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性格
4379600000020

第20章 巴蜀文化——天府之国(1)

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人创造了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四川人的风俗习惯和地域国民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本身的演变,巴蜀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深刻变革,有许多文化因素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但它的基本文化形态,人文精神和民风民俗却长期保留传统,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

一、金山丽水蕴含宝英

站在贡嘎山上俯瞰祖国西南,有一处地方崇山连着峻岭,隔断地平线,像重重屏障环围,形成封闭的盆地,又有河流连着大江,绕过青峰,冲出峡谷,将盆地内外紧密连接……这就是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

1.巴蜀文化的摇篮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新月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在盆地地貌图上,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我们可以用笔划出盆地内部西、中、东三个部分:

西为川西冲积平原,是四川全省仅有的大平原。其中以岷江、沱江冲积成的成都平原为最大,为盆地中农产最盛、人口最密区域,古称“华阳之地”,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一个重要区域。

中为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为梯田、台地,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区。

东为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平行岭谷,这里的川江两岸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巴蜀地区因地形多样,物产丰盈,资源丰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即为农业富庶之区。成都平原,古称“广都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这里自古即是山青水秀,葱荔绿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的美丽富饶之地,故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境内大小河流约有1300余条,东部盆地所有水系都由南北两方汇入长江,呈树枝状水网,流聚于盆底的最低部,全盆地的河流皆汇聚于长江,这是巴蜀文化具有强烈向心力的地理原因之一。

巴蜀地形复杂多样,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诸种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盆地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易入侵,夏季焚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雨的特征。重庆市因云雾多而被称为“雾城”。西部高原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因而气候变化很大,有多种类型,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巴蜀东部和西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带来这里生物圈内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其植物种类比整个欧洲还多,是珍稀动植物的宝库。资源植物约有4000多种,其中珍贵的有古老的珙桐、连香树和水青树,有水杉、银杉、冷杉、云杉、银杏等高大乔木,有古老的铁树——苏铁,有各种杜鹃和花楸,不同时令开不同颜色的山花,烂漫幽香。还有箭竹、水竹、方竹、筇竹等40多种竹类灌木层,是珍贵动物大熊猫食用的“粮仓”。不同门类的野生植物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经济资源,其中单是各种中草药就有约4000种,川贝、虫草、川连、川芎、天麻、巴豆、巴戟天、蜀椒等药材,多年来驰誉中外,至今在全世界的中药市场上,仍以“川广药材”为其美称。巴蜀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脊椎动物11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今天主要生息在四川境内西北部的几处自然保护区内。金丝猴是栖于树上的“金发女郎”,它的法国名称叫做洛克塞尔安娜猴,是用一个俄国金发女郎的名字命名的。扭角羚是森林、灌丛和草甸之间的游民,角似羚羊但扭曲似牛,头似马但嘴有羊胡须,肩似驼但尾似鹿,被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夏勒命名为“六不像”。还有小熊猫则是大熊猫的亲密伙伴。从历史渊源上看,它们都是一百万年到几百万年以前的古老动物,曾共同经受过第四纪冰川的严峻考验。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至今,巴蜀还受着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恩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直至永远。

2.巴蜀形局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古称巴蜀,历史上范围还要大些。大致说来,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称为蜀,盆地东部(即习称的川东)地区称为巴,而整个盆地连同周边地区则又通称为蜀。不过,巴蜀的地域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巴蜀文化区以及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大体上相适应的。在战国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巴与蜀是分称的,不论在地域范围、人类群体,还是在古国、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间都有着清楚的分野。到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巴蜀合称的记载,从地域相连的角度反映了巴与蜀文化和人类群体的交流融汇。巴国最初立国在汉水上游一带,西周春秋时沿大巴山北缘向东发展,战国时代南移长江流域,溯江而上进入川东今重庆地区,从此重庆地区便成为了巴国大本营的所在。殷墟甲骨文中和西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有关“蜀”的记载,殷周甲骨文中的蜀,指的是以成都平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边包括汉中盆地在内的古蜀国。正是这个古代蜀国,曾在商代创造过高度发达和辉煌的三星堆文明。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秦在巴、蜀故地分置了若干个郡,而分别以巴郡和蜀郡为中心。这样,以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隋唐以后,巴和蜀虽然不再是郡、州、道的行政区划名称,但一直作为地区的代称在各种场合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以致成为地域、人群和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直到今天。

“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设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这四路,一般称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在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元代在宋代的川峡四路基础上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199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

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巴蜀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带来强烈影响: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个地理单元,古称“四塞之国”,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谓“人情物态,别是一方”。另一方面,由于盆地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我国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的交汇地带,这种东与西、南与北的交汇位置,又促成了巴蜀先民很早以来就致力于突破群山封锁、开拓对外交流的奋斗,使得巴蜀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在巴蜀地区,不仅由于环境的多样化和兼容性带来山林竹木、瓜果药材、北粟南稻、桑蚕漆蜡等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巴蜀人巧思勤作、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兼收并蓄等传统的形成。只要跨出盆地,东出三峡,便与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汉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岭、大巴山,便与秦陇文化的中心关中之地岭谷相连;走近西北,则与横断山脉的“藏彝走廊”路途相接。所以,司马迁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先民们以世世代代的努力突破了四周山地的阻隔,打通了若干条对外通道,促成了与四方的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巴蜀文化善于兼容和开放的明显特点。

蜀文化造就了四川人,巴文化造就了重庆人。蜀文化与巴文化不能分家,四川人与重庆人在文化血缘上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巴文化与蜀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二、九天开出一成都

七十多年前,朱自清曾告诉当时的世人——“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几年前,《新周刊》出了一本专辑,主题就是“中国第四城”。这本力捧成都的专辑着实让成都的百姓们兴奋了好久。

有一套“老城市”书画集,是请各地的知名文人撰文并配以各地的老照片而成书,主要描写各地的历史旧貌和风土人情。《老北京》、《老上海》、《老天津》、《老西安》、《老苏州》、《老杭州》、《老重庆》等十余册陆续出版,唯独久候不见《老成都》的出版。

也许,《老成都》的姗姗来迟是因为成都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实在太特别,有太多可以描写和渲染的东西而令作者无所适从;或者,有太多的人想写成都,长争久恃而不决;或者,有资格写成都的当地文学界人物太多,令人难定伯仲。

1.九天开出一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此诗句出自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唐代长安为京都,故位于其南的成都是为“南京”。李白这极尽赞美的评价,令人想像出当时成都的繁荣盛世。

“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黄宾虹:《九十杂述》)。今天,翻开建城已二千四百多年的成都的历史画卷,人们莫不惊叹于她历史上那些辉煌而令人骄傲的华章。

“成都”之名的来由有多解,其中一个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是“成都”二字表示“蜀族居住之地”。“成”与“蜀”二字的古蜀音相近可通,而“都”在古蜀语中即“地方”。

蜀人的初民“资阳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在数万年到十万年之间。

一万年前,川西平原已经成为古蜀族的活动中心。治水先祖大禹相传就出生于川西岷山的蜀族某部落。“蜀”字在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殷末周初,蜀已走上了中原逐鹿的政治舞台。蜀,是周武王伐纣时的“西土八国”中之一。

四千多年前,来自岷山深处的古蜀人来到山下的平坝(即川西平原)并定都于此。

成都郊区的广汉三星堆,是四千多年前古蜀国的城邦遗址。

古蜀国的几个著名王朝蚕丛(蛰居山地)、柏灌(迁居平川)、鱼凫(猎渔为生)、杜宇(开创农耕)、开明(治水定邦),都以川西平原为中心。蜀开明帝时,正值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期及战国后期。

2,318年前,统一的秦国将四川并入版图,并在巴蜀设郡。当时,“秦之迁民皆居蜀”。

2,300多年前后,西南先民开拓的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古道,“身毒”即印度)从成都入云南、至缅甸、达印度,并转中亚而往欧洲,比西北的丝绸之路要早两百多年。

2,260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西部督师营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泽惠千秋万代成都人。

最早的“天府”之誉,本是赞美秦汉时期的关中(今陕西汉中)。关中没落之后,遂改秦成都为“天府”至今。

楚汉相争时,刘邦夺取天下所恃的经济来源主要在巴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成都)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而成帝业”。西蜀历来是富庶之地,安乐之乡,易守难攻的险固之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道尽了蜀地数千年来的治乱形势。

西汉前期,四川的经济实力已位居全国之首,正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说,那时的成都“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家食货,以为称首”。

东汉时,成都是首都长安之外的“五大都”之一。当时成都人口已有39万,与京城长安的人口已不相上下。《后汉书》说:“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四川在汉代就已开始了全世界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和利用,并有了最早的盐井。汉代的成都更是全国的织锦中心,当时的蜀锦驰誉天下。

三国蜀汉时,成都是蜀国都城,那时的成都“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中兴时代,而当时“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推扬、益”(卢求《成都记序》);或者说“扬一益二”(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朝的成都“土地沃美,人士俊义,一州之望”,已成为全国最大城市之一。“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新唐书》)。

在唐代,成都还是全国的造纸中心,“益州麻纸”是官方指定的公文用纸。

到了宋代,成都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当时四川人口占南宋的近四分之一,而财赋收入更占南宋的三分之一。时人曾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四川称省始于元代。成都从此就一直是四川省的省城。成都作为城市之名,首先在战国前期的古蜀开明帝时代。从建城到今天一直使用原名而不变的大城市,在中国只有成都一个。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穿过时光的隧道后,今天的成都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为一炉,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西部经济重镇。成都绚丽的历史为今日城市现代的躯壳赋予了不朽的文化灵魂。

2.万里桥边多酒家

成都无疑是中国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市,也是中国西部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而在“都”、“城”和“市”三者之中,尤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市”。多半是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成都的市场氛围毫不逊于其文化氛围,而成都的市场文明又和当地的地域文化过从甚密、相得益彰。

由古至今,成都人在商品市场方面的探索,从来就没有落后过。人们从成都至今还保留下来的许多地名和街名中,不难感觉到成都今夕的市场曾经有过多么的兴盛和繁荣:骡马市、盐市口、牛市口、羊市街、珠市街、糖市街、打铜街等等……还有好多好多。

今天的整个成都市区几乎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市场,但凡临街傍道之处,差不多全是林立的商场店铺,颇有些像香港的铜锣湾、尖沙嘴和旺角。与全国主要城市作比较,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店铺数量,成都大大超过了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商业城市而居全国之首。就连近年才兴起的外商投资的大超市、大卖场等,成都也夺了头魁。成都人乐得在此起彼伏的新店开张打折活动中来来往往。

任何事物只要与交易有关,在成都就一定能火起来。新中国的第一支股票“蜀都股份”曾于1980年底诞生在成都。君不见成都今天的股市、彩市、球市、楼市、报市、邮市、书市、花市、药市、茶市、酒市、衣市、宠物市乃至麻(将)市等等,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

成都的球市,是中国球市的根据地和晴雨表。本来并不喜好运动的成都人痴迷足球的本质原因实在令人费解。或许,他们并不是在真正欣赏足球运动和足球艺术,而是陶醉于球市的热闹,或者跌宕于球市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