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4401400000043

第43章 哲语篇(4)

颜回答说:“做官,是我不愿意的。城郭外我有五十亩田,足够我喝稀饭;城郭内我有四十亩地,种桑栽麻,足够织丝麻做衣服穿。弹琴可以自己消遣,跟着夫子学道可以娱乐心志,因此我不愿出仕做官。”

孔子听了动容地说:“你的心愿好极了!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劳苦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遇到损失,也不会焦虑恐惧;修养内心的人没有什么爵位,也不会羞愧。’我吟咏这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你身上才算真正见到,这是我的收获。”

哲理点拨:知足的人不以贫穷为苦,因为他的精神充盈而满足。自在生活,都是极为称道的。蜗角之战

战国时期,魏惠王和齐威王结成同盟,表示两国要互相帮助,共进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可是没过多久,齐威王背约,这使魏惠王特别愤怒,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威王。

将军公孙衍听见了,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就说:“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我愿意统率20万甲士,替大王攻打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来它的牛马,让他们的国君内心忧愁,背上生疮,然后消灭他的国家。在亡国出逃的时候,鞭打齐王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

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眼看一场大战就要爆发,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于是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

戴晋人向魏惠王说:“有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大王您知道吗?”

“是的,寡人当然知道。”

“从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国;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叫做蛮氏国。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死伤几万人,胜方追逐败方的逃兵十五天才撤兵回来。”

“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

“不,请让我来为您解答这个疑问。您推测天地四方有穷尽吗?”

“没有穷尽。”

“大王您应该知道,驰骋想象到无穷无尽的天地间,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

“是的。”魏惠王回答。

“在通达的国家有个魏国,在魏国中有个大梁城,大梁中有大王,大王和蛮氏比起来,有什么分别吗?”戴晋人又问。

“没有分别。”

戴晋人告辞后,魏惠王心中不畅,怅然若有所失。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

哲理点拨:从宇宙的视野看问题,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没有任何事值得耿耿于怀,好勇斗狠。

威后答齐使

战国时期,齐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见面后,使者还没有拿出书信,赵威后就问道:“齐国的收成还好吧?老百姓都还平安无事吧?齐王身体健康吗?”

使者一听,面色不悦地说:“我奉了齐王之命来看望威后,现在您不先问候齐王,而先问起收成和老百姓,怎么先问贱而后问尊贵呢?”

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国家没有收成,怎么能养活百姓?假如没有了老百姓,哪里还有君王呢?所以,哪有舍了根本,而先问枝节的呢?”

哲理点拨:一件事勿捕风捉影,否则就会与事实相偏离。要知道一条链子是由一串环节所连成的,如果每一环都很坚固,这条链子就会很耐用。

国有三不祥

从前,齐国人将老虎和蟒蛇看做是不祥之物。

有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爬上山头后,他手持弓箭,去寻找猎物。突然一阵狂啸,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了齐景公一大跳,一伙人跌跌撞撞地扶着齐景公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恶狠狠地不断朝他们吐着毒芯。

一天打猎受了两次惊吓,齐景公感到非常扫兴,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就惊魂未定地返回了。回到宫中,齐景公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看来下次外出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啊!”

晏子回答说:“出门选择吉日纯粹是虚妄之言,大王不要被蒙骗了,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猛虎、毒蛇都不算在内。”

齐景公问道:“是哪三不祥。”

晏子回答道:“一是国家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二是大王知道了有德才兼备的人,也不愿录用;三是大王虽然录用了贤明的人才却不肯信任他们。所谓不祥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那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那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齐景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晏子的辅佐下,齐国的朝政有了很大的起色。

哲理点拨: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善于发现、使用和信任人才,甚至糟蹋人才,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

苛政猛于虎

孔子坐着马车路过泰山旁边时,看见有一个妇女披麻戴孝,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孔子停下马车,扶着车轼仔细地听着,又叫子贡上前问问情由。

子贡走到坟墓边,问:“大嫂,你哭得这样伤心,必定是有深重的苦难吧?”

妇女抬起头,抽泣着说:“这一带有猛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我怎能不悲伤呢?”

孔子下车问:“既然老虎这样凶恶,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离开这儿呢?”

妇女回答:“这儿地方偏僻,没有繁重的赋税。”

孔子沉默了一阵,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苛政比吃人的恶虎还要凶猛。”

哲理点拨:老虎要吃人,贵族官吏的横征暴敛也要吃人,甚至比老虎更厉害。这个故事生动、深刻地揭露了阶级社会剥削压迫的严重程度。

齐侯救邢

春秋时期,有一股北方的少数民族侵犯邢国。

管仲对齐侯说:“那些少数民族的心就像豺狼那样,永远不会满足。我们华夏各诸侯国相互之间都是亲近之人,因此彼此不能遗弃不管。安逸享乐的生活,就像鸩毒之药,是不可以怀恋的。《诗·小雅·出车》中这样说:‘我奉命出使在外,常常怀有思归之心,只是手里有君王的书简,我畏惧它所以不敢归去。’

“简书就是那种我们有共同厌恶的人与物,而我们彼此之间又相互牵挂,一方有事,就会书写在竹简上通知我们,我们就奔命去相救。请齐侯按照竹简所说的,赶快去救邢。”

听了管仲的建议,齐侯就派兵去救邢国了。

哲理点拨:任何时候,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享乐,都是不应该的,即便是在我们这个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富足的社会里,我们依然要以极大的努力,勤勉工作,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

“真诚”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一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天,孔子很谦虚、诚恳地向一位道法高深的渔父请教什么是“真诚”的问题。

渔父告诉孔子:“真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纯洁的本性,不真诚就无法打动人心。所以,假装哭泣的人虽然悲戚却不哀伤,假装发怒的人虽然严厉却无威势,假装亲善的人虽然微笑却不和悦。真正的悲痛没有出声就能感觉到哀伤,真正的愤怒没有发作就有威严,真正的亲善没有笑容也和悦。真情是发自内心的,神色与外表只是表象,只有从内心发出的真情才是可贵的。”

渔父接着具体说到:“将真诚情感体现在生活中,侍奉父母就是孝敬,辅佐国君就是忠贞,饮酒自然高兴,丧事自然悲哀。伺候父母以和顺为主,辅佐君王以功名为主,饮酒以快乐为主,处丧以悲哀为主,功绩的完美不拘限于一种途径。

“侍奉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就行,其他的条件和形式都是次要的;辅佐君王以功劳落实为好,不在乎官的大小;饮酒快乐就好,不在乎酒菜的好与坏;处丧哀恸了就好,不拘泥于外在的礼仪。

“外在的礼仪,是世俗人为的东西,真性是禀受于自然的,不会变易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而珍贵本真,不受世俗的约束,愚昧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们不去效法自然而珍贵本性,平平庸庸而随世俗变化。”

哲理点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生活中如果能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待,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心灵沟通,这样遇见困难就会有人帮助,做事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