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饮食与健康
4431200000023

第23章 第8个月(2)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脊灰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脊髓灰质部分,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缦麻痹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可引起肢体麻痹成为终生残疾。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疫苗,为脊灰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小于5岁儿童。常规免疫:初次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次,每次间隔l个月。在第三次服用后,间隔10~1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4岁对其再加强免疫一次。因为本疫苗为活疫苗,要凉开水服用。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次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预防脑脊髓膜炎的方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集中在儿童及青年,我国儿童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骤,往往1~2日内即出现流脑症状和体征。高热、头痛、呕吐,呕吐为喷射状。皮肤出现出血样皮疹、休克、昏迷。接种A群腋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提高人群的特异免疫力,是预防流脑的主要综合措施之一。接种对象:6个月~15周岁儿童。初次一针,间隔一年接种第二针。接种反应轻微。

预防球菌性肺炎的方法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球菌性肺炎。对于儿童来说,球菌肺炎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肺炎球菌与正常菌群共存于上呼吸道,多达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儿童鼻咽部携带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常在家庭内部或学生之间,特别是幼童之间传播。肺炎球菌在上呼吸道的局部转移会造成咽炎和中耳炎,当肺炎球菌随着吸入的气流进入肺泡后,迅速扩增,造成肺炎。当感染到周围组织时,会导致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当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败血症和肺外一些部位如脑膜、心瓣膜、关节、软组织的感染。球菌性肺炎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咯痰。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增强,故常导致治疗失败。

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好办法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无脾者。接种一针,抗体有效保护水平可持续5年。接种反应轻微。

预防乙型脑的方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注射乙脑疫苗预防乙脑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接种对象:乙脑流行区1周岁以上健康儿童。初次注射l周岁,接种2针。间隔7~10天,第二年及6周岁各接种一次,作为加强免疫。接种反应: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如发生过敏性皮疹、发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方法

百日咳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并发症多且严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白喉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为在咽、喉、鼻部等处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循液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破伤风为破伤风杆菌所致。当机体受到创伤时,或产妇分娩时使用不洁用具剪断脐带,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病死率较高。目前使用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即百白破三联疫苗来预防以上3种疾病,免疫效果好,使发病率明显下降。接种对象:出生3个月~6岁的儿童作全程免疫。婴儿出生后3个月注射第1针,连续打3针,每次间隔1个月。第3针后,间隔10~14月注射第4针。北京地区,在小学一年级接种白破二联(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初中一年级、高中三年级接种白类(白喉类毒素疫苗)均为加强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百白破三联疫苗在接种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或硬结,婴儿可哭闹不安,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续1~2天。若发热超过38℃可服退热药。个别婴儿局部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脓肿,这种脓肿为无菌性脓肿,需到医院诊治。

预防夏季热的方法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的常见病,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春夏之交或夏季发病,好发于幼弱儿童,发病原因多为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虚弱,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感受湿热之气而致。

本病特征

夏季持续发热(体温39℃~40℃),口渴、尿多、汗少、肢体无力、胸闷不适、懒于说话、食欲差、大便溏薄、舌尖赤、苔白腻、脉滑数,治宜清暑解热,健脾化湿。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的,也有早热暮凉的,部分病例喜伏地而卧。每年6~8月多发生在我国南方省份。本病在秋凉后多能自愈,有的到了第2年夏天可再度发病。患儿因持久发热,机体抵抗力降低,往往容易导致合并感染,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积极予以治疗。

处方

荷梗、荡荷、连翘、藿香、神曲、青蒿各6克,金银花、六一散各10克,水煎服。

小儿夏季热多发生于体质娇弱的儿童,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在炎热夏季,体弱小儿宜居凉爽通风之地,并常饮西瓜汁或金银花露。

婴幼儿湿肺症的防治方法

湿肺症又名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较多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或剖腹产的小儿较易发病。

小儿在出生后2~5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60次/分以上,有时伴青紫和呻吟,但一般情况尚佳。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一般在2~4天内恢复正常,有气急、青紫时可给氧气吸入并及时住院治疗。

婴幼儿出血症的防治方法

本病又称为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致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后2~4天发病,以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症状。一般病情较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1)新生儿初生时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

(2)肝酶系统不成熟。

(3)母亲缺乏维生素K及胎儿肝内维生素K贮存不足。

(4)胆酸含量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胆汁中胆酸的含量较低,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正常的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4天内发病,出血很少,发生在生后20小时以内或5天以后,但早产儿可晚至生后2周发病。如母亲服用药物(双香豆素、苯妥英钠等)则多在生后第1天发病。出血可急可缓,或自然出现或经轻伤引起。程度可不同,轻微渗血常被忽略而自愈,严重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处,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轻者只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鲜血便,甚可导致贫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肤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的外伤及术后伤口等处渗血不止。脐部出血与脐带结扎无关,轻者为渗血,重者则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多于生后10天内止血,不再复发。但如出血过多,治疗不及时可致死。

防治措施

维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喂牛奶也有预防作用。

如遇出血过多时,应输血10~30毫升/公斤/次,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输新鲜血或库存血浆。

婴幼儿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本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病因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一方面因经过分娩过程时有感染机会,另一方面新生儿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等,所以细菌比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尤其当脐部未愈合或发炎时,更易导致细菌侵入。

临床表现

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律增快、黄疸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可见呼吸增快、不规律、呛咳、呛奶,并伴有腹胀、腹泻和呕吐。有时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呕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显,只表现为全身症状。因此,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防治措施

虽然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但了解了细菌入侵途径后,还是可以预防的。

孕母要做好产前检查,保证孕期健康和接生时无菌操作。对出生婴儿应每日清洁全身皮肤,大小便后清洁臀部,脐带未脱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脐带的纱布应消毒,脐部如有少许渗出或脓性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后涂1%龙胆紫,如处理无效应到医院就诊。避免用布擦口而损伤口腔粘膜。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时须戴口罩。婴儿如有皮肤感染、感冒、腹泻等,须及时治疗。

婴幼儿破伤风综合征

本病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杆菌广泛地生存于泥土、尘埃、水、人类和畜类粪便中。

新生儿破伤风可通过脐部伤口感染而得,主要是在接生断脐时消毒不彻底,通过接生员的手,或各种用具(包括剪刀、纱布和绷带等),将破伤风杆菌带到新生儿的脐部伤口,细菌在脐部伤口繁殖生长,不断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经结合后,通过神经传到脑部和脊髓。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婴幼儿硬肿症的预防方法

本病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单纯由于受寒所致者,称之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及代谢功能尚不完善,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致使身体的热量容易散失,尤其刚生下时,身体表面潮湿,周围环境温度远远低于母亲体内温度,更容易使热量丧失。此外,因新生儿具有特殊产热功能的棕色脂肪在早产儿体内含量少,如再伴有其他疾病或饥饿等,将更能抑制产生热量,如此造成新生儿体温很低。因新生儿脂肪成分在体温下降时易凝固,因此易发生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见于夏季。绝大多数于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内发生。其症状为体温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声低下或不哭,不能吸吮,少动作,皮肤暗红色或伴黄疸,严重者苍白或青紫。四肢或全身冰冷,脉弱。皮肤和皮下组织变硬,严重者似硬橡皮样,可伴有水肿。常先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甚至波及全身,因胸腹硬肿而发生呼吸困难。心率常先快,以后变慢。尿少甚至尿闭。可伴酸中毒。终末时,肺部出现细湿啰音,以后口鼻流鲜血样液体,发生肺出血。

如患儿反应正常,吸奶佳,硬肿范围小而不发展,仅单纯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复,但仍需采取保暖、喂养、药物、输血等综合治疗措施。

为预防本病,产前应做好孕母保健工作,尽量避免早产、难产等;产室做好保暖工作,准备好干热的软毛毯,小儿一出生就给予包裹及擦干身体;出生后尽量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对于体弱早产儿可与母亲贴身同睡,以维持其身体热量,此外还应早期开奶,避免饥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