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4363000000023

第23章 要善于抓住机遇(6)

杨振华的名声早已蜚声海内外,广为人知,她本人也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少有的亿万女富豪。同样,没有到最后决不放弃的坚持精神,她也不可能在机遇面前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杨振华小时候是个“病秧子”,苦药遍尝,因而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开发出一种好吃的药。

经过数年的摸索,1985年1月,身为福建农学院遗传学教师的杨振华,在实验室里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对普通的黄豆进行了独特的深加工,开发出含有20种人体必需的生命氨基酸的营养液,这一实践耗费了她数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有了喜人的成果。她难忘这一时刻,便将营养液定名“851”。

刚开发出来的“851”营养虽好,味道却极其难闻,据说像臭鱼烂虾般呛人。结果,这么好的产品却不得不违背初衷,变成了一种卖给养殖场的畜生吃的“生长液”,一袋袋地搅拌在饲料里喂给猪吃、鸡吃、鱼吃、虾吃,看着它们享受高级的营养品,神奇地猛长特长。

杨振华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她暗地里悄悄地把“851”夹在糖里、饼干里送给同事们吃,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人人都感到“精神倍增,状态甚好”。

1987年,杨振华毅然辞职下海,自己开发85l营养液。可是一个文弱女书生,何曾上过市场、搞过经营,勇气可敬,经验却近乎等于零,因而久久地打不开市场销路。后来逐渐闯出了一点销路,却又经历产品质量挫折,进出法庭,饱受官司之苦。在这一段多灾多难的苦日子里,杨振华每天夜里不知偷偷流过多少辛酸的眼泪,可她也知道,生意场是强人的世界,市场不相信眼泪,除了做个强而又强的女强人,她别无出路。所以,她总是一边流着凄苦的泪,一边默默地祈祷:明天会更好,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次日天一亮,她又肿着眼睛爬起床出去拼、出去闯。

就这样,坚持的结果是她终于获得了机遇的眷顾。1989年,“851”卖到了东南亚,泰国正大集团财务长偶然吃到了,久治不愈的肝病竟然因之神奇地痊愈了,这位财务长喜出望外,迅速找到杨振华,要求与她联合开发、经营。

1990年10月,正大振华851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了,气派的公司大楼在福州温泉路上拔地而起,经营实力今非昔比。

1992年,851已经跨洋过海出口到欧洲、南美、南非、东南亚等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创汇600万美元。

十三、坚毅的性格能赢得机遇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熟悉电影制片的每一个方面。同时他是一个能及时感觉变化、应对变化的人。电影萧条,电视走红,他立即改变步骤,调整战术,把经营策略又转移到电视传播上去了,他开辟了一个影视新时代。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的一户富商家庭。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号老板,膝下4男2女。这4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都投进了娱乐圈。大哥邵醉翁1942年拍了第一部影片《马永贞》,取得极大成功,遂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从此,邵氏兄弟开始了电影创业生涯。

邵醉翁按照兄弟的年龄、经验、特点,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委以公司要职:老二任会计,老三任发行,老六逸夫任外埠发行。在大哥的亲手栽培下,经历了商场的磨练,老六邵逸夫对业务十分稔熟,电影行业的十八般武艺,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摄影术入门之后的邵逸夫,在镜头前从容不迫,运用自如。

1925年,“天一”出口上下集影片《珍珠塔》,邵逸夫锋芒毕露,独当一面。他的名字和徐绍宇并列在银幕上。同年年底摄影技巧日臻娴熟,镜头感觉更趋完善的邵逸夫,已能执掌大部,领街挂帅了。他正式扛起大旗,担起头牌摄影师之重任。

他主执机器,王士珍为副摄影师,拍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此片卖座甚佳,获利丰厚。

此后,邵逸夫士气高涨、兴致大增,又接连拍了许多片子,均创佳绩。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天一”公司财源广进、生意兴旺之时,风波陡起,厄运袭来。上海滩的“明星公司”因“天一”对其造成威胁,将其业务抢走了许多,而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等五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星公司”,组成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抵制、围剿“天一公司”。这便是中国电影史上有名的“六合围剿”。

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被迫离开上海,南下新加坡。最使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象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成为南洋和香港的电影巨擘。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10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等南亚名地拥有电影院110家,游乐场9家,几乎雄霸了东南亚影业市场。

邵逸夫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来自他强烈的事业心。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熟悉电影制片的每一个方面和环境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内行。他与公司的同事讨论工作,意见总是十分中肯,使人口服心服。

1959年,邵逸夫将新加坡的业务交给了邵仁枚,来到香港开始创立自己的电影事业。他一边在钻石山租借片场拍摄影片,一边与香港政府接洽买地事宜。香港政府官员对他说,地少,供不应求,一定要买地的话,可以把清水湾卖给他,那是一座小山。邵逸夫别无选择,他毅然地把这座小山买了下来。他买下后,将这座小山削低了18米,使高山化为平地,再在上面建立制片场。这项工程,光是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70年代,邵氏影烷开始走出东南亚,打人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几十个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港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对传播中华文化有莫大之功。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讲求赚钱。因此,邵氏出品,商业色彩十分浓厚。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片“媚俗”,缺少艺术价值。邵氏拍片多,传世少,但在商言商,作为影视企业家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认为,他并非不要艺术,而要的是大众艺术,市民口味。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赏的下里巴人,才是他选择的道路。为了取得商业效益,邵逸夫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他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问他为什么,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为此,邵逸夫时刻把握着文化动向,分析着观众的喜好,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或许,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电影行业的冷落萧条,并没有影响邵逸夫的信心与士气。相反,他的业务更加宽广,财源更加茂盛。

1980年6月5日晚,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及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TVE)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无线电视乃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偌大的传媒机构,岂可一日无主?

经过董事会商议,无线电视及TVE即对香港公众宣布:由邵逸夫继任为董事局主席。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其实,早在6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就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邵逸夫立即觉察出电视业今后将大有前途,于是与人合作投标,结果中标。无线电视是1967年开始启播的,邵逸夫已是港视的股东了,之后,他陆续增加股本。

邵逸夫是一个感觉变化、应对变化的人。电影萧条,电视走红,他立即改变步骤,调整战术,把经营的策略又转移到电视传播上去了,他开辟了一个影视新时代。

人的一生,总难免有沉浮,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穷苦潦倒。人生的沉浮,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不用悲观。只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乐观进步,勇于坚持,人生自然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