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4390700000192

第192章 让·瓦尔让(27)

两列车流的旁边许多保安警察在跑来跑去,犹如监护羊群的狗。车队中的私人轿式马车是规规矩矩的,车上坐着姨婆和老祖母,车门口,站着化了装的、容光焕发的儿童,7岁的小男丑,6岁的小女丑,令人喜爱。这些小家伙扮着丑角,但自己觉得正式参加了公众的欢乐,所以,一本正经,表情严肃,个个像是官员。

车队不时发生阻塞。一辆车停下来,后面便变成一个疙瘩。一辆车子出了事,整个队伍便会瘫痪。当然,经过疏导,车队会很快继续前进。

婚礼的车队是沿着大道的右边,向巴士底方向行驶的。到达白菜桥街附近时,婚礼车队停了片刻。因为在街的另一面,出现了一辆载有戴假面具的人的车子。

巴黎人都很熟悉这种情况:这种满载戴假面具的人的货车,如果在某个狂欢节或封斋节的中期不出现,人们就会觉得要出事。“其中必有名堂,大概内阁要改组了吧!”这种车上都载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巴黎人也是熟悉的:一大堆卡桑德卡桑德,意大利喜剧中的老头,在人群中,总是受骗上当。阿勒甘阿勒甘,意大利喜剧中的人物,身穿杂色的三角形布头拼凑成的衣服,头戴黑色面具。高隆比娜高隆比娜,意大利喜剧中的人物,侍女,聪明、伶俐。这些形象十分突出,颠簸于大货车之中。另外还有各种不伦不类、奇形怪状的人物,有土耳其人,有野人,有搀扶着侯爵夫人的大力士,有使拉伯雷不堪入耳的、满口粗话的女人,有使阿里史托芬不堪入耳的骂街泼妇。有麻丝做的假发,桃色的汗衫,讲究的衣帽,扮鬼脸人的眼镜,会引来蝴蝶的雅诺三角帽。有的冲着行人发出怪叫,两只拳头支在大胯上,姿态大胆而放肆。有的袒着双肩,戴着假面具,装出一副厚颜无耻的样子。总之,这是一伙放任不羁的乱糟糟的角色。他们被一个戴着花冠的马车夫赶着的大货车载着四处游逛。这是一个奇形怪状、令人可笑的集体。

在希腊,人们需要特斯毕斯特斯毕斯,希腊悲剧始祖,乘车巡回演出,以车作为戏台。式四轮载货马车,在法国,人们需要瓦代瓦代(1720-1757),法国滑稽歌曲作家、戏剧家。式出租马车。

一切都能够被滑稽地模仿,模仿的东西本身还可以再被模仿。比如,农神节,这是对古代美的模仿,后来,不断被夸张遂发展成为狂欢节。再如,酒神节,巴克科斯巴克科斯,酒神。头戴葡萄藤,沐浴在日光里,露出半裸的身体和双乳,那形象是绝妙的。今天,却被模仿成一个憔悴的形象,穿着北方褴褛的湿衣。

化装车辆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路易十一的开支中就曾有这笔费用,他拨款给宫中法官,说用“图尔城铸的20苏的硬币,制作三辆化装竞赛马车在街头活动”。今天,这群喧闹的人大都坐着老式的双轮马车。他们统统挤在车子的顶层。他们也可由一辆官办的敞篷四轮马车运载。供6人坐的马车上要装20个人。有的有固定的位子坐,有的则坐在可折叠的加座上,有的坐在车篷之侧,有的坐在辕木上。他们有的甚至骑在马车的灯笼上。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卧着的,也还有挂着的。妇女则坐在男人的膝上。在大街上蠕动的人头之上,很远就能看到那堆像金字塔那样堆起的狂人。这些满载的车辆,在嘈杂的人群中突显出来,如同一座欢腾的高山。这些人中,显然有科莱科莱(1709-1765),法国民谣戏剧作家。巴那尔巴那尔(1674-1765),法国民谣戏剧作家。和毕龙毕龙(1689-1773),法国诗人及歌谣作家。的门徒,他们黑话、粗话连篇,增强了气氛。这样的马车,由于载人过多,显得庞大无比,呈现着一种胜利的神情,前呼后应,喧闹混乱。他们则在车中吊嗓、狂呼乱叫,乐得前俯后仰;欢乐在咆哮,讽刺在吐焰。轻松愉快的气氛统治着一切。即使是两个干瘪的女人,也能演一台滑稽戏,并且可以使剧情发展到高潮。这是欢笑的胜利之车。

这种笑可不是那种爽朗的笑,而是一种厚颜无耻的笑,笑得令人可疑。它只有一项任务:向巴黎人证实身置狂欢节。

这种下流的车辆,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黑暗之感,引起哲学家的深思。这种味道是属于执政者的,从中可以洞察出官场和公娼的那种神秘的相似之处。

实际上,这是用卑劣丑态拼凑成的笑料,是下流加无耻的产儿,以此来招引群众;这是私下支持卖淫的侦探在和民众对案,它要让人开心。群众喜欢看四轮马车载着这堆活妖怪招摇过市。大家喜欢饰着金箔的敝衣,喜欢半是污秽、半是光亮的状态,喜欢他们大喊大叫。大家高兴为这由羞耻汇集而成的胜利鼓掌;如果警察不让这长了20个脑袋的欢乐之蛇在人群中巡游的话,大家就不认为是在过节,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但有什么办法?人们就是喜欢这些两轮垃圾车里装着的缎带和花朵。对它,大家凌辱着,同时宽恕着。这种笑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在普遍堕落,自己成了堕落的同谋。有些不健康的节日在腐蚀着人民,使他们堕落为群氓;而群氓和暴君都需要有小丑逗乐。帝王有罗克洛尔罗克洛尔,法国元帅,以说风趣话取悦路易十四。,百姓有巴亚斯。当巴黎不再卓越时,它就疯狂。狂欢节是政治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巴黎情愿让无耻在那儿装腔作势。如果有大师的话,它只向大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请替我给这些污秽抹上脂粉。”罗马也有同样的气质,喜爱尼禄。尼禄不是别的,而是巨人型的装运工。

我们刚才提到,一辆大型四轮运货马车,载着一群畸形的戴面具的男女,出现在了大道的左边。碰巧,这时结婚的车辆正停在大道右边。从大道那边,戴面具的人看见了这面的新娘的马车。

“咦!”一个戴面具的人指着结婚的马车说,“举行婚礼的。”

“那是假的,”另一个说,“我们才是真的。”

由于距离太远,不便向这边打招呼,又怕警察出面干涉,那两个蒙面人的注意力就移向他处了。

不一会儿,那辆车里的人都忙乱了起来。有看热闹的人开始向他们喝倒彩,这实际是群众对戴假面具的人的队伍的一种亲热的表示。刚才谈话的那两个戴假面具的人在此情况下要和他们的同伴们一起对付大家。他们用菜市场最粗俗的语言回敬喝的那倒彩,彼此间,一来一往,用隐喻展开了对攻战。

这时,同车的另外两个蒙面人,一个是长有大鼻子、留有大黑胡子、模样显老的西班牙人,另一个是瘦小的女子。她还很年轻,戴着假面具,喜欢骂街。他们俩同时注意到了婚礼车。男的在低语,女的在谩骂。但他们的说话声被嘈杂的声音所掩盖。一阵雨落下来,淋着那敞着的车子。二月的风又带寒意。那骂街的袒胸女子,冻得浑身发抖。她咳着,笑着,回答着那西班牙人的问话。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喂!”

“什么事?爹“爹”原文为黑话。。”

“你看见那个老头子了没有?”

“哪个老头子?”

“婚礼的第一辆马车“马车”原文为黑话。里,靠我们这边坐着的。”

“那个扎黑领结、手臂吊着的?”

“对。”

“那又怎么呢?”

“我认识他。”

“你?怎么会?”

“如果我认错了,我宁可让别人砍下我的脑袋原文是一句黑话。。”

“今天,巴黎人全变成了木偶。”

“你弯下身子能瞧见新娘吗?”

“瞧不见。”

“能瞧见新郎吗?”

“这辆车里没有新郎。”

“啊!”

“那个老头子是新郎?”

“你应该再弯下腰去,那样,你就可以看清新娘了。”

“可我看不见。”

“不管怎么说,这个爪子上有点什么东西的老头,我肯定认得。”

“认得认不得又有什么用?”

“谁知道。也许有用!”

“对那老头我不感兴趣。”

“我认得他!”

“那就随你的便吧。”

“见鬼,他怎么会在婚礼的行列里?”

“我们不也一样吗?”

“这婚礼车是从哪儿来的?”

“难道我应该知道?”

“听着。”

“什么?”

“你去做件事。”

“什么事?”

“下去,跟踪这辆婚礼车。”

“为什么呢?”

“为了闹清楚那是谁的车子,他们去哪里?我的女儿,你年轻,腿脚好,快去。”

“我不能离开这里。”

“为什么?”

“我是受雇的。”

“啊,糟糕!”

“我的任务是替市政府骂一天的街。”

“不错。”

“你应该明白,我如果离开车子,第一个见到我的警察就会抓起我来。”

“对,这我明白。”

“今天,我被政府“政府”原文为黑话。买下了。”

“不管怎样说,那个老头让我心烦。”

“老头烦你什么心,你又不是个年轻姑娘。”

“他在那第一辆车里。”

“那又怎么样?”

“在新娘车里。”

“那又怎么样?”

“这说明,他是父亲。”

“那又怎么样?”

“我告诉你,他是父亲。”

“父亲有什么稀罕!”

“听我说。”

“又什么事?”

“我,只能戴着面具活动。在这儿,我是不能露面的,有面具别人认不出我。但是,明天就不能戴面具了。明天是行圣水礼仪的星期三,我有被捕“被捕”原文为黑话。的危险。我得钻入洞中。而你,你是自由的。”

“也说不上怎么自由。”

“总比我强。”

“你的意思是什么?”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听到这辆婚礼车去什么地方!”

“开到哪儿去?”

“对。”

“我知道。”

“去哪儿?”

“去蓝钟面街。”

“不对,方向不对。”

“那就是去拉白区。”

“也许是别处。”

“它是自由的。参加婚礼的人愿去哪儿就去哪儿。”

“别瞎扯。我告诉你,你要设法替我了解这婚礼的事。有这老头在里面,这对新婚夫妇住在哪儿?”

“决不!真有意思!八天后,找到在狂欢节路过巴黎、举行婚礼的人家——那简直是大海捞针此句原文为黑话。!那是容易的事?”

“不管怎样说,要努力,知道吗?阿兹玛?”

两列车队在大道的两旁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着。那婚礼车渐渐地在蒙面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二冉阿让的手臂还是用绷带吊着

世上有什么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这要由上天进行选择;我们都在候选之列,只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天使在投票。珂赛特和马吕斯被选中了。

在市政府和教堂里,珂赛特艳丽夺目,异常动人。

杜桑在妮珂莱特的帮助下,把珂赛特打扮成了天仙。白色的软缎衬裙外面,是班希产的镂空花边的连衣裙,头上戴着一顶橘子花的花冠,披着英国的针织花面纱,颈上戴着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一切都洁白无瑕,而那些素雅的装饰更使她容光焕发。这是绝妙在光明之中的扩展,这是天真的神化,一个贞女变成了天仙。

马吕斯的头发漂亮、光洁、芳香。鬈发之下,有几处街垒留给他的浅色伤痕。

外祖父打扮得华贵异常,神气十足。服饰也好,姿态也好,都集中了巴拉斯巴拉斯,子爵,国民公会军司令,督政府督政官。时代的精华。冉阿让吊着绷带,无法搀扶新娘,外祖父便代替冉阿让,引着珂赛特。

冉阿让穿着一身黑色礼服,微笑着跟在后面。

“福舍勒旺先生,”外祖父说,“今天是好日子。我投票否决悲痛和忧伤,从今而后,任何地方不应再有它们的安身之地。对天发誓,我要颁布快乐!苦难没有道理在这个世界存在。事实上,现在,仍有不幸的人。这是上天的耻辱。痛苦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人的本性善良。一切的痛苦,它的首府,它的中央政府,换句话说,就是魔鬼的杜伊勒里宫,在地狱里,不在人间。瞧,我也说起了这种蛊惑人心的话!我,已经不再有政治见解;我只要求一点,那就是让大家富裕、愉快。”

应有的仪式都进行过了:对市政府和神父的问题已经无数次地回答了“是”,已经在市政府和教堂的登记册上签了字,在香烟缭绕之中,新郎新娘双双并排跪在白色皱纹布的伞盖之下,彼此交换了结婚戒指,这之后,他们手搀着手,站起来,接受大家赞美羡慕的目光。马吕斯一身黑,珂赛特一身白。戴着上校肩章的教堂侍卫在前面开道,手中的戟跺着石板。新郎和新娘在立于两侧的来宾的赞叹声中,从教堂两扇大开着的门里走出来。一切都结束了。在上车之前,珂赛特还怀疑这是不是一场梦。她瞧瞧马吕斯,瞧瞧周围的人,瞧瞧天空,害怕自己突然醒来。这种既惊讶又担心的神情,使她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返回的路上,马吕斯和珂赛特肩并肩地坐在一辆车上;吉诺曼先生和冉阿让坐在他们对面。吉诺曼姨妈降了一级,坐在了第二辆车里。“我的孩子,”外祖父说,“现在,你们已经是男爵先生和男爵夫人了,年金三万利弗。”珂赛特听罢,紧挨着马吕斯,凑近他的耳朵,用天使般的妙音轻声说:“这一切都是真的。你,叫马吕斯,我,是‘你’夫人。”

他们容光焕发,正处在那一去永不复返,永不会再次找回的一刹那,就是说,处于青春和欢乐那光耀炫目的交叉点。他们,正像让·勃鲁维尔的诗句中所说的,“俩人相加不到40岁”。这种结合是崇高的。他们是两朵百合花。他们不是在相互注视,而是在相互参拜。珂赛特觉得马吕斯处在荣光中;马吕斯感到珂赛特站在圣坛上。而这圣坛上,这荣光中,是两个神化了的人。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合二为一的深奥道理。珂赛特觉得自己处在一层彩云之中,马吕斯感到自己处在火焰般的光芒之内。那里既有理想,也有现实。这是接吻和梦幻的相会,这是新婚的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