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4363000000014

第14章 机遇与风险共存(1)

一、风险中隐含着机遇

在很多情况下,机遇与风险共存。风险中隐含着机遇;机遇中也会充满风险。

风险越大,机遇给予的成功指数也就愈大,因此,在决定投机之前,先要做判断,只要在观察准确、目标正确的情况下,风险很快会化作机遇,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在风险中抓住机遇的。然而,有的人由于怕承担风险,而任凭机遇与自己擦肩而过;洛克菲勒则以超人的胆略捕捉了它,投机遇所好,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南北战争前,时局动荡不安,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断传来,战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的大地。人人都在忙着安排自己身边的事,忙着安排家庭、财产。而约翰·洛克菲勒却在运用他的全部智慧思考怎样利用这场战争,怎样从战争里获得附加利益。战争会使食品和资源缺乏,还会使交通中断,使市场价格急剧波动。洛克菲勒为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不是一道金光灿烂的黄金屋吗?走进去,洛克菲勒将会满载而归。那时的洛克菲勒仅有一个资金4000元的经纪公司,而且,其中一半的资金属于英国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对这个问题着了迷,甚至和女友的父亲谈话时,也禁不住发问:“要是发生战争,北方的工业家和南方的大地主,哪个更赚钱?”

这句唐突的问话使未来的岳父无言以对,并对他投以轻蔑的目光。洛克菲勒匆忙回到他的办公室,对伙伴克拉克说:“南北战争就要爆发了,美国就要分成南北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打起来又怎么样呢?”克拉克一副迷迷糊糊没有睡醒的样子。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决定,我们要向银行借很多的钱,要购进南方的棉花、密西根的铁矿石、宾夕法尼亚州的煤,还有盐、火腿、谷物……克拉克惊诧无比,摊出双手:“你疯了,现在这么不景气!可你居然还想投机。”洛克菲勒嘲笑克拉克的无知,他说:“明年我们的目标是取得3倍的利润。”他昂着头,冷静而又自信。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洛克菲勒用他的设想打动了一家银行总裁汉迪先生,筹到一笔资金。一切都如洛克菲勒预料的那样,第四年他们小小的经纪公司利润已高达1.7万美元,是预付资金的4倍。在第一笔生意结账后仅仅两周,南北战争爆发了,紧接着,农产品的价格又上升了好几倍。洛克菲勒所有的贮备都带来了巨额利润,财富就像滚动的雪球跟随着战争的车轮。等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洛克菲勒已不再是个小小的谷物经纪人,而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并开始染指石油工业。洛克菲勒在风险中的决策是他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他在后来的经营中,始终记住了这一要诀:机遇存在于动荡之中,关键在于投身进去。

二、冒险给你带来了机会

冒险和机遇同在,冒险虽然和失败联系在一起,但也和成功紧密相关。冒险虽有可能遭致失败,但一旦成功,其成就无人可以比拟。人生苦短,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什么不敢在分析情势的前提下大胆地冒几次险呢?

美国商人福勒在选定经营肥皂达12年之久后,获悉为他供应肥皂的公司将以15万美元拍卖。这时他的全部积蓄只有2.5万美元,但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勇于冒险借款创业,于是签字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并在十天期限内付清12.5万美元的余款,否则,取消所交保证金的协议书。

到了第10天的前夜,福勒已筹集了11.5万美元。深夜,他驱车跑遍芝加哥大街,准备最后的1万美元。当他看到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光时,他鼓足勇气走了进去,想方设法并用1000美元的利息向一位陌生的承包商求助,终于筹到了最后的1万美元资金。

后来,福勒不仅在那家肥皂公司,而且在四个化妆品公司、一个袜类贸易公司、一个标签公司和一个报馆中,都获得了控制权,成为美国著名的富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创造机会的最佳写照,想抓住机会,却又不想冒风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知道风险在所难免,但他们充满自信,在风险中牢牢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所谓“付出总有回报”,反过来讲,回报总需要付出,冒风险无疑就是一种付出。风险总是和成功、失败联系在一起,然而,无论成功或失败,风险蕴涵着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机会。

冒险与机会,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29岁的香港商人徐峰,最初经营广州环市公路一家餐厅,3个月竟亏损50多万元。这时徐峰受到一家服装店以推出特价服装来招揽顾客的启发,及时变换了经营策略,决定将当时最受欢迎的基围虾、肉蟹、红石斑、生鲍鱼等海鲜菜,每天以成本推出一个品种,7天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名为“特价海鲜美食周”,徐峰赢了这招棋。他的餐厅“南海渔村”终于客来如云,门庭若市,月营业额竟高达100万元。

冒险给徐峰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钱。

应该说,如果可以不冒险就能获得机会、获得成功的话,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冒险,表面上,似乎大家都希望如此,其实,没有风险,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真的是那样,也就没有人进取,没有人成功,也没有人超越别人了。

所以,风险其实是拉开人们等级档次,体现孰高孰低的标尺。真正想成为抓住机会的高手,真正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在风险面前,反而应该热血沸腾,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超越别人的大好机会又到了。

所以,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风险面前采取逃避、退却的态度。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冒风险才能抓住机遇,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冒风险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冒险就一定会有损失;二是因为无从决定冒险的利弊孰大孰小;三是有的人乐于安于现状。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冒险的人就只占了一小部分比例,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机会只属于极少数的人。

每一种冒险都会有一些必然的损失,是你在前进之时必须放弃的东西。一个决定放手一搏的人,最害怕的事就是突如其来发现自己已经遭遇了无比巨大的损失。

很多人害怕损失,宁可安于现状,不去冒任何风险。他们固守原有的关系,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他们去找政府部门的工作,因为那样比较有保障;他们紧紧依附在团体之中,因为他们害怕独自一人……这样的人或许会活得自得其乐,但绝对不会有什么作为,更不可能获得和抓住什么大的机会。因为,他们舍不得放弃现有的一切,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获得新的机会。

日本著名棋手赵治勋先生有一年与另一位棋坛高手小林光一在日本棋圣战中狭路相逢。在前六局比赛中,双方战成了3:3平,在一个秋天的清晨迎来了关键的第七局比赛。赵治勋先生执黑先行。

当比赛进行至中盘时,小林光一已经围起了一大块白阵,面对小林光一的咄咄气势,赵治勋陷入了长考中……一个半小时过后,旁观的棋手经过周密的计算,认定如果赵治勋攻入白棋的阵地,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在焦急中等待着赵治勋的下一步棋。

大约两个半小时后,赵治勋毅然将一粒黑子投入了白棋的阵地。

比赛最终的结果是:赵治勋大获全胜。当记者采访赵治勋先生时,赵治勋诡秘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经过了精心的算计,认定黑棋如果强行打入只有死路一条,但事到如今,只有期待小林光一能够有所疏忽了。

赵治勋的胜利,表面上看似乎是小林光一的疏忽导致,但真正的赢家终究是赵治勋,他获得胜利的秘诀就在于他敢于冒险。

有的时候,机会就在前方等着你,就看你敢不敢去抓住它,愿不愿意为它舍弃一些对于你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机会,它总是要人们为它付出一定的代价,才会投入你的怀抱。

中国当代校园民谣的奠基人高晓松,原本就读于著名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放弃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业,一头扎进校园民谣的创作中。他的选择为他带来了机会,他和老狼、沈庆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掀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的浪潮,他那首经典的《同桌的你》至今仍在传唱。

高晓松就是那种勇于冒险,敢于自己创造机会的人,而机会也对他格外垂青。一个机会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一生。

三、机遇就在你冒险一试中获得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的职务,就招集了许多孔武有力和聪明过人的官员,想试试他们之中谁能胜任。

“聪明的人们,”国王说,“我有个问题,我想看看你们谁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它。”国王领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大门——一座谁也没见过的最大的门前。国王说:“你们看到的这座门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门。你们之中有谁能把它打开?”许多大臣见了这门都摇了摇头,其他一些比较聪明的,也只是走近看了看,没敢去开这门。当这些聪明人说开不开时,其他人也随声附和。只有一位大臣他走到大门边,用眼睛和手仔细检查了大门,用各种方法试着去打开它。最后,他抓住一条沉重的链子一拉,门竟然开了。其实大门并没有完全关死,而是留有一条窄缝,任何人只要仔细观察.再加上有胆量去开一下,都会把门打开。国王说:“你将要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因为你不光限于你所见到的或所听到的,你还有勇气靠自己的力量冒险去试一试。”

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你若有勇气,你就可以获得机会,你若胆怯,你便只能望洋兴叹。从古至今,人们反反复复在强调勇气的重要,有勇气的人敢于冒险,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因而他可以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他可以过比别人更好的生活。而缺乏勇气的人只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保守消极,因此其命运也难有美满结局。

四、勇于冒险就能赢得机遇

骑马找马李文正 印度尼西亚的中亚银行,是目前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这家银行的总裁是一位华裔,名叫李文正。

李文正祖籍福建。20多年前,他凭着手头上的2000美元,竟然奇迹般地打出天下,到目前已拥有5家银行、4家租赁公司及近10家其他公司,成了印尼财经界的顶尖人物。

50年代中期,年轻的李文正生活在印尼东爪哇农村。1956年,他抱着碰碰运气的念头,从东爪哇农村来到了大都市雅加达,在一个自行车行找到一份差事:他交往颇广,结识了不少朋友。

李文正走上银行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出自突然”。1960年的一天晚上,当时与李文正熟道的基麦克默朗银行的负责人,来到李文正的住所登门拜访,请求他设法筹集和投资20万美元,并提供一笔额外的营业资金。

依当时的情况来说,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生机十分渺茫,已到了倒闭边缘,而李文正当时手头上仅有2000美元的积蓄,要他筹集20万美元谈何容易!

然而,李文正却认为这是碰上创业的重大机遇,决心不轻易放过。他经过一番思考后,当机立断,决定接受这一重大挑战。

李文正从未受过任何银行业务的训练,也不懂应该怎样去经营银行,但他却想到了一点:要使基麦克默朗银行恢复生机,发展业务,必须使这家银行打进其他银行家根本不会想到的市场中去。他想象中的市场,就是自行车行业。雅加达的自行车业,业主大多是福建籍人。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关系,在雅加达大拉福建籍华人中最有钱的人人股,并多方联络,广泛招股,很快就筹集了20万美元的资金。于是,李文正成了这家银行的董事,并且拥有优先认购这家银行20%股份的权利。

李文正踏入银行界,开初遇到颇多的困难。他回忆说:“我当时还分不清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第一天营业结束,员工把资产负债表拿来给我签字时,我不知道怎样去看它,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承认我的无知;”但他虚心学习,当天就请人为他补习会计业务。通过认真学习,他逐渐从不知到知之较多,再到熟悉全部业务。他虽然没有进过金融学校,但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对银行所作的定义是:“在我看来,银行业不是一种买卖货币的事业,而是买卖信用。由某人某处获得信用之后,再授予其他人”。他说,这就是银行业,别人是在这样做,我们也将这样做。由于他善于经营,在自行车行业中享有颇高的信誉,市场广阔,在3年之内就使基麦克默朗银行获得巨额的利润。

李文正获得初次成功之后,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决心扩大事业。1963年,他接受了即将倒闭的另一家银行——布安那银行。经过整顿之后,他对这家银行采取了精明的策略。他的布安那银行以雅加达的纺织及稻米、大豆、玉米等农产品行业为服务对象。不几年功夫,布安那银行不仅被抢救了过来,而且获得了很大的业绩。有人说,李文正所以能够一再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过人的银行才能,其基本要素是两个:一是有最机警敏锐的市场策略,二是有超级推销才能。关于他的第二项特殊才能,一般不太为人理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重要。他曾经说过,一个银行家要对自己经营范围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并据此来决定在什么地方及怎样推展业务。目前他的业务范围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各地,而他对太平洋沿岸各国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知道怎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展业务,而且做得相当成功。因此,人们说,李文正有超级推销头脑和推销能力。

自此之后,李文正的事业突飞猛进,迅速扩展。1971年,他担任了泛印银行的执行总裁。1975年,他又经营了中亚银行。中亚银行与泛印银行相比,原不过是一家小银行,资产只有后者的1/33,存款额仅及后者少的1/100。但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中亚银行便成了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而在印尼私人银行中则名列第一。

李文正说:“你应该登上一匹好马,去捕捉另一匹更好的马。”这就是这位亿万富翁的经验之谈。

虽说是机遇造就了李文正,但是,如果他没有“骑马”的勇气,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不会骑马的人有种矛盾的心理:既渴望骑马又怕从马背上摔下来。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者,往往是眼睁睁看着马被别人骑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塑胶大王”王永庆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最初只是一名小商人,在他投产塑胶业后,曾濒临绝境,幸而他以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勇气,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作赌徒式的最后一搏,终挽狂澜于既倒。

1953年,王永庆了解到台湾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当作废气弃而不用,感到实在可惜。台湾是烧碱生产地,分布在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及宜兰等几乎遍布台湾全岛各地的烧碱生产工厂每年都有巨量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制造成PVC塑胶粉。王永庆边思索、边计划念叨塑胶的英文名称,准备在这一行业上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