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4391100000025

第25章 巧联妙对(8)

联中“名贤”,指主持重新修建寒山寺的清代学者俞曲园,“二十八字”,即张继之诗。

成都望江楼的绝妙佳联

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其前身就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吟楼”。薛涛(约768—832)是长安人,幼年随父宦居蜀中,后父丧,家道沦落,迫于生计而成“乐妓”。她才貌双全,诗书皆佳,据说曾被聘为“校书”职,并专门建楼为她赋诗之用。后来,人们为纪念她,就把她用过的楼取名为“吟诗楼”。以后又更名为“望江楼”。据说,“望江楼”建成后,为纪念薛涛,有人作了一个上联,以期得到佳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联中“江楼千古”是指该楼因薛涛而名垂千古,“江流千古”则是指对历史长河中千年故事的感慨。这个著名的绝对,流传了许多年,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有人对得出。此人名叫李吉玉,是四川什邡人。

一次,他闲步什邡县城外的珠市坝,发现坝内有一口井,井旁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竖立的大石碑,上书“古印月井”四字。李吉玉触景生情,想起了成都望江楼的那条上联,便乘兴拟了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于偶得之”。

洪钧苏州虎丘题联

虎丘是苏州名胜之一。有“到苏州不游虎丘,等于未到”之说。虎丘又名“海涌山”。春秋时代,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间于此山。相传葬后三日,有一白虎踞其上,故易名“虎丘”。

虎丘有古塔、剑池、一线天、点头石等名胜古迹和传说故事。《十四道蕃志》讲点头石曰:“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清代状元洪钧曾在虎丘凿地开泉,垒石为山,建造了“涌翠山庄”,并亲撰一门联曰:

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

为虎丘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

淮阴侯韩信墓联

韩信(?—公元前196)是淮安人,幼年家境贫寒,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有时靠钓鱼卖几文钱糊口。有一次,他实在饥饿难耐。便向正在淮河漂布的一位老妇人乞食。那老妇人非常慷慨,让他饱餐一顿。韩信非常感激,信誓旦旦地说:“他日我若能富贵,当以千金相报”。

老妇人听后说:“一顿粗饭还指望你报答我吗?”不久,秦朝“二世而亡”,楚汉相争,韩信得到刘邦的重用,挂印封侯。他荣归故里时,想起昔日诺言,便寻找那老妇人要去拜谢,可惜她已去世。韩信在淮水边嗟叹良久,慨然将千金投入水中,以报答这位漂母的一饭之恩。这故事流传开去,后人就在淮河旁建了一座漂母祠,并撰写了一副对联:

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

千秋拜遗貌,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

杭州冷泉亭的对联

传说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本来是一片平地,不知何时忽然出现了一座山峰。西方来了一个老和尚说:“我在天竺国灵惊山见过此峰,后来忽然不见,想不到却飞到此处来了。”因此人们称那山峰为“飞来峰”。峰下有道泉水清澈冰冷,人们便称之为“冷泉”,并在泉旁建了一座亭,名日“冷泉亭”。这样灵隐寺自然也就成了杭州的名胜。

明朝时书画家董其昌携友同游灵隐,至冷泉亭忽发雅兴,挥笔题下一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字画常人求之不得,和尚们自然是奉若至宝,将它悬挂在亭子内,这样,灵隐寺的游客就更多了。

到了清朝同治年问,著名学者俞樾与夫人一起至灵隐寺游春,来到冷泉亭,见到董其昌所题之联,连连点头,叫好不绝,这副对联写得太好了,一连两问,题得好,题得妙。只可惜至今无人能够回答。他沉思一会儿也提笔写下一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写完之后,俞樾还念了两遍,感到非常满意,可俞夫人听了却不满意,认为此联太实,说:“你怎知此泉有时即冷,既是‘无’处,何以飞来?”俞樾听后,甚觉有理,夫人随即提笔在联上改了两字,变成: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一看,不由得拍手称绝。此联不仅含而不露地回答了董其昌提出的问题,而且隐含禅机。俞夫人所改之联,自然也被和尚们悬挂在冷泉亭内,与董其昌的那副一问一答,相得益彰,趣味无穷。

阎君庙联

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寺后村,解放前有一座阎君庙,庙门有一副对联:

人间有路你不走;

地狱无门偏要行。

横批:自作自受

这副庙联俨然似阎王老子在厉声教训那些枉法犯罪者。联句通俗易懂,颇具警策色彩,使那些有种种劣迹者望联生畏,也使那些善男信女深思,自勉自戒莫做违法犯罪之人。

峨眉山寺联

在众多的寺庙楹联中,有许多以偶像自嘲的对联。这些对联明则取笑玩味,实则表露出令人深思的哲理,以劝诫世人。四川峨眉山灵岩寺的一联,驰笔隽永,蕴意深邃,读之使人难以忍俊。联云: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徐州市戏马台楹联

江苏省徐州市戏马台位于市区户部山上。徐州古称彭城,公元前206年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建都于此。戏马台为项羽观赏士卒演练兵马之台。戏马台联云:

彭城千古秀;

西楚一时雄。

此联为女书法家萧娴挥毫书写。萧娴,字稚秋,号蜕阁,别号枕琴室主。早年随父亲萧铁珊学书,后拜康有为为师。萧娴书法以遒劲凝重、洒脱飘逸、大气磅礴而著称。

又联云:

风吼雷鸣,拔山除暴;

云飞旗舞,戏马兴戎。

高淳县古戏台楹联

江苏省高淳县以“高淳老街”最为著名。老街始建于宋代,又名“一字街”。吴氏宗堂位于老街一端,宗堂戏楼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戏楼“观乐台”联云:

鉴今证古,舞台小天地;

继往开来,天地大舞台。

说到戏台联,民间还有这样一则关于戏台楹联的小故事。有一次,清朝乾隆皇帝与几位大臣看戏,见戏台上没有楹联,便要同来看戏的大臣当场题写一副,贴到上面去。很快,有大臣出联云:

按律吕,点破炎凉世态;

借衣冠,描尽古今人情。

乾隆听了,觉得此联太雅,遂自己吟出一句上联:

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

这时,坐在他身边的大臣刘墉随即对道:

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古戏台大多建在寺庙、道观、宗堂及会馆里面,一般面向主殿,雕饰华丽。古戏台楹联丰富多彩,或言戏剧特点,或阐述生活哲理,亦庄亦谐。古戏台旧联云: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能文能武能神鬼,数十人千变万化;

可家可国可天下,二三步四海五洲。

曲者曲也,雅曲内写尽人情,愈曲愈直;

戏岂戏乎,游戏中传出物理,越戏越真。

庆升平,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喜丰登,看古人观今人,看古观今人看人。

南京市胜棋楼莫愁湖楹联

胜棋楼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公园内。因明太祖朱元璋与中山王徐达在此对弈而享有盛名。传说徐达棋艺高超,但与朱元璋对弈时却屡屡失手。有一次,朱元璋命其释去顾虑再下。结局时,徐达已用棋子布出“万岁”二字,并“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高兴之余欣然将此楼赐给徐达。后人称该楼为胜棋楼。

启功为胜棋楼书联云:

湖以人传,英烈是一生事业;

楼由棋胜,江山留万古精神。

相传南齐时,洛阳女莫愁远嫁金陵卢家,寓居湖滨郁金堂,莫愁湖因此而得名。

“扬州八怪”郑板桥书联云: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

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

该联上句巧妙借用历史典故,追述了莫愁湖的由来。“粉黛”指莫愁女。下句比喻历代王朝的更替恰似帝王对弈的棋枰。全联出语自然,比喻精妙,属词清淡典雅。

聊城市海源阁楹联

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为清代晚期著名藏书楼。1992年夏,胡乔木为海源阁书联云:

一人致力,万人受惠;

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该联“一人”,指海源阁创立人杨以增。杨以增,山东聊城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任官期间,正值社会动乱,各家藏书多有散出。杨以增在江南购得大批珍贵典籍,然后用粮船沿京杭运河运至聊城创建海源阁。梅曾亮为之撰写《海源阁记》。“海源”取《礼记》“先河后海”之义,所谓“书犹河也,流之必至于海也,势也。学者而不观于海焉,陋矣。”杨以增认为:“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故名海源阁。

该联“四代”指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敬夫四代。海源阁在这四代人的努力下,历时百年,其藏书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在当时北方藏书家中首屈一指。

海源阁又联云:

食荐四时新俎豆①;

书藏万卷小琅嬛②。

“俎豆”为古 “琅嬛”指

注:①俎豆:代祭祀、设宴用具。《庄子·庚桑楚》有“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句。

②琅嬛:指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