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41

第41章 权智谋略(5)

士兵们听了这番话,对赵老将军的见识和谋略非常佩服。

赵充国对地形进行了仔细侦察,并从俘虏嘴里探得一些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苦心谋划,终于制订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一套策略,向皇帝上奏。

汉宣帝看到赵充国的奏章,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朝廷就平定了羌人的侵扰,西北边境又恢复了安定。

成语释义

听说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可靠。

故事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出处译文

听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目睹一次。行军打仗很难进行计算。我想亲自到那里看看,然后再制订精确的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禀报陛下。

03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西汉时期,上邽人赵充国足智多谋,很有才华。一天,汉宣帝传下一道旨意,命赵充国去西北地区镇压羌人的叛乱。他到了西北地区,通过调查研究,觉得用招安的方法比单纯用大军镇压要强得多。他想了半天,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可正在这时,汉宣帝命令西北军队全线进攻叛军。

赵充国很矛盾。依照圣旨出兵吧,只怕付出巨大代价,还不一定会取胜。提出自己的建议吧,岂不是违背圣旨,和皇帝对着干?怎么做都不好。他的儿子是个有心计的人,对他说:“既然怎么做都不好,那就遵从旨意出兵吧,免得引来杀身之祸。皇帝的心思是不可揣测的,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赵充国犹豫不决,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以前,赵充国曾经向宣帝提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西北驻守,宣帝没有同意,却听从了丞相之言,改派义渠安国前去驻守。由于义渠安国不懂军事,结果匈奴来犯,汉军连吃败仗。

后来,赵充国又向皇帝提出建议,趁西北地区谷子的价钱便宜,先收购三百万石存在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汉宣帝舍不得花钱,只收购四十万石,义渠安国又浪费了许多,所以收购一策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正是因为汉宣帝在这两件事上做错了,才导致西北边疆的局势越来越严重。

赵充国想到这些,痛定思痛,说道:“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如今战火未息,黎民百姓还生活在困苦之中,我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主张,将颓败的局势扭转过来。”于是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力主撤兵屯田,招安造反的羌人。

宣帝接到奏章,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改用招抚政策,平定了叛乱。

成语释义

形容极细小的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失:差错。毫、厘: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谬:错误、差错。也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事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失此二策,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出处译文

在这两件事上做错了,才导致羌人敢于叛逆。所谓很小的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是这样啊。

036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208年,曹操统率人马,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劝说孙权与自己联合,共同对付强大的曹操。孙权被诸葛亮说服。结果,孙刘联军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与曹军相遇。

孙权的大将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见到曹军势大,都觉得只有利用火攻才能打败曹军,赢得战争的胜利。

可是,等到要实施火攻计划时,吴军却发现曹军都驻扎在长江北岸。这时正在刮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之计,不但烧不着曹军,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的周密计划已经失去作用,一下子就病倒了。

这时,诸葛亮前来探望周瑜,周瑜好面子,不肯说出自己的真正病因。诸葛亮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事事都料到呢?”周瑜听他话中有话,就问有没有使他病情好转的良方。诸葛亮说他有一个方子,可治周瑜之病,就写了十六个字。周瑜一看,原来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见诸葛亮料事如神,吃了一惊,就问他该怎样破敌制胜。诸葛亮笑了笑,让周瑜在南屏山建起一座七星坛,自己登坛作法,就能借来三日三夜东南风,好助周瑜攻破曹军。周瑜知道能借来东风,立刻眉开眼笑起来,病也好了。他说:“莫说借来三日三夜东风,只需一夜东风就足够了!”

诸葛亮登坛作法后,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外面风响旗动,周瑜刚走出大帐,发现东南风果然刮起。吴军乘机发动火攻,把曹军杀得大败,死伤者数不胜数。曹操见势不妙,只好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成语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准备好,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译文

什么事情都已经准备好,就只差吹东风了。

03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大臣窦固奉汉明帝之命,率领军队对匈奴进行征讨。窦固任命四十一岁的部将班超为假司马,对他非常赏识。在这次战争中,班超奋勇杀敌,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窦固大喜,正巧他有联络西域各国的需要,就派班超和参谋郭恂一起,到西域各国去出使。

班超带领着三十六名随从勇士出发,首先到了鄯善国。那里的国王一开始还对他们不错,将他们招待得非常周到。但这样的热情仅仅过了几天,国王就对他们冷淡起来。

班超做出判断,认为一定是匈奴国的使者也来到鄯善国,鄯善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听谁的。于是他就问接待他们的胡人,在威逼之下,班超证明了自己的判断。班超将这个胡人囚禁起来,又召集三十六名勇士前来喝酒。

大家正在畅饮琼浆之时,班超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来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就是想建立功业,求得功名富贵。现在匈奴使者一来,鄯善国王就对我们不热情。如果他真的听了匈奴人的话,说不定还会暗害我们。你们知道,不进入老虎洞,就不能捕获小老虎,我们还不如趁早把匈奴使者杀了,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保全。”

当天晚上,班超带领三十六名勇士接近匈奴人的住所,将匈奴人杀死,并把他们的首级给鄯善王观看。国王惊得浑身是汗,知道汉朝将士不是好惹的,终于决定投靠汉朝,不接受匈奴的劝诱。

成语释义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能将幼虎捕获。常用来比喻不亲临险境、经历艰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处译文

班超说:“不进入老虎洞,就不能捕获小老虎。”

03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率领大军进驻鸿门。有人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刘邦的力量不如项羽,为避免冲突,他与谋士张良亲自赶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觉得刘邦远来是客,就设宴款待。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是个英雄,将来必定成为项羽称霸天下的障碍,所以必须杀掉他。

在酒席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他当机立断,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犹豫不决,干脆不理睬范增。范增很生气,就出去找到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你进入大帐,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把沛公给杀了。”沛公,就是刘邦。项庄进了大帐,拔出宝剑,在刘邦面前舞起来。

项羽的族叔项伯是支持刘邦的,他看出项庄的用意,就拔剑与项庄对舞,用身体保护刘邦。张良见此情况,心中非常焦急,便出帐找来刘邦的部将樊哙,对他说道:“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项庄表面上是通过舞剑来助酒兴,其实是想杀沛公。”

樊哙不但是刘邦的部将,还是他的连襟,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他一听也觉得不妙,就强行进入大帐,睁大眼睛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诛杀有功之臣。这样一来,情况才有所好转。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从鸿门抽身逃走,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释义

项庄以舞剑为名义,实际上想要刺杀刘邦。比喻表面上有正当名目,实际上却别有用心。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出处译文

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

039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可是他手下的诸侯周文王却以仁义治理万民,老百姓非常喜欢文王,痛恨纣王。姜太公听说周文王是个明君,就跑到周国,在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隐居下来。其实,姜太公并不想真的过隐居生活,而是等待机会,希望周文王能够发现他,请他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在暂时隐居的时间里,姜太公经常到磻溪旁钓鱼,来打发时间。可是,同别的钓鱼者不同的是,他钓鱼时用直钩,上面没有一点鱼饵,鱼钩也不沉入水中,而是悬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他在钓鱼的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不愿意活的鱼儿,如果你们心甘情愿的话,就自动上钩吧!”

姜太公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很快就传到周文王的耳朵里。周文王觉得这位姜太公很有可能是位奇才,于是就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见姜太公。两人见面之后,姜太公高谈阔论,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才华。

周文王大喜,请姜太公辅佐自己处理国政。姜太公觉得周文王名不虚传,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明君,就答应为他效力。这一年,姜太公已经八十岁了。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把周国治理得国富民强。文王死后,他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国运最为长久,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成语释义

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常用来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圈套或者去做某事。

故事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04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时期,晋献公特别喜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先设下毒计,害死太子申生,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有造反之心,逼得他们逃往外邦,不敢回国。

晋献公死后,奚齐很顺利地当了国君,由大夫荀息辅佐他处理朝政。大夫里克和丕郑心中不服,就将奚齐杀掉。骊姬心痛不已,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国君。里克和丕郑依旧不服,又将卓子和荀息杀死,还鞭打骊姬,把她打死。

里克知道公子重耳最为贤明,就派人请重耳回国为君。重耳知道国内局势复杂,不宜前往,就婉言谢绝了。里克见重耳不理他,又请夷吾即位。夷吾不相信里克,派手下郤芮出使秦国,请秦国帮助他回国,并允诺回国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秦穆公贪图重利,送夷吾回国,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公。

晋惠公没有归国之时,曾经给里克写信,表彰他的功劳,还说要赐给他一块封地。可是他一回国,就翻脸不认人,想把里克杀死。

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你杀死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难道还想活命吗?”里克见晋惠公竟然过河拆桥,后悔不该迎他回国,就愤怒地说:“不把两位国君废了,您怎能登上国君之位?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既然如此,我何惜一死,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只怕天下人要议论国君的。”

里克把话说完,就拔剑自杀。

成语释义

比喻随心所欲地加害他人,编织罪名。患:担心。辞:借口。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出处译文

没有废立的事,您怎能登上国君之位?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

0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准备讨伐楚国,灭一灭楚王的威风。有的大臣认为,即使吴国打败了楚国,别的国家也有可能乘虚而入,袭击后方空虚的吴国。结果吴王很生气,就传下一道旨:如果有谁敢劝阻出兵,就将谁开刀问斩。大臣们知道吴王说得出就做得到,谁也不敢轻易去摸老虎屁股。

吴王的侍从中有位少年,他深恐吴王吃亏,就采取一种间接的办法进行劝阻。于是,他对吴王说,自己在王宫后园用弹弓打鸟,结果没打着鸟,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吴王让他说出来,他就讲道:“我看到一只蝉在树上一边悲哀地叫着,一边喝露水解渴,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那只螳螂弓着身子,弯着前肢,想把蝉杀死,却不知道自己旁边还有一只黄雀呢!”

“那黄雀到底想干什么呢?”吴王明知故问。

少年不慌不忙地答道:“那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正在树下,用弹弓瞄准它,要把它打下来。蝉、螳螂和黄雀都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的后面还有巨大的灾害啊!”

吴王听后才知道,原来这少年说了那么多话,是为了用这个故事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要知道,征讨楚国虽然有可能取胜,但后方的敌国却不可不防。他思来想去,还是收回了攻打楚国的命令。

成语释义

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有黄雀在背后要啄食自己。常用来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去损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后面要算计自己。

故事出处

《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出处译文

蝉在树上一边悲哀地叫着,一边喝露水解渴,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那只螳螂弓着身子,弯着前肢,想把蝉杀死,却不知道自己旁边还有一只黄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