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47

第47章 士林雅趣(1)

001乘风破浪

南北朝时期,宋国出了一员名将叫宗悫。他是南阳人,从小就立下了雄心壮志。他的叔父宗炳有一次问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

宗悫平常喜欢练武,就痛快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叔父见他志向如此与众不同,便说:“你将来如果不富贵,可就将我们家的门户破坏了啊!”原来当时天下太平,军事人才并不吃香,人们都以舞文弄墨作为正当职业。可是宗悫却对练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家乡的人都不称赞他。

有一次,他哥哥娶亲,夜里来了盗贼,抢他家的财物。他气愤不已,挺身而出,将十多个贼人打得落荒而逃。

宗悫后来从军,当了一名军副。有一次他跟着军队去讨伐林邑。林邑王指挥倾国之兵对付宋军,又赶出几头大象。这些大象全身都披着铠甲,士兵跟在后面,向他们横冲猛撞,如同潮水一般,叫人无法阻拦。

宋军打不过林邑王,连吃败仗。宗悫忽然急中生智,就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大象一定怕它!”于是他让士兵们做了一头假狮子,搬到大象面前,又蹦又跳,摇头摆尾。这样一来,大象居然被吓跑,敌军也溃败了。宗悫随后将林邑攻下,立下了奇功。

宗悫因为智勇双全,很快受到朝廷的赏识,不久就晋升为左卫将军。他死后,又被朝廷追封为征西将军,谥为肃侯。

成语释义

驾船顺着风势,冲开浪前进。多用来形容志向远大,也用来形容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故事出处

《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出处译文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扬帆远航。”

002割席绝交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同窗好友,但性格却不同:管宁对富贵荣华看得很淡泊,一心钻研学问;华歆却羡慕权势,不愿读书。

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一次,他们在一起锄地,翻出一块金子。华歆、管宁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

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但华歆却喜出望外,想据为己有。

又有一次,一个大官坐着车子路过,车子的装饰十分豪华,敲锣打鼓十分热闹。管宁好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而华歆赶紧丢下书本出去看,回来后对管宁夸个不停。

管宁一把拔出身上的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使两人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表示从此同华歆绝交。

成语释义

指朋友间断绝往来。

故事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出处译文

又有一次,一个大官坐着车子路过,管宁好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而华歆赶紧丢下书本出去看。管宁用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使两人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003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从船舱中走出,只见一人站在岸边,伯牙当即请他上船,一块喝酒赏月。此人自称钟子期。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子期说道:“真好!雄壮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用琴音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江河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过了一年,伯牙来拜访钟子期,谁知道子期已经不在人世了。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的墓前弹了一曲后,把琴摔碎,以示失去知音,今后不再弹琴。

成语释义

比喻知己。

故事出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出处译文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在旁边欣赏。当伯牙的弹奏表现登上高山时,钟子期说道:“伯牙琴弹得真好!雄壮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江河一般!”

004大腹便便

东汉时,有一个教书的先生叫做边韶,字孝先。边韶读过不少孔孟之书,前后收过很多学生。根据记载,边韶肚子肥大,行动迟缓而且较懒,经常在大白天躺着睡大觉。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便编了首歌谣来嘲笑他。歌谣是这么说的:

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到这首歌以后很生气,但其中说他大腹便便,喜欢睡觉又是事实,不好当面训斥学生。于是他也编了几句,作为对学生的回答: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边是我的姓氏,孝先是我的字,肚子大是因为装满了经书,睡觉也是在想着书上的事。

成语释义

形容人长得胖,大肚子行动缓慢的样子。

故事出处

《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

出处译文

边孝先,长得肥胖肚子大。

005古调不弹

刘长卿是唐代诗人,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籍贯宣城(今属安徽)。青少年时,读书于嵩阳,唐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州尉,因事被捕入狱,后又因事贬潘州南巴尉。

刘长卿的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以五言见长,享名于中唐诗坛,他曾自诩为“五言长城”。他的诗存四百余首,主要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闲适的心情、贬黜的哀怨、羁旅的愁怀等。这跟他仕途坎坷有关。

他这首《听弹琴》全诗如下: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不多弹。

大意是说:清越的琴声飘扬在七弦琴上,静静聆听可以听见松涛声。古老的调子是我所喜爱的,但是今天的人已经不弹了。

刘长卿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世人所重视,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此诗的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写到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感。

成语释义

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故事出处

唐朝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出处译文

古老的曲调是我所喜爱的,但是今天的人已经不弹了。

006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的杰出诗人,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治上谋求改革。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连州刺史,晚年才回京城。

回京后,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邀请他饮酒,李绅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让她们向刘禹锡殷勤敬酒。

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吟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

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对自己贬官连州经历的感叹。

成语释义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故事出处

唐朝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出处译文

司空见惯了这种歌舞闲适的事情,但是我(连州刺史)却感到非常感慨。

007白衣苍狗

唐代有一个叫王季友的诗人。这王季友,好学,家贫,但人穷志不短,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柳氏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以为是王季友抛弃妻子,都指责王季友,把王季友给丑化了。

作为朋友的杜甫,对于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议论很有感慨,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无好妻,也不叹好人无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竟然被人说得那样低劣!

成语释义

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故事出处

唐朝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出处译文

天上的白云刚才还像一件白色的衣服,转眼间却变成了一只黑色的狗的样子。

008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寔。陈寔生在贫寒之家,后来做了县官,他为人正直、奉公守法,也十分廉洁俭朴。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陈纪,字元方;次子陈湛,字季方。陈寔出门办事时,大儿子元方在前边拉车,小儿子季方拿着手杖紧跟在后,路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兄弟有才又有德。

后来元方和季方的儿子为各自父亲的功德而争论,就去请祖父陈寔裁决,陈寔想了想说:“我看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两个孙子才满意地离去。

成语释义

原意是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高下。现在形容两兄弟都坏,或形容两人都处于相似的困境之中。

故事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出处译文

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

009焦头烂额

有个人到朋友家去做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放了一堆柴薪,这个客人看到了,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你这烟囱要改成弯曲的,把柴薪搬得离灶远一点,否则会引起火灾的。”主人不以为然,没有做声。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事后,主人杀牛宰羊,大摆酒席,感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位,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就是没有请事先提出劝告的那位客人。

席间,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请客了。今天你论功请客,照理应该把那位客人请来才是呀!建议你改烟囱,把柴搬走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而那些在救火中烧焦了头发,碰破了额头的人却作为上宾,我看不是很公平。”

主人听了,马上醒悟,赶忙派人把那位客人请来。

成语释义

头部被烧伤。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或环境恶劣,处于困难之中。

故事出处

《汉书·霍光传》诗:“曲突徙薪亡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

出处译文

建议你改烟囱,把柴搬走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而那些在救火中烧焦了头发,碰破了额头的人却作为上宾。

010东床快婿

太尉郗鉴想为女儿选个女婿。有一户人家叫王导的,子弟们个个有才华,举止不凡,于是他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的子侄,大家都很希望被选中。于是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明天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

第二天,门生就到东厢房转了一圈,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都值得夸奖,但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这个好!就选他当女婿了。”后来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了。

成语释义

女婿。

故事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出处译文

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都值得夸奖,但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011痴人说梦

在唐朝高宗时候,有一个行为古怪的和尚游历于长江、淮河一带,他的名字叫做伽。人们对他的举止非常好奇,有人想了解他的情况,问他:“何姓?”这和尚毕竟是古怪的,不报出自己的真姓,只是淡淡答道:“姓何。”别人又问他:“何国人?”他只答道:“何国人。”

伽和尚回答的话,本来是为了搪塞别人。不料后来的人竟真以为他说的是老实话,世界上真有个何国,何国中真有姓何之人。

到了玄宗时候,着名书法家李邕接受请托,为伽和尚书写墓碑碑文。他竟然对那和尚留下的几句搪塞之语当真起来,在碑文中大胆写下“大师姓何,何国人。”这个李邕实在糊涂得很,这桩事真像是和痴傻的人说梦,痴傻的人听了却把梦当做真事了。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关于“何国”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到了后来,一个名叫赞宁的和尚编了一本名叫《僧史》的书,为了使这本书更加精彩,就将李邕为伽和尚写的碑文也选了进去,并煞有介事地对碑文进行了如下注解:“这位大师说他的姓是何,只是因为他出生于何国。这好比一个叫康会的和尚是康居国人,人们就叫他康僧会一样,这位何国和尚也被人称为何僧伽。”

赞宁还望文生义地胡写:“何国是碎叶国的附属国,位于碎叶国的东北。”

这与梦里说梦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每当知情者读到《僧史》中关于伽和尚碑文的注解,全都忍俊不禁,这真是一个笑话啊。

成语释义

起初只是表示对以讹传讹现象的讽刺;后来专门用来形容不明事理的人想入非非,说话荒唐。

故事出处

宋朝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人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出处译文

有一个名叫伽的古怪和尚,游历于长江、淮河一带。有人问他姓什么,他回答姓何。又有人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回答说何国人。唐代李邕为伽和尚作碑文,不知道伽和尚说的是戏言,于是作文说:“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是痴人说梦话。

012沧海一粟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喜欢到各处游玩,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有一次,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气闷之余,就到黄州的赤壁去玩耍。

那天晚上,天气晴和,秋风微微吹拂,水面上找不到一丝波纹。过了一会儿,美丽的月亮出现在天边,将数里的山川照得光彩夺目。苏轼和朋友们在水中划桨,他们中有的叩着船舷唱歌,有的则横吹洞箫。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他们不由得深深陶醉了。

这时,一位吹箫的朋友忽然吹出了悲哀的音调。苏轼非常吃惊,就问那位朋友:“你的箫声为什么悲伤之调颇浓?莫非你心里也有什么愁苦?”

吹箫的朋友于是停止演奏,将心中的苦闷向伙伴们坦言:“唉,今天的夜晚是多么美好!可是我细细想一想,我们这些同乘一船的朋友,每天面对着麋鹿鱼虾,在一叶小舟内快乐逍遥,将粗制的酒杯频频举起来劝酒,与大海中小小的一粒米和暂时居住在天地间的蜉蝣不是颇有相同之处吗?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吗!

“我倒是羡慕长江,水泻千里,总是无穷无尽;我还想和明月一样万古长存,永远知道天地间的事情。我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妄想,所以只好通过吹箫,把悲哀之情倾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