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4401400000021

第21章 品行篇(2)

辛庆忌磕头磕得直流血。皇上的怒气消除了,这才收回了成命。但是,张禹也没有被治罪,只是成帝刘骜以后不再宠信他了。

到了后来该修理栏杆了,皇上说:“别换新的了,就拼补原有的,以用来表扬直臣吧。”

哲理点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位居何处都应该以诚对人对事,居高者应广纳良言,位低者绝不能沉默是金更不能阿谀谄媚。

冯谖买义

冯谖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经人介绍,作了齐国相国孟尝君的一名食客。冯谖到孟尝君门下不久,孟尝君询问府里的门客:“有谁能够替我到薛城(今山东藤县)去收债?”

冯谖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孟尝君非常高兴,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来核对借据。借据都核对完了,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当众焚毁了那些契据,说是那些钱不用还了,老百姓非常感动,齐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收齐了吗?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啊?”

冯谖答道:“都收齐了,你说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买什么。我想,你库里堆满了钱财,畜栏里养满了牲畜,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回了‘义’。”

孟尝君感到不解:“我不明白先生的意思?”

冯谖说:“如今你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城,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而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你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并烧掉了他们的借据,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你买的‘义’啊”

“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其余的门客都弃他而去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欢迎他的到来。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到今天终于见到了他的作用。”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之所以能变得这么强大,全靠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免了他的宰相之职。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会全力辅助大王,让秦国变得更加强盛。”秦王就准备了2000两黄金,派了10辆车子,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2000两黄金、10辆车子,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秦国,就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把他请回来,恢复他的宰相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秦国的阴谋就会被挫败。”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冯谖没有说假话,就马上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你还得去向大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你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你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

哲理点拨:像冯谖这样的高人,事实上,也需要孟尝君这样有气量的仁者。因此,想成大业的人,不妨把气度和眼界放宽一些,或许你也可以高枕无忧。

晏子移风

春秋时齐灵公喜欢他后宫里的后妃们穿男装,戴男帽,着男靴,佩男人的饰物。于是,风气一开,上行下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女服男衣的潮流。

灵公很不高兴老百姓学宫廷里的样子,下令各级官吏严禁,凡是在街道上,市集中,乡里之间,发现有女人敢穿男人服装者,就把她的衣褂扯碎,绦带剪断。

可是这种风气始终屡禁不止。

齐灵公气晕了,便问晏子:“寡人下了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老百姓敢于违抗,屡禁不止呢?”

晏子说:“大王!你在宫廷里提倡,而在宫廷外禁止,就等于是挂了一个牛头在大门口,卖的却是马肉一样。你要想让全国的妇女不穿男服,只要宫廷内的后妃们先不穿,谁穿就罚谁的话,老百姓还会有人敢以身试法的吗?”

灵公点了点头:“好吧。”

命令发布不出一个月,齐国内再看不到一个穿男装的女人。

哲理点拨:人要在官场、生意场上立足,信用最重要,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要讲信用,为了使原本不信的人相信,必须要花费种种的苦心。

孔子毁盟

孔子住在陈国,外出时路经蒲国,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与卫国为敌。

他听说孔子准备经过蒲国到卫国去,于是派人中途拦住孔子,对他说:“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才能放你走。”

孔子想了想,与拦路的军队订下不去卫国的盟约,于是被放出城。孔子一出城门,马上下令马夫驱车往卫国的方向疾驰。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刚刚订立的盟约能违背吗?”

孔子答:“被迫订的盟约,是城下之盟,连神也不会信守的。”

哲理点拨:人之所以要讲信用,乃是为了在交易中驱使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所以,信用只能用来对待自己人及盟友。若对敌人也讲信用,那他就是个呆鸟。

杀猪教子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他的妻子出门去市场买东西,她的儿子扯着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一回到家里,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

“你疯了!”曾子赶紧拦住他说,“哄孩子的话,你何必当真呢?”

曾子严肃地说:“孩子太小,分不清是非,他什么都跟父母学,你骗他,他就会学会欺骗。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

曾子说完,还是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哲理点拨:诚实才是人最可贵的品质。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榜样,要像曾子那样,说一句,算一句,绝不欺骗孩子,以培养诚实的品德。

祁黄羊荐人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惊奇地问。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于是,晋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拥护他。

孔子听说后,称赞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哲理点拨: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是没有必要顾忌大多的。

不失约

魏文侯和一些打猎的人约好日子一起去打猎。到了那天,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就和部下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他想起了打猎的事,就叫人收拾打猎的工具,准备出发。

他的部下对他说:“我们喝酒喝得这么高兴,天又下着雨,您是不是别去了?”

文侯说:“喝酒确实很快活,可是,我和别人约好今天去打猎的,怎么可以失约不去呢?”随后冒着雨出发了。

因为这件事,各国都很信任魏国。从此魏国也就开始强大起来。

哲理点拨:讲信用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河阳猪肉

苏东坡住在岐山下的时候,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派一个人到河阳县去买猪。这仆人是个酒鬼,临出门时,苏东坡特别叮嘱他不要喝酒误事。

刚开始,仆人做事很小心,一点酒也没有喝,所以一路还算顺利。等到买好了猪,快到家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在路上一边赶猪,一边喝酒,最后醉倒在路旁。这样一来,猪都逃走了。

仆人醒来时,发现猪没有了,找了很久也没找着,又不敢空着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钱,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头猪赶回去冒充河阳猪,苏东坡十分高兴,特地发了很多请柬,请了很多客人来吃美味的河阳猪肉。

肉做好后端了上来,苏东坡说:“河阳的猪肉特别好吃,这是我叫人专门从河阳买来的。”当时,苏东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客人们听他这么一说,夹起猪肉一尝,都赞不绝口,说到底是河阳猪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腻。正在这时候,有人来报告说有几个农夫要见苏东坡。

“几位有何贵干?”见了农夫,苏东坡问。

“昨天我们在路上捡到几头猪,一打听,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来送还。”

“我的猪?”苏东坡很惊讶,叫来仆人问怎么回事。仆人见瞒不过,只好把实情说了。刚才还在拼命夸猪肉的那些客人觉得很没趣,一个个告辞走了。

哲理点拨:为什么普通的猪肉经苏东坡介绍后,就变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欢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说话办事忠于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地拥有智慧。

为官清廉

宋代时,有一位姓王的世赏官,任浙西的监察官。在他刚刚到任的那些天,地方上的官吏百姓向他进献了几百缗的财物。并且反反复复地对他说:“官员到任时,都是这样的。”

王公见到这种情景,认为是玷污了自己,便打算写文书,连同人们送的这些东西一起禀告上司。

当地的官吏们听说后,一再祈求他不要这样做,于是他便让人拿来一个柜子,把送来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当着众人给柜子加了封条,放到治事大厅中,同时警告说:“如果再有一次这种行为发生,哪怕是轻微的,我也要向上告发。”

从此官吏和百姓都很警惕、畏惧,每次都按时交赋税,等到任期结束王公荣耀归去,他登上船后,官吏向他禀告治事厅中的那个柜子的事,王公说:“平常既然有此例,必须有文件。”

官吏拿来了文书,他让人把柜子抬到船上,就把柜子运载走了。

哲理点拨:不过于矫情,不贪婪,于人于己都有利。这个人是个大有作为的人,而不仅仅是个巧于做官的人。

纣王的筷子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一天,他吃饭的时候,嫌木筷太简陋了,于是就命人用珍贵的象牙给他做了一双筷子。

箕子知道后,担忧地说:“大王有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用陶瓷的碗来盛饭菜了,必须用犀牛角和玉石做的碗才相称;有了玉碗,肯定不会用它来盛普通的饭菜,必须盛象尾、豹胎这样名贵的食物才行;吃上了名贵的食物,他一定不会再穿粗布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而必定要穿华丽的衣服、住高大的宫殿。享乐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这样下去,国家一定会灭亡。”

没过几年,纣王就不再过问政事。他在花园里到处挂满了肉,又用大理石砌了一个大池子,里面灌满酒,整天和妃子、大臣们花天酒地地寻欢作乐。他还设计了一种叫做做炮烙的酷刑,就是把一根大铜柱放在火上烧得通红,叫犯人从柱子上走过去。犯人总是走不了几步,脚就会烫得焦煳,最后掉到火里烧死,果然,这样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商朝就被西周灭掉了,纣王也丢了性命。

哲理点拨:一个人的大错误,往往是从小的缺点发展起来的。因此,不要忽视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错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端正、高洁。

五德四恶

孔子的弟子子张,他多次向孔子请教,同孔子探讨政事问题。

一天,子张又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使百姓安乐、国家兴旺呢?”

孔子直截了当地答道:“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达到目的。”

子张不解,于是又问道:“五种美德是什么,怎么我以前没有听说过?”

孔子解释说:“君子施给人民好处,而自己却没有什么耗费,使用百姓而百姓又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这就是所谓的五德。”

子张追根问底,继续请教说:“施给人民好处,而自己却没有什么耗费,这听起来可有点玄乎,怎样做才能办得到呢?”

孔子耐心地教导他说:“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到好处,这不就是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没有什么耗费吗?选择可以劳动的时间或情况再让他们去劳动,以增加收成,又有谁来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贪求什么呢?

“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大势小,君子都一视同仁谦恭之至,不怠慢他们,这不也是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彻底弄清了五种美德的含义。又问:“那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是给人以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这就是四恶。所以我说,谁要是拥有五种美德而排除四恶,谁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这也是我从历代帝王兴衰中总结的道理啊!”

子张听后,很佩服地点了点头。

哲理点拨: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真正做到给百姓以恩惠,令万民不怨愤,不贪仁义之名,安泰而威严,同时又不暴虐,不吝不惜,那么这就真是下属的福气了。

迂腐的陈仲子

孟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匡章一起谈论什么人可以称作廉洁之士。

匡章问孟子道:“陈仲子住在于陵,连续三天没有吃东西,也不向人讨要,以至于他耳朵失聪,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后来他在井边拿到一个被金龟子吃了大半的李子来吃了,耳朵才开始恢复听觉,眼睛才能看见东西。他应该算是廉洁的人吧?”

孟子听后,摇摇头说:“在齐国的士人中,我是很欣赏陈仲子的。但我不赞同他是廉洁之士的观点,如果要推广陈仲子的作为,只有把所有人都变成蚯蚓后才能办到。”

“蚯蚓在地面上便吃干土,在地面下就喝泉水,这才是无求于人,廉洁之至。而陈仲子能做得到吗?”

“他所住的房子,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谷米,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说他的廉洁可以称道呢。”

匡章听了老师的一番议论,很不服气地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他亲自编织草蒲团同别人交换来的,自力更生有什么不好的呢?”

孟子说道:“在齐国,陈仲子是宗族大家,享有世代相传的禄田。他哥哥陈载,从邑收入的俸禄就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以为哥哥的俸禄是贪来之物,不去吃它;认为哥哥的房屋是不祥之物,不去居住。他逃避父母、哥哥,一个人住在于陵。

“有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巧有个人送给他哥哥一只大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有什么用呢?’他哥哥听了自然不高兴。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鹅杀了炖了,拿给他吃。这时他哥哥从外面来,见他在吃鹅肉,就说:‘你不是说这呃呃叫的东西没用吗?你怎么还吃它呢?’陈仲子听了,知道吃的是鹅肉,忙跑出门,在外面呕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