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性格
4379600000006

第6章 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3)

秦腔和南方的黄梅戏、川剧等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用真嗓音演唱,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的发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苍凉豪放。不仅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如此,就是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等也是这样,绝无其他剧种特别是南方剧种那种阴柔婉约、脂粉气十足的气息。

“秦腔唱连台,四季好运来”。秦地最热火的,秦人最看重的,还是演秦腔大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秦人欣赏的,是演员唱、作、念、打的功力,一种高亢激昂、粗旷豪放、苍凉纯朴的艺术韵味。戏到高潮时,唱到精彩处,观众还是忘情了,感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爱憎伴着人物命运兴衰而交替,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悲、愁、欢、笑都现于颜。

秦腔正因为它的独特底蕴,成为这片土地的灵魂所在。正如日本的能剧也是日本古文化的精髓一样,如果以当今电视快餐的好看眼光来看,能剧无比难看,光秃秃的舞台,拘谨的动作。但今天,日本仍然有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北野武,这些鼎鼎大名的日本导演,皆深受能剧之精魂滋养。黑泽明的《七武士》干脆就是改编自古能剧剧目。

同样,在秦腔这种最古老的艺术之树上,现在还开出了最现代的艺术之花。

陕西有两个世界级的艺术大腕张艺谋和赵季平,受秦腔恩泽多多。

张艺谋的电影中受秦腔影响颇深,表现了秦人的精神。《红高粱》中生命力的张扬,高昂、苍阔、充满激情,特别是“颠轿”等场面激然血性,受秦腔艺术风格的影响可谓很大。《秋菊打官司》中,许多地方直接采用秦腔。乃至遭批不少的《英雄》里,秦兵则高呼“风,风,大风!”。如果没有秦腔,老谋子会失色不少,这毫无疑问。

秦腔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影响也颇大。赵季平竟从秦腔中得出灵感,写出《红高粱》的主题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一时竟风靡大江南北,在歌坛上刮起一股“西北风”。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秦腔这种形式,它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形式所确定的,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这种口语,他很可能就选择秦腔这种音乐形式来表述是最恰当的,你让上海那种,南方那个软语,你用秦腔这种音乐是无法表述的,旋律的形成可能与这个地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人说,秦腔有灭亡的危险。它产生的土壤已经被城市化逐步占领,想一想在林立的大厦间吼一声秦腔,似乎不伦不类。古老的秦腔,在突围。秦腔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改革的最终,是不是只有和现代融合?

五、秦人魂系古城墙

大凡真正的陕西人,西安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

西安古城墙,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而且以古城墙为主体,辅之以环城林带、护城河、环城路构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体公园。有专家认为,古城墙是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是辉煌的建筑遗存,其价值可以说无以伦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使这个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每到西安,一见这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浑身内外浸透了古意。也许是这个缘故,古城墙成为这个13朝古都的标志。

远眺古城墙,它们犹如一条连绵不绝的长城,其中点缀着座座挺立的城楼……天高云淡之时,是景色最美的时候,特别是向南暸望,在明净澄彻的晴空下,远处深蓝色的终南山把城墙衬托得格外美丽。登临古城墙,都会首先被她绵延达13.912公里的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气势所振撼。俯视城下,环城林带,滴红流翠;护城河里,碧波荡漾,飞舟点点……耳畔,还有风吟唱的声音,是一种令人沉醉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将人轻易吹入历史之中,是足以收慑人的心魂的吟唱。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

据史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可见,早在4500年前,城墙作为传统的防御设施,伴随着城市同时产生。有3100年建城史的长安,历代都修筑城墙。无论周朝的丰镐,还是秦时的咸阳,汉代的长安,都曾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毕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古城墙大多沦为历史的尘埃,留下的,也不过是历史的遗迹,仅供后人于废都斜阳中凭吊。而现存的这座古城墙,始于隋唐,明时重新修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面整修。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过历史的迷雾,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过去……

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是解读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抚摸一块块如古书般厚重的古城砖,发思古之悠情,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有一批仁人志士,薪火相传。

克林顿来中国,第一站也到西安,撂下一句话,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从哪来的?西安正好够这个资格。

这座城曾经太磅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难掩其昔日的风采。正如大唐芙蓉园那出《梦回大唐》,演绎的是这个民族压抑太久的血象雄心。西安的城墙,从来就不仅仅是西安的。

与古长安3100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相比,特别是汉唐长安城的辉煌相比,西安有一种沉重的失落;与元、明清建都北京相比,西安有一种被冷落的惆怅;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重新崛起,西安更有一种重振雄风的梦想。

“重修丝绸之路,重振汉唐雄风!”

西安人发出了呐喊。西安人把梦想寄托在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环城路四位一体的环立体公园上,这就是西安人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过:“西安——古长安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以前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现在以及今后仍然应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部大开发启动后,西安的古城墙得以修复,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几乎每年都要在上面举办灯会之类的活动。不仅西安市的市徽图案以古城墙为主体,甚至尊贵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光临,也要举行隆重的仿唐入城仪式,更不用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首次大陆之行来西安,都举行入城仪式;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西安人策划仿古迎宾入城式,是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一个静态的文物“活”起来的极好的尝试。看过仿古迎宾仪式的人,领略到一个时代文化的风采。

确实,古城墙在陕西人的心目中,其位置是无可替代的,甚至以至高无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长安自古帝王都。在这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古都里,值得向外人展示的文物委实很多。在这里,也许随便挖一锄下去就能碰上什么宝贝,也许田间地头的一介草民就是一个《易经》研习者。这里的文人送礼喜用汉代孔当拓片,或是一方秦砖之砚。钟楼、大雁塔、古城墙……说起这些,,西安人就像提到了自己的家什一样自豪。但如何让这些静态的古文物“活”起来,西安人一直在探索。日本有仿古迎宾舞,它汲取的是唐文化的养份,把灿烂的唐文化与传统的日本歌舞相融合,从而在日本声名远播。西安仿古迎宾入城式,将古老的皇家礼规与民间传统礼仪相融合,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现一个旅游名城最具特色化的一面。

站在西安保存完好的城墙下,看着那洞开的城门,巍峨的角楼,整齐的垛口,你仍会感到一股豪雄之气从岁月的谷底升起,霎时间便沸腾了你的热血。是啊,面对西安,你会觉得是和一位老英雄对话,并深深感到那是我们民族的魂魄的所系。

六、吃在三秦

童年时代开始形成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沁入骨髓。成年后,无论他身居何处,有些饮食习惯和生命同在,永远难以忘怀。这种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影响着群体性格。

如果要问陕西人最喜欢吃的地方风味食品是什么?十个人有九个肯定回答的是:“羊肉泡”。羊肉泡全称羊肉泡馍,但老西安只管叫“羊肉泡”。关于羊肉泡的来历,说法很多。据史料记载,古时的秦、陇之地,草肥水美,适合牛羊生长,百姓有食牛羊肉的习俗。西周时,既有羊羹,“牛羊羹”曾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宋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大概是对羊肉泡的赞美。大唐帝国时,长安城里,古大食,即今阿拉伯人非常多,输入的不仅有西域的葡萄、石榴,当然还有阿拉伯客商随身携带的经久耐储的面食“见饼”,今称饦饦馍。其时,阿拉伯人以擅长做生意,有人将“见饼”入“牛羊羹”,几经摸索,吸收了关中各小吃的煮法并逐渐改进,终成今日为秦地百姓喜爱的小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羊肉泡实际是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牛羊肉的烹调技艺和阿拉伯特制“见饼”的产物。

羊肉泡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牛羊肉泡馍大碗卖”,也成为陕西一景,名列“八大怪”中。西安大街小巷,到处有羊肉泡馆。每一家春夏秋冬都是顾客盈门。香喷喷的羊肉泡,西安人百吃不厌。外地朋友到西安,第一餐接风时,秦人总要说“额(我)请你吃泡馍”。省市政府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首先吃的就是羊肉泡。可以说,羊肉泡成了陕西的省宴了。早在五十年代,北京新街口开过一家西安饭馆,经营羊肉泡。还有民族饭店,也曾经营羊肉泡。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都曾前往品尝。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李达将军,还曾分别以羊肉泡宴请过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越南主席胡志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老孙家牛羊肉泡馍分别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著名画家黄胄誉为“天下第一碗”,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等都不止一次品尝过这一美味。羊肉泡馍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日常吃食,更是沉淀了秦人生活的历史,一种古老悠远的秦文化。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还得看陕西人吃面,陕西人可谓是坚定的面条主义者!陕西人吃面,端的是当地人叫做老碗的大海碗。这种大老碗,尤以耀州做的最有名,大得就是南方人盛汤用的盆。中午饭时,走进西安大街小巷任何一家饭馆,只要是老陕,肯定端着堆得岗尖岗尖的捞面条的大老碗,埋头苦干。只听见满堂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用豪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让初到西安的南方人,惊得连连摇头。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可以说闻名全国,但陕西人吃面有一个基本讲究,即坚定不移地拒吃机制面,吃面条必须是手擀刀切,现吃现煮。陕西人不仅爱吃面,陕西也是面条大展会,仅仅是面条,陕西人可变出许多的花样来。西安箸头面、岐山臊子面、乾县鸡面、杨陵蘸水面、武功诞水面、大荔炉齿面、永寿礼面、合阳页面、三原疙瘩面、麟游血面、户县摆汤面,还有猴头面、浆水面、飙飙面、翡翠面、卤面、烩面、削面、米儿面、凉面、扯面、犁面、龙须面、棍棍面、角角面、棋花面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到了关中,就像到了面条的世界,一天三顿吃面条,保证样样不重复,眼观鼻闻都是面条的灿烂与馨香。云南人有十八怪,陕西人有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也是一道菜、房子一边盖、大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羊肉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子不装头上带、唱戏大声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条像腰带”,这说的是飙飙面。飙飙面读音应为“biang-biang面”,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卖飙飙面的面馆门头,都有一个偌大的牌匾,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

关于这个字,有个传说,在唐时,有一位秀才,来到长安赶考,饥肠辘辘之际,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踱了进去,只见里面白案上摆满了长条状面快,大师傅提过一块,扯住两头,在案板上甩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煮了几滚,捞进垫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洒点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浇上热油,只见兹拉一声,店里香气一片。端上来,秀才风卷残云喋得一干二净,满头大汗。吃饱喝足,秀才问道,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从未听过,又问:咋写?这家面店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做的面全凭揉的功夫,至于写法,店主从未想过,更何况字典里也没有。秀才读破五车书,寻思一阵,在桌上写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硬是生造了一个字,写尽了关中的山川地理,这便是“biang”字的写法。

关中民谣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高唱秦腔,吃一老碗飙飙面喜气洋洋,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飙飙面多少年多少代延袭下来,做法吃法始终一成不变,形如关中男子汉,其间折射出的秦人世风民俗、性格操守,确实耐人寻味。秦地的面条正如秦人一样,也有精致的风格。其中莫过于岐山臊子面,恰似秦人性格另一面,表面看似平淡,但一接触就发现浑厚雍容、深沉雄奇。岐山臊子面是关中最有代表性的礼仪面,最能体现秦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面。每当遇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关中人总以岐山面飨客。“举箸食汤饼(面条),祝辞添麒麟。”尤其娶媳妇嫁女生了儿子过满月,更要大肆张扬得做臊子面待客。这可是当年周文王传下的美食呢!传统的臊子面“薄、筋、光、香、酸、辣、煎、稀、旺”的种种特点一样都不缺,会令你吃的心服口服。

陕西人将面食推向极致的,则有饺子宴。好看的饺子,忍心下口么?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的食品之一。不仅北方人喜欢吃,南方人也爱吃。农历新年,家家户户包饺子吃,成了大多数中国人欢庆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陕西的饺子特别有名。这其中,当推饺子宴。饺子宴,虽说名称仍是饺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说,这一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变成为招待海内外佳宾的高档现代宴席。饺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绝,乃至“神州一绝”。有人说: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马俑,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饺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饺子宴研创推出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之集大成者,被誉为“千古风味”、“天下一鲜”。这正如陕西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真正的雄浑雍容,其操守品行深沉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