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国学语文课本趣读本
4392200000014

第14章 最有趣的对联故事(1)

争锋现识篇

001人名巧对

李梦阳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在江浙一带任督学时,发觉某考生竟与他同姓同名,心里很是不悦,便出句命考生试对。上联曰: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此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考生思考片刻,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句绵里藏针,不卑不亢,且和上联一样,巧用历史人名,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002刁难李元度

三楚怪才陈细怪游历到湖南平江,忽然想起大名鼎鼎的李元度就是这里人,便去拜访。

李元度刚辞官归隐在家,见陈细怪着破旧衣衫来访,误以为不过是寻常的落魄文人,借拜访之名来讨几个路费的,未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陈细怪见状,也以为李元度门缝里看人,便冷笑一声,拂袖要走。

李元度一惊,心想:“这人好骨气!”于是,他一把拉住陈细怪,请到家中款待酒饭。席间,李元度用筷子夹住一片笋往口中送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妙对,要陈细怪对下联:

筷子夹笋,笋夹笋,老笋夹嫩笋;

陈细怪稍一想,便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送进嘴里嚼个不停,并不开口答对。李元度以为陈细怪对不出下联,便宽厚地一笑说:“莫急,你以后慢慢对吧。”

陈细怪赶紧将肉吞到肚里,答道:“我不是早就对出来了吗?”他指指嘴说:

嘴巴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这一来,李元度对陈细怪大为佩服,硬留他住了好几天,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陈细怪走的这天,李元度送了一程又一程。来到一处青山,但见云雾缥缈,景色很是迷人。

陈细怪问:“李先生,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呀?”

李元度答:“连云山。”

陈细怪重复着“连云山,连云山”,忽然,歪过头来对李元度说道:“李先生,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于是道:

连云山上山云连;

李元度心里好笑:这个对子小时候我舅父就考过我的,我答对‘踏水桥下桥踏水’,舅父还夸奖过我哩。

正想脱口而出时,又发觉不行,陈细怪的“连云山上山云连”,正反读都一样,我小时候对的这下联“踏水桥下桥踏水”,却只能顺读,不能倒念呀。李元度心里一急,越发对不出来。

陈细怪一笑,说道:“你莫急,慢慢对吧,什么时候对出了下联,寄到蕲州株林河给我看看就行了。”说罢拱手而别。

据说,李元度到死也没有对出下联来。

003拆字斗联

从前,有两位秀才一起斗联。其中一位秀才以对方名字中的“溪”字为题,出上联曰:

没水念奚,有水念溪,溪字去水,添鸟变鸡。

语带双关,嘲弄对方。被嘲弄的秀才也不示弱,即以对方名字中的“浇”字为对,拟下联曰:

没水读尧,有水读浇,浇字去水,添火变烧。

双方拆字成联,语带双关。其中“鸡”繁体写为“鷄”。故而“奚”添“鸟”变鸡。

004三姊妹联对征婚

从前山东登州府有个宋家庄,宋家庄有位宋员外,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个个都是掌上明珠。

三姊妹长大后,不仅长相出众,而且都能诗善文,擅长对对联,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女大当嫁,宋员外见女儿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张罗着她们的婚事,可三个女儿都不要媒人介绍,她们告诉父亲,姐儿仨择婿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能对上她们出的上联,便以身相许。

于是,三姊妹各出了一个上联,张贴出去征婚,大姐的上联是:

天垂山边走近山边天还远;

二姐的上联是: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三妹的上联是: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宋氏三姊妹征婚联一出,方圆百里马上传开,凡肚子里有点墨水的都跃跃欲试,但一个多月过去,三姊妹虽然收到了许多下联,但仍未有一条中意的。

距宋家庄百里外有个周家庄,周家庄有位周塾师,膝下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年,但尚未婚配。三位儿子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在周塾师的调教下,个个出口成章,提笔能文,尤其是擅长对对联。

当听说宋氏三姊妹用对联征婚,哥儿仨便摩拳擦掌,下决心想出漂亮的下联前去争个高低。哥儿仨一宿未睡,并分工明确,大哥对大姐,二哥对二姐,三弟对三妹。

大哥对大姐的下联是:

月出水面拨开水面月又深。

二哥对二姐的下联是:

丈量土地土长丈短短量长。

三弟对三妹的下联是: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三姊妹一看周家三兄弟的下联,个个满意。于是,宋氏三姊妹同周家三兄弟便结成三对夫妻,花好月圆,传为美谈。

005苏黄巧对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诗文盖世,他出任杭州知州时,一到任,就喜欢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公务外的时间就交友游湖,饮酒吟诗。

一年秋天,苏轼的好友黄山谷来杭州看望苏轼,黄山谷也是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便与黄山谷游览杭州的美景,一天,两人游玩了半天,有点累了,就到一个寺院坐下饮茶,黄山谷见寺内有和尚在吃西瓜,于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黄山谷在联中嵌入“东”、“南”、“西”、“北”,要对此联并非易事,但这难不住苏轼,他朗声道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苏轼用“春”、“夏”、“秋”、“冬”四个嵌字,对上联的“东”、“南”、“西”、“北”。

随即,黄山谷又吟出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这句上联“媳”、“雪”音近,又有两个“媳”字,想对上也是不易的。苏轼稍稍思索了一下,便吟出下联: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两人相视而笑。

006白吃和尚与对联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和尚,他叫知通,喜欢云游四海。一天,他来到苏州,看看日将西落,但身上银两已用尽,腹中饥肠辘辘,正想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忽见一酒馆门开着,里面坐着一书生打扮的人正在喝酒。

知通直接走到书生面前坐了下来,并吩咐店小二:“再来一副碗筷。”

店小二立马送上了碗筷,知通和尚向书生友好地点点头,然后又像老朋友一样举起酒杯:“来,喝!”

书生似乎并不介意,便和知通和尚对饮起来。酒过三巡,书生说:“你我素不相识,为什么要跟我喝酒?”

知通和尚笑笑,吟出一上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书生吟道:

两头是路,喝几杯各自东西。

两人喝得高兴,便各自道出姓名,知通和尚这才晓得与自己对饮的书生是名扬四海的大才子唐伯虎。

他们直喝到月上中天,然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当沐浴完毕,知通和尚钻进被窝时,唐伯虎见此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这“万花丛中”指的是绣在锦被上的花,“葫芦”是指知通和尚的光头。知通和尚也不示弱,随即吟出下联: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双菡萏。

联中“青铜”、“半亩塘”均指“镜子”。可见知通和尚才思相当敏捷。

次日,二人又结伴游山。路上,见一老翁担柴而过,知通和尚便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唐伯虎顺口说道:

因火为烟夕夕多。

此联为拆字对,“此”与“木”合为“柴”,“山”与“山”合为“出”,“因”与“火”合为“烟”,“夕”与“夕”合为“多”。“山山”与“夕夕”又为叠词。

二人相视而笑,不久便来到一山泉旁,见泉水清澈见底,知通和尚便吟出上联:

白水作泉日日昌;

这亦是拆字联,“白”与“水”合为“泉”,“日”与“日”合为“昌”,“日日”为叠词。

唐伯虎对道:

女家即嫁可可哥。

“女”、“家”合为“嫁”,“可”、“可”合为“哥”,“可可”亦为叠词,堪称妙对。

游山归来,二人又在旅店下棋饮酒,唐伯虎又吟出上联:

围棋饮酒,一着一酌;

知通和尚对道:

听漏观书,五更五经。

这时,院中有鸡从鸡罩中跑出,并在咯咯地叫,唐伯虎吟道: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知通和尚稍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走。

此后,二人便结为朋友,一时传为佳话。

007自我解嘲

一年中秋,乾隆皇帝召集众大臣在御花园赏月。乾隆提出与纪晓岚对句,以增雅兴。他首先吟出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剑云旗雷鼓天为阵;

乾隆吟罢,踌躇满志地望了众大臣一眼,然后注视纪晓岚,看他如何对出下联。纪晓岚沉思了一会儿,吟道: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作盘。

纪晓岚对得十分工整,下联气魄之宏大,比起上联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听后,方才吟出上联的得意神色都不见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纪晓岚一看,立即明白了皇上好胜,自己实不应和他平对。

不过,纪晓岚并不害怕,他解释道:“主上贵为天子,故风雷雨电任从驱策,傲视天下。微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不过肚大贪吃而已。”

乾隆听后,得意之色再露,对纪晓岚笑道:“爱卿饭量虽好,如非学富五车,实不能有如此大肚。”

008句服才子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了洞庭湖,那里的抚台大人也十分有文采。抚台大人很欣赏李调元,便带领当地的文人设宴款待李调元。

抚台大人对李调元十分恭敬,但在座却有几位才子不知天高地厚,想难倒李调元以显示自己有才华,提出对句,其中一人吟道: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宗师自何来?

吟完扬扬得意地说道:“大人,请!”

李调元知他自负,有心教训他,便道: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蒙蒙,本主考从天降!

下联一出,众人皆叫好。那秀才还想挽回面子,于是说:“大人可否再赐教一联?”也不待李调元答允,便吟道:

五百罗汉过湖,岸边波心千佛子;

李调元稍加思索,便道:

一个淑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众人听后,再一次叫好,李调元却忘形地说道:“我也有一联,请大家赐教。”说完吟道:

枣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上联一出,众才子哑然,无人能对得上。那抚台大人见李调元有些忘形,便想令他知道江山无限,能人辈出,接口吟道: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两间。

众人听罢,莫不叫好,李调元更是心中一凛,收起了目中无人之态。

009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有一位富商在福建泉州城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富商为了招揽生意,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可免费到茶楼喝一年的茶,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则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010对治狂生

有一年,李调元带了个书童赴考。由于在路上浏览景色,出了川后他便急于赶路。傍晚来到了渡口,却有许多人在等候,李调元只好也在那等。

老艄公见他的模样,知是赶考的,便想帮他一把。便对他说:“你似是赶考之人,想必学问不差,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便先渡你,连船钱都可免了。”

李调元说道:“好啊,却不知其他人意下如何?”

众人都无异议,老艄公说道:

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

李调元虽见上联对圣人有所不恭,但却也巧妙,便答道: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老艄公说道:“对得好,请。”

李调元过了渡口,便急忙赶路,但他仍然改不了脾性,专拣些风光秀丽的地方行。一天,走得晚了,方知错过了宿处。忽然见到一处瓦房大户,便前往借宿。

户主原是进士,做了几年知县后退隐,正在和一班文人才子喝酒。主人生性豁达,但座中文人却目中无人,见李调元也是文人打扮,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其中一位傲慢地说:

树木桠多,不宿无毛之鸟;

李调元心知对方有意嘲弄于他,便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李调元说完转身便走。那家主人见状,又听得李调元志气不凡,便追出邀请李调元留宿。那些才子再也不敢小看李调元,只好讪讪地问李调元的姓名,李调元说道: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说完反问那秀才姓名,那秀才却不知如何回答。那主人笑道:“这位先生和阁下同姓,难以对答,老朽的姓名还可以勉强一对。”之后吟道:

斩白蛇,定汉室,高祖是刘。

011农家小事有奇联

有一天,唐伯虎同友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叫小叔子捆柴。他见此景来了灵感,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这句上联有两处地方运用了谐音手法。“嫂扫”两字谐音,“叔束”两字也谐音。因此,要对出下联还真不易。友人正在低头沉思之时,有一个少妇挑一担水走来,不料这少妇脚下一滑,木桶撞到了地上,突然裂开,水流一地。少妇便忙唤小姑子来把破桶箍紧。

这一巧合映入眼帘,唐伯虎友人便大喊“有了”,对出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下联也是两处谐音:“姨”与“移”,“姑”与“箍”,与上联绝配。上下联写的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农家小事,但一经高手锤炼,便成了千古妙对。

012“递加法”趣联

有个私塾先生嗜酒,喝醉了就大耍酒疯。一天上对课,先生出句,学生答句,轮流递加。首先先生出:

雨;

学生答:

风。

接着先生添成三字对:

催花雨;

学生答:

撒酒疯。

先生又添成七字对:

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齐答:

席上常常撒酒疯。

学生仿佛是在采用“诱敌深入”之法,最后击中先生的痛处,让先生下不了台。当然,这是以谐音对先生进行讽劝,也算难能可贵。

013农妇索联

宋朝时期,书生贾仁赴京赶考,正值盛夏季节,途中向一村妇讨茶喝。村妇出了一个上联向他索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这个出句用四个名词——鸡、稻、童、筒,一个形容词——饥,两个动词——盗、打,极简略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活场面:饿慌了的鸡偷食谷子,一个小孩用竹筒追打。

而且,这七个字有三对谐音:“饥”与“鸡”,“盗”与“稻”,“童”与“筒”。要想对出这下联,还真是不易。

正当贾仁坐在茶亭里冥思苦想之际。忽然,他看见茶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有人咳嗽一声,老鼠便吓跑了。贾仁从中得到灵感,对句有了:

暑鼠凉梁客咳惊。

“凉梁”,(老鼠)在梁上纳凉,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对句也有三对谐音(“暑”与“鼠”,“凉”与“梁”,“客”与“咳”),足与上联匹配,共同描绘出一幅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

当代有一个叫易汝浩的人,认为贾仁的下联还不够好。他另想了一个对句:

暴豹擒禽丈杖驱。

这个对句也很工整,但好像不切实际。谁敢用一根拐杖去驱赶豹子呢?

014拖出老袁还我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针对这一情况,有人出一上联求对: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園”字去掉“袁”,加进“或”,就成为“国(園)”。作者运用拆字双关,号召人们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此上联一出,许多文人纷纷应对,但最好的是一位船夫对的: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就成为“途”。船夫同样用了拆字双关,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倒退行为,不由得令人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015尚书与学士

明代旧例,翰林学士只一人,多者也不过三四人。弘治年间,宰相刘健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在《会典》修成后,一下子升了十个学士。同时,礼部尚书多达六名,又加一个道士。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尊二人为始祖,故用来代称道家、道士。礼部尚书崔志端怀疑此语出自翰林院,很不高兴地对出下联:

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