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4363000000038

第38章 抓住机遇不如创造机遇(3)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会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天资本来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等。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机会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做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会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会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会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会。

许多名人就是创造机会的高手,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他们是在追寻机会,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会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会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说,机会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如果机会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会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会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这就是机会为什么更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虽然命运有时是不公正的,那些毫无准备的人却获得了某种机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人们为迎接机会所作的种种准备。

中国观众开始认识游本昌是从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播出开始的,从此他的名字连同“济公”这一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亿万观众的脑海中。

然而,此时的游本昌已是52岁的人了,为了济公这个角色,他已不知不觉地准备了近40个年头,在他3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忍受了漫长的寂寞,终于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少年时的游本昌就精于模仿,热爱表演,济公和卓别林的形象曾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凭着他良好的表演天资,他被保送到亡海戏剧学院深造,并在大学毕业后极其幸运地被吸收进中央实验话剧院。然而,他未料到,跨人中国当时一流的剧院这一天,也是他不走运的开始,等待他的将是30年的默默无闻。

在这30多年里,除了某些例外,他所扮演的几乎都是小角色、小人物,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不能说不是一场悲剧。然而,他却从不气馁,只是通过默默地耕耘和锻炼,对每个角色进行精工细凿,力求演好每一场戏。

他的信条是,“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热爱心中的艺术,不是艺术中的自己”。正是靠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忍受住了被冷落的孤独,静静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虽然在这些平静的日子里,也有过不少的辉煌,如他曾在首都舞台上领衔主演了我国第一台哑剧,他的《流逝》和《淋浴》等作品还获过奖,也曾轰动一时;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游本昌还是默默无闻的。

他与明星们一起到过几十个城市,每每演出时他总不过在节目中属于串场的角色。每到一处,“明星”们总被人包围着,他却被冷落一旁。

对此,游本昌的回答是:“我不感到凄凉,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进行韧性的战斗!”

机会虽然是偶然的,但是它要靠别人来发现和利用,这样机会才能给人带来价值。

游本吕在这方面要有着较之常人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记者采访他时,他有过精彩的论述。

记者问道:“不过,一项事业总要有人为它去做才能成功,有的人抓住机会出名了,而有的失败了,悲观了。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机会,你是过来人,你对机会如何理解呢?”

游本昌是这样回答的,他说:

“是玫瑰总会开花。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时曾有一位艺术家结合自己30岁成才的经历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最大的问题就是机会’。他还谈到和他一样的一个人艺演员很有才华,却久久不得志。直到42岁拍完一部电影才崭露头角。我很喜欢鲁迅的著作,更赞赏鲁迅先生的韧性的战斗。我相信事在人为,如果说有运气和机会上的差别,我绝不能因时运不济而削弱志气。倘若削弱了志气,连原有的才气也完了,运气自然不会敲你的门。为什么我游本昌演济公?因为我演过话剧,演过哑剧,电视剧导演听了熟悉我的人介绍我有喜剧表演才能,我才幸运地饰演了济公:因此,我觉得如果有人遇到怀才不遇的问题时,请不要泯灭自己的志气、追求,相反,更要激发你的韧性、力量。凡事只能往前闯,否则没有出路。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有人七八次提名未中,也有一次获奖的幸运儿。我们要从未获奖的人身上学志气,不要从幸运儿身上学运气。卓别林80岁才去领奖,亨利·方达年近七旬才去领奖。历史证明,生活决不会辜负一个辛勤的耕耘者。我们不要等别人发光,等别人抛彩球,自己沾光;我们要自己发光,要高速运转,才能产生热。我运转的动力是什么?就是千方百计地追求上乘演技。”

可以说,游本昌虽然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但是他从未丧失斗争的勇气,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从未丧失对机会的渴望,因此,幸运最终会叩开他的房门。

游本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机会到来时,只有早有准备的人才会跃身而起,抓住机会;而没有任何准备的人,只能眼看着机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

宁静,是当今中国影视界最红的女演员之一,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然而,她的成名却是靠着她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成功主演的几部影片完成的。

从《炮打双灯》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兰陵王》再到《红河谷》,四部国产精品的“四级跳”,把宁静推上了当红影星的宝座。

可以说,这四部影片的拍摄对宁静来说就是4次机会,每一次机会都被宁静发挥得淋漓尽致,效果不凡,每一次机会都使她的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在抓住这些机会的过程中,除了宁静本身具有的表演天资外,还在于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角色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角色的独特内涵。

在拍戏的过程中,宁静总是特别地人戏,以致于常把现实中的“我”与角色中的“我”混为一体。

她说,在拍《兰陵王》时情绪曾很不理智,由于受剧情的感染,她陷入到一种很疯狂、很热情、很忘我的状态,连笑声都和以往不一样。在拍英英(由宁静扮演)和母亲去迎接得胜而归的兰陵王一场戏中,她站在树上高兴地欢呼,又蹦又跳,竟忘了是站在树上,结果差一点一个跟头栽下来。

在拍摄《炮打双灯》时,她同样进入到这种“忘我”境界。她说:“在那段日子里,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宁静,而喜欢叫我春枝(《炮打双灯》中的角色)。”她还讲到,有一次在拍摄春枝和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告别一场戏时,她的情绪低落到了谷底,时常陷在一种很压抑的情境中,难以自拔。

正是宁静这股对角色、对事业的执著劲儿,使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每一次机会,使影片获得了极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她本人名声大振。

但有时命运是常爱捉弄人的。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心爱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会,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也不是消沉沮丧、灰心丧气,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作是一种机会”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者的一大秘诀。

许多成功的人不仅是开拓机会、捕捉机会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高潜能、高效运用机会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我们,一定要提高机会的利用率,把机会发挥到最大值。

有的人一生中曾有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结果丧失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会,但是并未理解到这一机会的全部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诸多的遗憾。的确,只有爱思考的人、爱拼搏的人,才能充分地获得机会,给人生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