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4401400000035

第35章 励志篇(1)

孟母教儿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称他为“亚圣”。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苦度日。当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坟地,他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孟子看什么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看这样不行,于是将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

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竞相牟利的商人,讨价还价做买卖,邻居家是整天杀猪宰羊的屠户,街口上卖假货的小贩满嘴谎言……孟子又对商人的那一套赚钱的办法有了兴趣,便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了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想这样下去也不行,就又搬了家。

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学堂。看到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孟子开始学习礼仪,渐渐懂得礼貌并力求上进了。孟母觉得这是正经路子,就在这儿长住下去了。

以后,孟子进学堂读书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学习。

有一次,还没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就溜了回来。正在织布机前织布的孟母见到这种情形就停手问道:“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会儿!”孟子放下书册,转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一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得很长的一匹布拦腰剪断了!孟子愣了,呆呆地看着母亲,觉得不可理解。

孟母叹了一口气,缓缓地对儿子说:“我织的布,一下子从中间剪断,就没用了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不就相当于我把这匹没有织完的布剪断吗?没上完课就回来,也是不能学成才的,织布,读书都是一个道理!”看着剪断下来的布丝,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才的道理。从此以后,孟子再也不逃学了,并且开始专心读书了。

哲理点拨:父母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铁杵磨针

据说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读书,也不求上进。有一天,他书读到一半,心烦意乱,又打呵欠,又伸懒腰。看看屋里没人,他就悄悄溜出门去,跑到小河边捉蜻蜓。

走啊,走啊,他看见小河边上蹲着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一个劲地磨呀磨呀。

李白很纳闷,便走上前问道:“老婆婆,你在做什么?”

老婆婆回答:“磨针。”

“真的?”李白很吃惊,“这么大一根铁棒,怎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小孩子,铁棒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还怕磨不成针吗?”

李白听了,若有所悟,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读起来。

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不怕苦,发愤学习。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诗人。

传说李白在长安拜见贺知章,贺见李白的文章惊叹道:“子,谪仙人也!”后人因称李白为“诗仙”,仿佛李白的才能是天予的。其实在他的“斗酒诗百篇”后面还有这样一段勤奋苦读的历史,正是:“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哲理点拨:“天才在于勤奋”,李白的成功即在于此。他在逢杜甫诗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可见那位“诗圣”的才能也不是浑然天成的。

山海关的“一”字

明朝万历年间,北方的女真族人常常骚扰边境。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重新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因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

为了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万历皇帝广邀天下书法名家前来题字。一时间,名士汇聚,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诏,只要能够中选的,就能够获得最重的赏赐。经过严格的筛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这个店小二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

旁观者一看,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的秘诀。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而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能够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哲理点拨: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热忱、专注与精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因为热忱,所以能够投入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才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也更因为热忱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

断机诫夫

乐羊子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常常揭不开锅。有一次,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交给妻子。妻子却正颜厉色地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何况用拾来的财物玷污自己的操行呢?”羊子听罢满面羞惭,就把金子远远地丢到野外去了。

这件事给羊子很大的触动,他便离家去远方求学。一年以后,羊子卷着铺盖又回家来了。妻子很惊讶地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羊子笑嘻嘻地说:“离别日久,我太思恋你了。”

妻子一听,脸色变了,拿起刀子把刚织成一半的布匹哗的割断,说:“我一丝一缕,不停地织,才织就这匹布。今天我从中割断,便前功尽弃。读书也靠滴水成河,时刻觉得自己还学得不够,才能成功。你中途而归,不就同割断这匹布一样吗?”

羊子被这番话深深感动了,马上又离家远去。他发愤读书,整整七年没有回家。

哲理点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正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式的提升运动过程,任何间断都将使学习蒙受损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艰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获得预期的成就。

爱书的人

春秋时候,有一个叫王寿的人,十分喜爱书,藏书非常丰富。古时候的书,多是人工抄写在竹片上,再以皮革连接装束起来的。他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材料抄书,就在自家房前房后种满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并在门前的池塘里种了许多芦苇。他每天所有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家里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经被书全部占满了。

为了防止书被虫蛀蚀,他会经常将书都搬出去晾晒一遍,同时还要翻检看有没有脱落的文字,有就及时补上。40多年来,王寿孤身一人过着这种自以为充实的生活,以苦为乐。

由于母亲去世了,王寿必须赶回老家去处理丧事。他随身带了五本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

王寿已不年轻,五本竹简的重量也不轻,结果没走多久,他就感觉体力有些不支,不得不停了下来,坐在路口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

这时有个叫徐冯的隐士刚好从这路过,见他带着这么多书,就问他:“敢问是王寿先生吗?”

“你是谁?怎么会认识我呢?”王寿问道。

徐冯就向他做了自我介绍,王寿也曾听说过他,就把自己此行的目的告诉了他,并说自己不惜负重,全为了在旅途中读书充实自己。

“无用。”徐冯听了叹口气说。

王寿听得一愣。呆呆地望着徐冯,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徐冯看了看他,笑着说道:“书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人的勤奋思考而产生,所以藏书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人的学识标准。我原认为你是聪明的人,为什么不去思考问题,形成思想,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听了,恍然大悟,他谢过徐冯后,当场烧了自己所带的书,轻身前行。

哲理点拨:书能够给我们带来知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思考,不可完全相信书,否则就会被书所累。

周谷画虎

古时候,有个叫周谷的画师非常会画虎,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来买他画的虎。

后来,买周谷的“虎”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一问才得知,有一个外乡人也来到了这里画虎,他画的虎比周谷的更加逼真。于是,周谷混在人群里,去看那个外乡人画的虎,果不其然,那人画的虎不光外表像,而且还透出一股子灵气。

周谷回到家中,便收拾行李离开了故乡。

3年后,周谷突然回来了,他回到家中,就画了一幅《下山虎》送到那个外乡人家里。外乡人见到这栩栩如生的老虎就如同真虎一般立在自己面前,脊梁骨阵阵发寒。赶紧前往周谷家中,欲拜周谷为师。

人们很奇怪,问周谷为什么三年不见,回来便能把虎画得如此好了呢?周谷说:外乡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以画虎为生,肯定不会将技巧传授给别人。所以我就跑到深山里,天天观察老虎的生活,记下它们的一举一动,时间长了,画出的老虎自然就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了。

哲理点拨:周谷从外乡人那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但没有嫉妒,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终于使自己超过了他,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抄袭的呈文

东汉时期,有个富有的人非常想当官,当官不仅威风,而且还可以借权力多弄些因为钱财。于是他狠了狠心,拿出一大笔钱去贿赂一些官员,果然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在太守衙门里当属官的职位。

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心里非常得意。

这个人得意了没几天,就碰上了难办的事:有一篇奏事的呈文必须由他写,然后交给太守审阅。他一直过着十分优裕的生活,根本就不曾去认真学习,这回要叫他写呈文,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这个人心里非常着急,愁得吃不下饭、喝不下水。他妻子见他这样,就给他出主意说:“隔壁的李四读过书,认识很多字,你去求他帮你写一篇,不就行了?”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这个人高兴地叫道。

他赶忙跑到李四家,央求李四说:“老兄啊,有件事想请你帮忙!你也知道我没认真读过书,根本就不会写呈文,要是太守怪罪下来,我的乌纱就不保了!”

李四听了搔搔后脑勺,想了想说:“我也很想帮你,但是这种文章我实在是不会写。这样吧,我听说很多年前有个叫葛龚的人,他的奏事呈文写得很好,你就去照他写的抄一篇吧,这样做应该不会有问题。”

这个人听了大喜过望,急忙赶回去翻找书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葛龚写的文章。这个人像获得了宝贝一样,迅速地抄了起来,没有改动一个字。到最后,他抄顺了手,竟然忘了改呈奏者的名字,将“葛龚”二字也抄上了。

第二天,他把呈文交给太守,太守看了,气得吹胡子瞪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即就罢免了他的职务。

哲理点拨:学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懂不要装懂。否则,迟早有一天会被揭穿的。

歧路亡羊

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杨朱的邻居养了很多羊。有一天,邻居走丢了一只羊,他请了很多人去帮他找羊。还嫌人数不够,又来请杨朱的仆人去帮忙。

杨朱觉得奇怪,就问邻居:“你不过跑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呢?”

一邻居说:“岔路太多了,所以追的人就要多一些。”

等到找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就问邻居:“你家的羊找到了没有?”

邻居叹了口气说:“丢了,找不到了。”

杨朱问:“那么多人去找,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居说:“人多,岔路更多!每条岔路上又有岔路,找羊的人都不知道走哪条路好,最后没办法,只好回来了。”

听了这话,杨朱好几天都沉默不语,没有笑容。他的学生就问他:“丢了一只羊,也不是什么大事,再说羊又不是您的,您干吗整天闷闷不乐呢?”

杨朱说:“不是为了羊的事,我由这件事想到我们的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心致志,学东西总是东学一下西学一下,就会像在岔路口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哲理点拨:岔路太多,羊就跑丢了。做事也是这样,杂念太多老是分心就做不好事情。

孔子训子贡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由于他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跟着孔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学习太辛苦,自以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就对孔子说:“老师,我认为我学得已经差不多了,请您让我现在离开,前去辅佐明君,稍事休息一下吧。”

孔子见子贡对学业有些懈怠、自满了,觉得如不及时加以勉励,势必会因此而使他半途而废。

于是就耐心的开导说:“你想停止学习,这怎么可以呢?你难道没有见诗中说的吗,‘天天和悦恭敬,事事小心谨慎。’你能做得到吗?伴君如伴虎,你以为就那么容易吗?辅佐君王的学问大得很,怎么能用这种方式休息呢?”

子贡又问老师道:“那么我把孝敬父母当做休息的方式行吗?”

孔子说:“你没见诗中说的吗?‘孝子做事周到细致,永远做那感人的好事。’你能做到吗?侍奉父母不光是嘘寒问暖,三茶六饭,要和礼仪、修养结合起来才行。你以为就那么容易吗?侍奉父母的学问大得很呢,怎么可以当做休息的方式呢?”

子贡说:“那么我就把和妻子相处当做休息的方式吧。”

孔子说:“没见诗中说的吗?给媳妇做个好榜样,叫哥哥、弟弟跟着学,治家和治国没有多大区别,你能做到吗?正人先正己,你以为就那么容易吗?和妻子相处的学问大得很呢,怎么可以用来休息呢?”

子贡又说:“那我就把交友当做休息的方式吧!”

孔子又说:“没见诗中说的吗?‘朋友之间的关怀爱护,不能超过礼仪和法度。’你能做到吗?交友但不结党营私,亲密但不丧失自己的人格,规谏但不损害对方的自尊,你以为就那么容易吗?交朋友的学问大得很呢,怎么可以把它当成是休息呢?”

子贡见左也不成,右也不成,不禁焦急地问:“那么照老师的说法,我岂不是连歇一会的机会也没有了吗?”

孔子郑重其事地说:“有啊!当人们发现有一座新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像个小山,又像一只鼎似的,那就是该休息的时候了啊!”

哲理点拨: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只有当走进坟墓的时候,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休息;而不学无术的人,他的一生也将会因为怕苦怕累而断送。

孔子训诫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学生。他长相英俊,好勇多力,反应机敏。

一次,孔子问他:“你有什么爱好呢?”

子路随口答道:“爱好佩戴长剑。”

孔子不满意他的回答,反问道:“那么学习怎么样呢?”

子路说:“学习?那有什么益处?”

孔子说:“学习的益处是很大的!众所周知,国家没有谏臣,国家就会灭亡;读书的人没有朋友,就不会有人来校正过失;驯服狂奔的野马,就不能放下鞭子;箭要百发百中,离不开辅正弓弩的器具;锯木头必须打墨线,才能锯得笔直;做人只有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才能博采众长。”

“爱好学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都会顺利、成功;诋毁仁德之人,厌恶读书人,几乎等于对他们施用刑罚。所以,正人君子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呀!”

子路对孔子所说的不以为然,反驳道:“南山的竹子,没有人来削减它,不是照样长得笔直吗?把竹子砍了当箭用,不是照样能穿透皮革吗?你说学习有什么用?”

孔子对子路的歪理又好气又好笑,接过他的话说:“把竹箭修一修,装上羽毛,或者削一削,削成尖头,不就会变得更加锋利吗?”

子路这回理屈词穷了,向孔子行礼致敬说:“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