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重洋寻求真理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qiáo),所以中山成了他的号。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孙中山童年时,家境贫困,缺衣少食,6岁就参加农业劳动。10岁开始读书,整天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因为在家里生活不下去了,12岁那年,他跟随母亲杨氏离乡背井,到檀香山投靠经过艰苦经营已成为华侨资本家的大哥孙眉。出国远行开阔了这个少年的眼界,他感叹世界之大,渴望去了解这一切。第二年,他进入英、美教会办的学校读书,学习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逐渐感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因而产生了改良祖国,让中国像外国一样富强的良好愿望。他极注意外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爱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1883年夏,他由檀香山返回祖国,从香港赴香山县途中,对清朝官吏勒索进行抗辩。他对同船的旅客说:“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中,我们要团结起来和他们斗争到底。”是年秋,他在家乡翠亨村毁坏庙中北极殿里的神像,乡绅责难,被迫离乡赴香港。11日,入英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拔萃书室中等学校读书;次年4月,入香港当局所办的域多利书院(中等学校,后改为皇仁书院)读书。
1886年夏,孙中山在域多利书院毕业后,决定学医,于是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校读书,结识与会党有关系的同学郑士良;次年1月,入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深造,结识该校英籍教务长康德黎和兼课教师何启。他在学习期间曾致书香山籍的退职洋务派官僚郑藻如,提出兴农桑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三项建议。先在香山倡行,然后推广全国。他课余经常和同学在一起,畅谈国事,发表反清言论。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接受了教务长康德黎教授颁发的西医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并获医科硕士学位。于是,他开始了以医术济世的新生活。起先在澳门挂牌行医,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由于声名鹊起,遭到澳门 葡籍医界排挤,被迫转到广州行医。他的医德高尚,
行医认真负责。然而,他从中法战争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他对医术济世的效果发生了怀疑,愈来愈痛切地感到:医生的医道再好,也只能救治一些同胞的生命和伤痛,“所救有限”,并不能使灾难深重的祖国转危为安,而要医治整个国家的病痛,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必须从政治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为了“救人救国”,他决心弃医从政,离开广州的医务诊所返回翠亨村.踏上了改革中国政治的新里程。
孙中山回到家乡,关起门,写了一篇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书稿。他认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如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求末。”这就是要清政府仿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办学校,培养人才;设立农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开矿山、筑铁路、设工厂,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等等。他强调在这四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那时西方国家,“其能匹哉”!这是一篇赶超西方列强国家的建设宏图,时至今日仍有可以借鉴的价值。
1894年初,孙中山在上海先去见香山的同乡《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想请他帮助介绍会见李鸿章。结果过了半年,仍无音讯,李鸿章怎么会见一个平民呢?
孙中山试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富国强兵,报国无门,从而“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摒弃了改良思想,坚定地走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道路。
救亡图存领导革命
1894年秋,孙中山又一次由上海赴檀香山,积极向华侨宣传革命,得到20多个进步华侨的支持。于11月,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宣言》指出,当时中国是“列强环列”,“蚕食鲸吞”,“瓜分豆剖”,号召救亡图存。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攻占北洋海军的要塞旅顺和大连,京、津震动,形势危迫。孙中山认为机不可失,即率领会员数人,从檀香山赶回香港,于1895年2月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他与陆浩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进行研究,准备发动起义。对清政府的残暴腐败,正面进行猛烈抨击,并在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除鞑(dá)虏(指清朝皇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纲
领,孙中山把握住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提出的口号很有号召力。
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立即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他将兴中会总部搬到香港,作为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的指挥机构。经过半年多的策划,团结了数千人,他毅然决定:于1895年10月26日(农历重阳节),利用秋祭扫墓的时机,聚集省城,炸毁两广总督府,夺取广州城。可是,因叛徒的出卖与香港殖民当局将探得的情况向清政府告密,两广总督获悉了孙中山的广州举事计划。起义的第一枪还未打响,广州城内已遍贴“缉拿孙文”的告示,并悬赏1000大洋。情势十分危急,会友们催孙中山赶快逃离,他却说:“同志们都在为革命流血,我怎临阵逃脱呢?”他冒着生命危险,疏散会员,销毁密件,10多天后才在一个夜晚撤离广州,经香港流亡日本。兴中会骨干成员,陆浩东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称赞他是“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孙中山到日本后,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广泛联络华侨。清政府视孙中山为叛逆要犯,通知有关各国公使注意缉拿。为了避人耳目,孙中山剪掉长辫,换下长衫,还取了个日本名字“中山樵”。但仍没有躲过清朝鹰犬的追踪。在他赴伦敦,着手对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进行考察时,竟遭清廷驻英使馆非法绑架,企图阴谋杀害,幸亏他的英籍教师和朋友,多方营救才得脱险。
孙中山脱险后,结识了英国各界人士。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翟理斯教授正在编著《中国名人辞典》。准备将孙中山列入书中,因此,请他写一篇自传。孙中山向他叙述了25岁以前的经历和改造中国的坚定信念,反映了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
孙中山为了让英国社会更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用英文写了《伦敦被难记》,在国布里斯特耳出版社出版,后来被译成日、俄、汉各国文字。有些国家还把孙中山的这段遭遇编成戏剧和电影公演。因此,孙逸仙这个名字被许多国家所熟知。他的革命事业也因此博得各国正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在英国获救后,更加坚定了孙中山寻求救国真理的决心。孙中山获释后,“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去玩乐,他总是不停地工作”。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他广泛阅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理论,希望从中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此后,孙中山风尘仆仆,远涉重洋,奔走呼号于亚、欧、美洲各地,宣传“革命救国”的道理。一切爱国志士仁人,无不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所激励,不远万里去找他,盼望中华崛起的爱国华侨,掀起募捐献款热。
1900年,我国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开始武装干涉。10月,孙中山组织了惠州起义。因缺乏外援,惠州起义失败了。但这些起义却使孙中山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方面他觉得清军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感到此次起义与五年前的处境大不相同,那时人们还骂他是“乱臣贼子”,而现在人们却在为起义未能成功而叹息,民众的觉醒,让孙中山感到很欣慰。
惠州起义被镇压,孙中山再次远涉重洋四处奔走。就在这时期,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科学补习所等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相继涌现,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涌现了一大批的革命实干者和宣传家,这为资产阶级政党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190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同黄兴、宋教仁等商讨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7月3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各团体的第一次联合会,决定建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有一些人对“平均地权”表示怀疑.经孙中山详细解释后通过。同盟会有了一个共同的纲领,使资产阶级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从思想上武装起来了。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在同年 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十六字纲领作了进一步阐述,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鲜明的举起了三民主义的光辉旗帜。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孙中山说:“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不可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