所以,人必须有正视困难的勇气,养成善于接受挑战的好习惯。

一个年轻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愁肠百结,异常苦闷。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去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了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结果,这个年轻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戒指———那枚金光闪闪的金戒指。上帝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却醒悟了:自己只不过是一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石子,与那金光闪闪的金子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自己因能力不足所以得不到重用。因此,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上帝给谁的幸运都不会太多,面对不佳的际遇,一时的坎坷,一些人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上帝的捉弄,却不能正视自己,冷静地审视自我,扪心自问是否已经将自己磨炼成了一块金子,一块熠熠生辉,足以让人一目了然的金子。

的确,尘世琐屑,红尘纷扰,难免遭遇凄厉的狂风、淋漓的冷雨,但是,这并不是苦难,而是恩赐,正是上天对我们生命的打磨与锤炼。因为,生命的初始,就像一块璞玉,质朴而粗糙,没有光泽,需要我们细细地打磨,耐心地锤炼。这样才能去粗存精,显示出生命的厚重与光华。

生命是美丽的,而且异常精彩。面对不幸,面对潦倒,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应该是敢于正视困难,善于接受挫折的洗礼,承受苦难,直面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打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要知道,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等到有一天,真正将自己打磨成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子时,任何人都掩不住那灿烂夺目的光辉。

神父去拜访一位久未到教会做礼拜的教友。

教友说:“教会的是非问题太多了,一堆人聚在一起,就喜欢说人是非,我感觉非常累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教会。如果教会能为人提供一片净土,我会去的。”

神父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也觉得教会的是非问题很多,而这问题也持续了很久。

他沮丧地回来请教有经验的老神父。

老神父去找教友,教友又把他的话重复一遍,“如果教会是个单纯的地方,我就会去。”

老神父听完一笑,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教会呢?”

教友想了想,摇头说:“没有看到过。”

老神父说:“如果有的话,我劝你也不要去。”

教友疑惑地问:“为什么?”

老神父答:“你去也只是污染教会而已。”

对于生活中许多不顺遂的事,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抱怨。抱怨也并不是不好,但是它容易令人们陷入负面情绪中。

教友抱怨教会是非多,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教会也有它自身的优点,一味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会的缺点上,那就容易将缺点放大,而忽略了它的优点。

试着去看事物可令自己学习成长的部分,而不要专注那些对自身成长无益的方面。

有些志同道合的人会联合起来一起写小说。他们一起出钱,不定期出版他们所写的小说,偶尔也会聚在一起交换心得。在这样的团体里面,总会有想要拿文艺奖,想要成为真正作家的人。可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明明自己还没达到那个水准,却一直感到不满。这种人会不断地抱怨别人没眼光,没有欣赏水平。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好。

目前许多媒体都在小说界寻找有才能的新人。所以如果你稍具才气的话,能不被发觉吗?像前面所说的那些人,他们之所以不被重视,就说明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完善。

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并且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并将原因归咎于运气不好的话,那么你大概就是那种会抱怨上天不公平的宿命论者。这类人不仅在小说界,在一般商业界也到处可见。

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常说:“公司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实力”、“上司没有眼光,所以我再努力也得不到他的赏识”、“大家都无法欣赏我的能力”等等。这种人就像自己没有实力却怪别人没眼光的小说家一样。一个人如果凡事都怪运气不好,那么他很难跳出那个框框。总之,最重要的是不要随随便便地把一切责任往命运上推。宿命论者,大多非常地灰暗、悲观。他们越是这样,幸运女神就越不会去眷顾他们,他们就更相信是运气不好,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事情做得好不好基本上不是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总把一切阻碍成功的因素推到命运上。

能够开朗工作的人,大多不是宿命论者。如果你相信命运的话,也请你往好的方面想。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不断地帮你开运。

若想杜绝抱怨,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学会接受,养成勇于接受困难的好习惯。

《为自己出征》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学会接受不期待,失望就会少得多。”对周围的事急于判断,一直是一个坏习惯。

哪个明星外表不好看;哪个政治人物操守不良;哪样的颜色不得体……种种原本自然的事物,都被人们加上“该”或“不该”,难怪生活中的抱怨越来越多,而赞美越来越少。这样的生活,其实是自找的。

从有史以来,世界一直是个相对的世界。有黑一定有白,有好一定有坏,这是原本存在的事实。一味地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的。

要知道,自己不想要的那部分,可能正是某个人的喜爱。

凡存在,必有价值,这是肯定的。

鸦片对很多人来说是毒品,但对有需要的病人来说,却是抗痛良药。运动是健康的,但对某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来说,却是危险且会致命的。

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如果只想品尝成功的甘甜,而躲避困难的苦涩,只会令自己不快乐。

谁都没有创造宇宙的力量,除非学会接受,否则难以在现今这个宇宙里生存。既然如此,培养接受好习惯,是对自己对他人都绝对必要的功夫。

刚开始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但渐渐地就会习惯了,生命中的喜悦也将源源不绝地到来。努力排除抱怨,才能不再有抱怨,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内心的狭隘,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也正因为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生活中才会充斥着抱怨。

《法华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穷人探访一位有钱、有地位的亲戚。亲戚同情他,因此热诚款待了他,结果穷人酒醉不醒。正当这时,官方通知亲戚有要事需要他处理,亲戚想推醒穷人,向他告别,但穷人不醒,他只好悄悄地把一些珠宝塞进穷人的破衣服之中。穷人醒后,浑然不知,依然如同往常,生活依然贫困。过了一些时日,两个人偶遇,亲戚告诉他衣服中藏宝的真相,穷人方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么多日子以来,自己身上有“小宝藏”也不知道!

如同那位身怀宝藏却仍四处流浪的穷人一样,我们要仔细地“搜查”一下自己的“衣物”,看看自己的佛心佛性在哪里。找到宝藏后,你还会失落惆怅吗?

养成接受的好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定的耐力与承受能力。因此,人们必须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还要磨炼自己的耐性与承受能力。

4。改掉自私自利的心理

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它告诉人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自私自利时刻冲击着人们善良的本性,为成功设置障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懂得克己自律排除不良因素,养成先为别人着想的好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成功。

自私自利害人害己,不但不能获得好人缘,就连办事也会慢他人半拍,甚至出现僵局的场面。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注意避免自私自利的想法,凡事多为别人着想,这才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之一。

安东尼·罗宾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哲理性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是否教了你许多赚钱的方法呢?”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我赚钱的方法,只告诉了我做人应懂得的处世之道。”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与别人合作时,不能只想自己的利益,要本着先为别人着想的原则做事。”

也就是说:让别人有利可图。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不会吃亏而且有便宜可占,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与他合作。从表面上看,李嘉诚似乎有些吃亏,可实际上他赚到的更多。不妨想想看,虽然他在一个合作者身上赚到的利益比较少,但是将在10个、100个、1000个乃至上万个合作者身上赚到的利益集中起来,那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由此看来,先为别人着想确实对经商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并不是说先为别人着想这一原则只能应用在商界,在其他领域中同样适用。

安东尼·罗宾吸取了李嘉诚先为别人着想的办事原则,每当与人合作时,一定利用这种思考模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先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罗宾认为,天下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不会卖的人。假如今天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利益因素,或只要产品好就卖得出去的话,那天下就不需要任何营销人员了。在任何产品的营销中,人是最大的差异。比如迈克,他是一家信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个顾客,那个经理一看他就说:“迈克先生,你不要来了。我知道你很有名、很成功也很有钱,但我们公司绝对不可能给你下信封订单的,因为我们公司的老板和另一信封老板有25年的交情,早在25年以前我们就和他开始了合作。你也不用再来拜访我,因为有43家信封公司的老板追访我三年都没有成功。所以,迈克先生我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

但迈克没有放弃,他有的是办法,独特的方法就是永远先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有一次,他发现这家公司采购经理的儿子很喜欢打冰上曲棍球,他又知道这个孩子最崇拜的偶像是洛杉矶一个退休的全世界最伟大的球星。后来,他得知这个孩子因出车祸住进了医院,这时,迈克觉得机会来了。他买了一根曲棍球杆并请那位球星签名后,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医院。当他抵达医院后,孩子的父亲还没有到,那位采购经理的儿子问他是谁,他说:“我是迈克,是给你送礼物来了”。孩子对他的礼物非常感兴趣,又问:“是什么样的礼物?”他说:“我知道你喜欢曲棍球,崇拜这位球星,这是一根他亲自签名的曲棍球杆。”不可思议的是,小孩兴奋得不顾脚疼,硬要下床,这时迈克说他的工作结束了。

结果,当孩子的父亲来到医院时发现儿子整个人都变了,本来低落的情绪现在荡然无存。他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将事情的整个过程说了一遍。

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采购经理和迈克签了400万美金的订单。

人是有感情的,每个人都懂得“投桃报李”的道理。所以,在做人、做事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不要让自私自利的念头蒙蔽了双眼,把先为别人着想的念头摆在心中首要位置,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以此为准则,并将其当做一种习惯,用来完善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

5。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有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这就需要人们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有人会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后悔不已,也有人会因此而消沉,其实,没有必要如此,犯错不要紧关键是能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