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新编胎教一本通
4376100000001

第1章 胎教基础知识(1)

什么是胎教

所谓胎教,就是胎儿教育,即有意地对胎儿进行教育。它属于优生学的范畴,又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从教育体系看,胎教是基础教育。

进行胎教的时候,孕妇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进行有利于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有益活动,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使胎儿的身心更加健康,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胎教一般分为狭义胎教和广义胎教。狭义胎教又叫直接胎教,是指直接作用于胎儿。直接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的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

具体来说,狭义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段时间内,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如采用视觉胎教、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等方法,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使胎儿更加聪明。

广义胎教又叫间接胎教,是指通过对母亲的作用来影响胎儿。间接胎教是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度过孕期,采取情绪胎教、营养胎教、运动胎教、行为胎教等方法,对孕妇施加的保健措施,如孕妇通过做保健操来达到母亲和胎儿一同锻炼的目的;再比如,母亲读书,是母亲的学习过程,但由于母亲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母亲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会影响胎儿,所以也是胎儿的学习过程。

不用担心胎儿无法学习。现代科学证明,胎儿具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还具有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得对胎儿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而且有意义。借助超声波仪器,我们能看到胎儿在子宫内的一举一动,如打哈欠、吮吸手指、抓东西、伸懒腰、眨眼睛,甚至做鬼脸。而且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也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这就给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目前,胎教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胎教研究中心和胎儿大学,进行胎教实验、普及胎教知识和推广胎教方法。他们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各国胎教研究的日益深化,胎教逐渐成为了一门内容丰富的学问。这其中不仅包括优生优育的思想,更包括十月怀胎的过程中环境、心理、语言、运动、饮食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年轻的父母,如何孕育生命、如何养育胎儿、如何进行孕期保健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胎教理论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胎教的记载。胎教理论最早萌发于古代的人们祈盼得到好孩子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古人发现母亲的情绪、个性和修养、生活起居、生活环境与孩子的身体素质、智力、品格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将来的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品格健全、智力超人,古人经过观察、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智慧中的一部分,到现在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早提出“胎教”这个词的,是唐朝以前成书的《洞玄子》。书中记载:“凡女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令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也。”

就是说,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这里是从各个方面对孕妇加以约束,认为这样才可能孕育出聪明、贤孝的子女。

传说后稷的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怀孕期间,“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载道:“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西汉的刘向在他所着的《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讲述了周朝时女子怀孕时的讲究:“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食不邪味、耳不闻于淫声,夜则令瞽人诵诗、道正事”,意思是睡觉的时候不侧着身睡,坐下的时候不坐在席子的边上,不只用一只脚站立,不吃味道不正的食品,不听淫荡的声音,晚上让盲人背诵优美的诗篇、讲解正义的事情。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中提出孕妇应该“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夫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得所,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则始终不能成也。”

《源经训诂》中记载:“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徐之才着了《逐月养胎法》一书,从医学角度正式提出胎教,并对其加以详细阐述。

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如果孕妇饮食起居不当,胎儿就会出现不安现象。比如孕妇营养不良,身体过虚或过实,孕妇寒热没有调理好而受寒或受热,都会使胎儿的健康受损,所以孕妇必须注意饮食起居。

到了清代,我国医学界对前人的胎教论述加以整理和发展,使我国古代胎教发展史更加全面和系统。

陈复正在他的《幼幼集成》中,对富贵人家孕妇生活的危害作了明确的分析,他认为富贵人家的女子,整天过着颐指气使的日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真气容易散失,心神容易浮荡、不安分,吃的是甜美可口的食物,住的是豪华宽敞的房子,卧床休息的时间过多,过于懒散,体质容易变得娇弱,很难生出强壮的孩子。而贫贱家庭的女子,因为怀孕期间也在劳动,适度的劳动会对胎儿的体质有所影响,所以能生出健康的婴儿。

陈复正还认为:孕妇如果愤怒、悲伤、纵欲、想的事情太多、饮食不加节制,都会造成胎儿的先天性疾病。

陈梦雷等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在儿科分卷中专门分出“小儿未生胎养门”,可以说是对历代胎教学说作了总结。

总之,我国古代胎教理论认为,孕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智力甚至德行,这些理论到现在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

我国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准妈妈应该举止端庄、言行纯正,注意饮食起居、调节情绪;还强调“慎胎”,认为母亲的行为会影响胎儿。

具体来说,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

调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特殊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许多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就是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也就是情绪的变化。古人说:“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产孕集》则指出:“人有清浊厚薄之异,智愚善恶之殊,揆期所始,皆由祖气。祖气者,先天之气也。气清则善,气浊则恶,清则圣哲,浊则昏愚。”要求孕妇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温文尔雅的修养内涵,要语言文明、举止端庄。孕妇的情操、气质,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孕妇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心里没有邪念,耳朵不听淫荡的声音,眼睛不看不该看的东西,不乱说话,不粗鲁,不暴躁,不鄙俗,不琐屑。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准妈妈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儿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准妈妈的情绪对胎儿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准妈妈情绪舒畅,遇事乐观是很重要的。

忌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是受孕怀胎的必要条件,但受孕之后,为了胎儿能健康平安地生长发育,夫妻房事必须节制。

我国古代医书《产孕集》是这样说的:“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就是说,怀孕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禁房事。因为怀孕头3个月,孕妇由于妊娠,常有恶心、厌食、嗜睡、疲劳等各种不适应的症状,而且经常虑及自身及胎儿的营养供应不足,身体和心神都很疲劳,根本就没有闲情逸致去追求房事的快乐;而且这时若行房事会对胎儿不利,容易造成胎儿流产。而在怀孕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不便,此时胎儿又即将入盆,阴道受压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引起宫缩;加之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准妈妈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若仍行房事,则会造成难产或生出病弱的孩子。

因此,孕妇在怀孕的头3个月和7个月以后禁房事,不仅能安胎养孕,还能防止身体疲劳、流产、难产。为了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广大准妈妈们应该尽量做到这一点。

节饮食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古代医书《万氏女科》中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女子受孕之后,饮食要有所讲究,应该清淡平和,鱼、肉之类不可以吃得太多。每天吃饭既不能不吃饱,又不能吃得太多,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更不可取,且应避免生冷的饮食。这样才能有助于养胎,孕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若孕妇经常不按时吃饭,有时吃得太多,有时又吃得太少,喜欢吃油脂和盐分多的菜肴,就会导致消化功能失常,使胎儿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发育不好。

适劳逸

古人认为,女子怀孕后,运动量应该有限制,既不能过度安逸娇气,整天坐着不动,也不能过于劳累。传统医学认为,人依靠气血生存,胎儿依赖气血获得养分。如果孕妇太安逸,则气容易凝滞,不畅通;孕妇运动量大,太过劳累,则气耗费太多,容易衰竭。运动量不合适,无规律,登山负重等,都会使胎儿发育不良,甚至导致难产。

怀孕之后,为了增强体力为将来的分娩作准备,保证供氧充足,改善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促进胎儿大脑、神经及各器官的发育,孕妇一定要有适当的活动,只不过强度一定要适宜。千万不能贪图安逸,整日静卧,怕多走几步路就伤了胎儿,那样会使气血不畅,导致难产。

怀孕后,在运动方面的正确做法是:前5个月稍微安逸些,5个月以后可以做少量运动,像散步、爬楼梯、骑自行车之类。

慎寒温

寒温就是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慎寒温,就是指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防寒、降温防暑的准备。女子怀孕以后,生理上发生变化,体质比平时弱,容易受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尤其容易受风寒。此时如果因风寒引起疾病,会危及胎儿的健康,甚至小产。

所以,孕妇应该对天气的变化多加留意,及时添减衣物,以免得病,这对胎儿是很重要的。

戒生冷

女子怀孕之后,由于生理变化,往往会胃口不佳,许多东西吃不下,甚至口味也会发生变化。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怀孕后,要耗费大量阴血养胎儿,致使孕妇阴血虚而阳气旺,所以会喜欢吃些生冷的食物。但是生冷的东西吃多了会伤脾胃,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痢疾等症,既损孕妇的身体,又伤胎儿,所以孕妇吃生冷食物一定要慎重。

我国古代的胎教记载

我国是对胎教学说认识和实践较早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妊就懂得胎教,并对文王实施过胎教,这在各种典籍中都有记载。

《史记》中说:“太妊之性,端一诚庄,唯德能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讲道:“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父母者……”

就是说太妊一向遵守礼法,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修养,怀孕以后就更加谨言慎行。

用餐的时候,如果太妊见到坐席摆放得不正,就不去坐,一定要让人摆正了才坐。如果盘子里的食物切得不方正,或是菜肴里放了葱、姜、辣椒等刺激性的调料,她会吩咐下人重新做不放葱、姜等刺激性东西的菜,把食物切得方方正正再端上来。

据说太妊喜欢散步,边走边欣赏自然风光。有一次,她去外面散步,正在走的时候,前方传来嘈杂的声音,有两个人在争吵、谩骂。太妊于是下令往回走,侍女问她:“夫人不是看前面的风景吗?”太妊说她不想让肚子里的孩子听到粗暴的声音。

太妊除了不坐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吃切割不方正的食物,不听嘈杂的声音外,也不看邪恶的事物,不说傲慢伤人的话,杜绝避免一切不好的举止。晚上,她让人诵读优美的诗歌,讲世间的正道。

她的儿子姬昌出生后,容貌端庄,聪明伶俐,太妊教他读书、识字,他一学就会,而且还能触类旁通。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太妊实行胎教的结果。

国内的胎教现状

尽管我国古代的胎教,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是它有明显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那就是重胎养而轻胎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胎教的认识越来越深,更科学的胎教内容和理念被提出来。

现代医学认为,胎教内容包括:保持孕妇心情愉快,生活规律,饮食均衡,环境卫生、安静,创造最优良的条件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并采用某些适宜的方法对胎儿进行感觉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借助生理描记器、胎儿监护仪、B超等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对胎儿在子宫内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科学观察,发现胎儿在子宫内能对外界的触、声、光等刺激作出反应,为直接胎教法的实施奠定了科学基础。

根据现代胎教的理念,专家提倡在科学地养胎基础上进行胎教,着力加强孕妇和胎儿的沟通,强调直接对胎儿的刺激,并由此开发了音乐胎教法、对话胎教法、抚摸胎教法等直接针对胎儿的胎教法。

这些胎教法在继承传统胎教方法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了现代胎教的理论,更以现代胎教理论为依据进行了可贵的实践,使得胎教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正确认识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