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借古喻今(下)
4388300000009

第9章

——《独立自主地搞建设》(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80页)名句溯源: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即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难点注解:

《孟子》中有些话并不是孟子本人的言论,这句“即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就是出自齐景公之言。据《说苑·权谋》载,齐景公惧怕吴王阖庐伐齐,不得已把女儿嫁给阖庐。“余送别时流着泪说:死不汝见矣”,又说:“余有齐国之固,不能以令诸侯,又不能听,是生乱也。寡人闻之,不能令,则莫若从。”绝物,谓断绝人事交往。“即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大意是: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听命于他人,这就是同别人断绝了交往。

摘用赏析: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依赖也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1958年6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报送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要点: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五年超英,十年赶美;大力推进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阅后,非常高兴,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连同报告一并转阅给正在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从批语内容来看,毛泽东显然是受了当时已经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来看,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它向人们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是搞建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二是在这个基础上要善于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并总结坏的经验。实际上,毛泽东之所以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即将进入“二五”计划的关键时刻再次强调要坚持这条建设路线,是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绝不盲从苏联的经验,而是要以此为借鉴,依靠本国力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批语的最后,他要求反对这条路线的人们,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们,就应当接受这条路线。如果不能说服我们走另一条正确路线,又不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正确路线,其做法无疑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进死胡同,孤立无助,毫无出路可言。

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

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关于把握打金门时机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26页)名句溯源:

“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出自《汉书·高帝纪》: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难点注解: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问到项羽为何失败而自己最终胜利的缘故。群臣以为高祖善用人才攻城略地,并不吝给功臣加官进爵,故高祖胜而项羽败。高祖听完,不完全认同这种解释,说道:“若论出谋划策,战胜敌人,我不如子房(张良);如论丰盈国库,安抚百姓,提供粮饷,我不如萧何;若论聚众练兵,每战必胜,攻城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都是不世出的人才,我善于用之,所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好好用之,所以天下最终为我所得。”刘邦的这段话,阐述了善于用人的重要性,给后世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张良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刘邦对张良谋划兵事的精准总结和高度评价。后人用这句话形容某人善于谋略。

摘用赏析:

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毛泽东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曾筹划过解放台湾事宜,但由于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等原因,一直未得实施。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逐步确立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却遭到了美国的阻扰。美国政府置国际公约于不顾,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例》,积极支持国民党军深入内地进行军事轰炸,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使台湾局势从1957年起重新紧张起来。

为扞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积极争取和谈的同时,也在紧张地准备炮击金门的各项工作。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革命。次日,美国以此为借口对黎巴嫩进行武装干涉,并宣布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三军进入戒备状态。蒋介石借助中东事件造成台湾海峡局势进一步紧张的条件,随即宣布国民党军进入戒备状态,不断进行军事训练和空中侦察,大有反攻大陆之势。严厉打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嚣张气焰的时机已经成熟。

7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正式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当晚,中央军委便对炮击金门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然而,就在作战命令即将打响的前夕,毛泽东突然决定推迟发起战役攻击的时间。7月27日,他致信彭德怀、黄克诚:“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毛泽东之所以突然延迟炮击金门时间,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7月21日苏联方面向毛泽东提出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两国共建“共同核潜艇舰队”的要求,这种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被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不甘失败,来华就此事与毛泽东举行了四次会谈,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拒绝。这件事情分散了毛泽东对炮击金门事件的一部分注意力;二是时值盛夏,福建沿海遭受了台风袭击,数十座桥梁被冲毁,部队也因前段时间紧张的准备工作而过度疲劳,疾病丛生。为此,毛泽东决定延迟炮击金门的时间。他认为,“一鼓作气,往往想得不周,有时难免失算”,请彭德怀、黄克诚会同叶飞等将领商议一下。信的最后,毛泽东还摘用了“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这句历来为兵家所推崇的名言,建议彭、黄二人再次思考一下目前炮击金门的具体形势,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作战原则。

“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和“不打无准备之仗”既是毛泽东一生革命斗争生涯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其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彭德怀等将领经过仔细分析后,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又精心准备了近一个月。至8月23日下午五时三十分,正式打响了炮击金门的作战斗争,有力地震慑了美帝国主义搞“两个中国”的企图和台湾当局妄图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缓解了中东局势,大大提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毛泽东战前的多方“运筹”。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真正实现了一场“制敌千里之外”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

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有资产阶级的好大喜功,有无产阶级的好大喜功,两种好大喜功。有资产阶级的急功近利,有无产阶级的急功近利。“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这大概是今天的资产阶级的一类。孜孜为利者,资本家之徒也。我们呢?我们就是另外一种急功近利。

——《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九月五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79页)

名句溯源:

“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难点注解: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士轻利重义,多有舍利取义、以义生利、义然后取等诸多论述。上述引文也是表达这种“义利观”的言论,大意是: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样的人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跖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义的不同罢了。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跖(zhi),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战国之际的奴隶起义领袖,先秦古籍中诬其为“盗跖”,后称其为盗贼的祖先。善:义。间:区别,差异。

摘用赏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到1958年,工业、农业总产值都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度增加,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部门也相继建立起来了,发展速度远超美、英等资本主义强国。回顾新中国走过的八年历程,毛泽东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还可以更高涨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大些、更快些。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多次强调早在1956年初就不断提及的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

然而,就在毛泽东认为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十五年即可超英、二十年可以赶美时,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时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冒进行为,必须加以改正。这种观点遭到了毛泽东的反对。

1958年9月5日至8日,第十五次国务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幕会上,毛泽东就经济发展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再次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经济建设方针予以了肯定。坚信只要广大党员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就一定会大有希望。对于那些批评这条方针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言论,毛泽东认为这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三门科学或者是了解得不深不透,或者简直就不大去理会”所致。接下来,毛泽东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急功近利”的不同:“急功近利”有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之分。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们的“急功近利”是“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是剥削无产阶级、获取剩余价值的做法。而无产阶级的“急功近利”与此不同,是广大干群鼓足干劲建设新中国、改善生活的正确做法。讲话的最后,毛泽东阐释了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进一步强调了调动人民积极性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和发展构想的理论,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急切改变国家落后和人民贫穷面貌的探索之举。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虽然在这场大跃进运动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盲目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也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灾难,给相对薄弱的新中国经济基础带来了损失。毛泽东在第十五次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加快建设的热情,但他以阶级观点区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追求物质利益方面的不同,却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实际上,在追求物质生活问题上,“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固然有其不足,却也不是一无是处,仅仅以求“善”还是求“利”的标准来判定是非,是片面的。只要能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国家稳定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即使在经济发展中步子迈大些也是无碍的。这就是今天我们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获取的历史经验。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的领导者们过去长时期间太猖狂了,命令飞机向大陆乱钻,远及云、贵、川、康、青海,发传单,丢特务,炸福州,扰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0页)

名句溯源: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难点注解:

“八佾”皆论礼乐之事,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加之礼乐又与论学、论政有相通之处,编者就将其放在“学而”、“为政”两篇之后,作为《论语》第三篇。引文中提到的季氏,指的是鲁国大夫季平子,长期把持鲁国国政。佾(yi),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人为一行,称一佾。八佾共八行六十四人。按照封建礼仪,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身为大夫,却于家庙之中以八佾为舞,僭用天子之礼,犯了不可宽恕之越轨大罪。所以,孔子说:“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呢?”随着汉语的演化,“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件事情都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言外之意,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摘用赏析:

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爆发了反对苏联干涉其内政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歧。美国借机调整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195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扬言要消灭一切社会主义国家。从这年12月起,美国先是单方面中断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继而纵容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破坏。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的飞机钻入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地,空投特务和反动传单,甚至到福建、江浙沿海进行轰炸。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至1958年夏,国民党已在两地屯兵达10万之众,新中国的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