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4427300000017

第17章 严复

留学归来

严复(1854-1952),中国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jí)》、《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揭露和批判程朱的“理居气先”和陆王的“良知良能”。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但也宣扬了庸俗进化论及唯心主义观点。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

严复出身贫寒,父亲是个乡村中医,10岁入塾馆读四书五经,14岁时,父亲去世,因家贫无钱,所以考入一所刚筹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海军学堂,学习海军军舰驾驶技术。5年后毕业,他和其他11人被派到英国海军留学,学习海舰驾驶技术。在课余之暇,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如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卢梭、孟德斯鸠的社会学,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论等书籍。后来他又去法国考察,开始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富强之道,并不仅仅在于“船坚炮利”,而主要在于它的科学进步、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完善。1879年6月回国,两年多的留英生活对他的思想影响极大,这为他后来传播西学打下了基础。

在留英期间,严复的学识和见解,引起当时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惊奇和赏识,两个结成了忘年之交。郭嵩焘在给友人的信中,称赞严复熟悉西方国家情况,认为要出使英国,只有严复才能胜此重任。

严复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谋得教习职位,次年赴天津,在李鸿章新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教务长),后来陆续升任副校长、校长,在这所学校一干就是20年。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已经被出卖得差不多了。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的危险已迫在眉睫。

严复目睹甲午战败,清政府腐败,痛感民族危机严重,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1895年着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于1898年正式出版。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自己维新变法主张。他认为实行变法图强,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论,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天演论》的出版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人人都知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自任主编,每日出版。目的是让人通晓中国的国情,和外国的敌人。它曾刊载了《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思想,成为北方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严复当时的宣传是为维新变法作准备的,但他自己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在变法过程中,有人向光绪皇帝推荐严复,说他是“通达时务”的人才,应该量才器使。光绪下令严复来京觐见。1898年9月初,光绪召见了严复。严复建议在变法前,皇帝先出访各国,以联各国之欢,并到全国各地视察,以结百姓之心。光绪让他上书言事,严复连日抄写春天在《国闻报》上刊登的《上今皇帝万言书》,即日进呈。光绪皇帝还没有看到严复所上的《万言书》,政变就发生了,光绪皇帝被囚禁了。戊戌变法后,严复一度心情烦闷、徘徊踌躇,不久避居上海。在上海他曾参加唐才常所创立的国会,并被选为副会长。在国会中不过挂名而已,不干任何事。此后10年间,严复居无定所。为谋食而就职,历任开平矿务局总办、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师范学堂监督、资政院议员等职。

在这段时间,严复一直专心从事译书工作,他想通过传播西学,提高民智,以实现民主政治。他先后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年)、穆勒的《群己枚界论》1903年、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年)、耶芳斯的《名学浅说》11908年),等等。严复通过这些译著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对中国社会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革命大潮涌动下,严复有些惊惧,1905年他曾在伦敦与孙中山见面,两人在国内改革问题上发生争论,严复主张以教育改革入手救国,反对实行暴力革命。孙中山说:“君乃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场争论反映了严复的思想已开始变得保守。

辛亥革命后,严复对当时混乱的时局表示不满,反对共和,认为君主制才能实现统一,他跟不上形势,走上了拥护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的道路。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重职期间,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袁世凯总统府的外交法律顾问;同时,还发起成立“孔教会”,提倡复古读经,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参加发起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四处奔走。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因肺病加剧,病逝于福州家中,终年69岁。

严复不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但他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仍然要推他的翻译。他的翻译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由于译笔的优美古雅,却具有文学价值。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毛泽东说他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四大代表之一。他是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的中国近代的先进代表。但晚年的严复和他早年相比判若两人,政治思想前后对立,由进步者沦为落伍者,我们要肯定的是他前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