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84

第84章 清朝(5)

胤禵对雍正帝的处置极为不满。雍正帝对他说:“众位兄弟之中,唯有你和朕是一母所生,可是你却向着老八,对我心怀恶意。你的不忠不义行为,真让朕失望。从今以后,你要对着皇阿玛的画像,好好想想自己的过错!”

年羹尧死后,雍正对隆科多越发厌恶,将他派往新疆办事。可是,对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雍正始终难以释怀。1727年,雍正将隆科多调回京城。议政王大臣议定隆科多有四十一款大罪,理应处死。

雍正说道:“隆科多是先帝临终前的唯一顾命大臣,本应当感念两朝天子厚恩,忠心办事。可是他却重用亲信,为所欲为,这太令朕伤心了。隆科多虽然无义,朕岂能无情?暂且免去他的死罪,置于畅春园附近永远圈禁!”第二年,隆科多在监禁之所死去。

雍正大兴文字狱

康熙皇帝执政的时候,命令各级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浙江崇德有个学者叫吕留良,曾经参加过反清斗争,对清朝非常愤恨。政府举荐他做官,他誓死不为满人效力,干脆跑到寺院里削发为僧。吕留良出家后,专心创作,写了很多憎恨清朝、怀念明朝的作品。

清朝统治中原之后,只要看见文章有反清倾向的,就对作者进行严厉打击。很多学者、文人由于文章的小毛病,枉送了性命。人们把因文字滥施刑罚的做法,称为“文字狱”。文字狱到了雍正之时愈演愈烈,皇家对学者、文人的打击面极宽。

雍正年间,湖南有个读书人曾静,对清朝的统治不满。他是永兴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曾静读书时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所写文章被评为“湖南第一卷”。可是,后来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只得在村中开馆授课。

后来,曾静读了吕留良的著作,深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打动。他由感而发,写了《知凡录》、《知新录》等著作,认为只有杀戮清人,才合乎圣人之道。1727年,曾静派学生张熙拜访吕家,此时吕留良已死,张熙就将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带到湖南。

曾静热情地接待了吕留良的学生,四人提起雍正都很生气,决心起来造反,推翻清朝的统治。曾静说:“光凭咱们几个书生,怎能将清人赶走?现在川陕总督岳钟琪是汉族人,手下兵多将广。如果咱们能劝他造反,大事必成!”

于是,曾静写了一封策反信,派张熙交给岳钟琪。1728年,张熙来到陕西,远远望见岳钟琪的轿子。他冲上前去,跪落尘埃,将书信递上。岳钟琪接信观看,非常吃惊,说道:“你这书生,竟敢劝人谋反,真是不知死活。”

张熙说道:“您与雍正有深仇大恨,却一心为他办事,真是好笑!”岳钟琪道:“我与皇帝有何仇恨?”张熙说:“将军是岳王(即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当年,金人勾结秦桧,害死了岳王,而清人是金人的后裔。如今你甘心侍奉敌人,真是岳家的不肖子孙!”

岳钟琪听了这番话,更怀疑他是雍正派来试探自己的,便将他关入大牢,好好招待。可是,总督衙门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张熙并无政治背景。岳钟琪非常生气,对张熙严刑拷问,让他招出指使人,张熙是个硬汉,宁死不招。

岳钟琪为了查清此案,将张熙放了出来,对他说:“先生受苦了!我对您施以酷刑,完全是试探您的真伪。听了您的话,我也对皇帝怀有恨意,只是现在还不是造反的时候。等到时机成熟,我一定讨伐清室,那时必请先生为我出谋划策!”

张熙对岳钟琪的话半信半疑,岳钟琪又说:“我是汉人,怎会甘心侍奉满洲?如果我不起兵反清,死无葬身之地!”张熙非常兴奋,说道:“我还以为将军甘心为清廷卖命呢!我的老师曾静足智多谋,必能助将军一臂之力!”

岳钟琪诱出张熙的实话,立即派人将曾静与吕留良的弟子抓起来。他会同满族官员审问曾静,再将调查的结果报告给雍正。雍正听说吕留良的作品有反清思想,勃然大怒,对吕氏满门作出了分外严厉的处罚。

吕留良与其子吕褒中虽然已死,清朝官吏仍将他们的尸体从坟中掘出,戮尸枭首。吕留良的小儿子吕毅中健在,立即斩首。其余吕氏家人从宽免死,发往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终为奴。吕留良的著作全部烧毁。

可是,雍正对于曾静、张熙却极为宽大。他亲自审讯他们,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曾、张说道:“我们误信人言,以为皇帝是弑父杀弟的恶人。”雍正难过地说:“皇阿玛是病死的,阿其那、塞思黑谋害寡人未遂,难道我连处置他们的权利都没有?”

曾静在雍正的威逼之下,痛哭流涕,低头认罪。雍正见二人悔悟,就将他们释放,并将审讯记录编辑成书,名为《大义觉迷录》。他还命曾、张师徒到全国各地宣传《大义觉迷录》,批判自己的言行。

雍正死后,其子弘历继位,就是清高宗,又称乾隆帝。乾隆认为《大义觉迷录》宣传了皇家的矛盾,就将此书收回,再将曾静、张熙处死。

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继位后,清王朝在历史上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帝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跟他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除了继续开博学鸿词科外,还积极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

康熙时期曾经编纂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所以到了乾隆这一朝,乾隆帝也想编辑整理一部大型丛书,来凸显自己在文治方面的功绩。

恰好这时,翰林院的一些翰林提出:明朝的《永乐大典》虽将许多当时已经散失的古籍保存了下来,但它毕竟是一部类书,许多珍贵的文献被拆散,分类容纳,无法看清许多书籍的全貌,建议将原书抄写还原。

这时候的清朝国库充足,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样一部大型丛书的编纂。同时编这样一部书,对于乾隆帝来说有三个好处: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充分显示皇帝非常重视文化的积累,二来可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三来可以借机褒贬言论,规范天下人的言行。这样一件好处多多的盛事很快就被批准了,乾隆下令编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取名《四库全书》。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总裁由乾隆皇帝的几个儿子和大学士担任,副总裁由六部尚书和侍郎担任,那些所谓的总裁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等人。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指记述儒家学说的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集部则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如此巨大的丛书,就先得把各种书籍收集起来。1772年2月,乾隆发出上谕,全国各地开始为《四库全书》征集孤本、珍本的藏书,包括前朝作品和本朝名著。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两年,就有两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拥有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后,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威严,乾隆皇帝下令,凡涉及明末清初历史而又不利于清朝的书籍,都要彻底销毁,甚至一些提倡民族大义的书,也都被烧掉。更为滑稽的是,像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一类根本没涉及政治的书籍,都被连版销毁。被销毁的书中,有些还侥幸保存了一个书目,仅存目的书就达6700余部,93500多卷。因此,《四库全书》的编辑无形中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大浩劫。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还是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在编写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实苦干,治学严谨,每当得到一部书时,他都叫人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书籍的版本、内容及简单的评价,汇编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便于人们阅读。

就这样,经过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正式完成,共收图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是封建社会官方修订最大的丛书,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5倍。

《四库全书》编成后,为了整齐美观,一律手抄,先后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

后来,经过连年战火,《四库全书》大部分遗失,虽然如此,它仍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珍贵的贡献。有人甚至将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和砷掌权

乾隆帝在他统治的后期,特别宠信和砷。和砷是满族正红旗人,才智过人,但参加科举考试时却屡屡碰壁。因为他祖上有军功,所以承袭了轻车都尉的职务。公元1769年,乾隆皇帝准备外出巡视,命令侍从们准备仪仗,可御用的黄盖却不翼而飞。

乾隆帝十分恼火,说道:“虎兕(音si)出于柙(音xia),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跑出来了,收藏在盒子里的龟甲和美玉毁坏了,是谁的过失呢?)随从们文化程度太浅,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都吓得六神无主。

和砷趁机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也。”意思是,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原来,和砷读过儒家经典,知道皇帝的话出自《论语》,就引用《论语集注》的句子回答。

乾隆帝见和砷长相漂亮,又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把他叫到身边,问他的名字、籍贯、家庭成员情况。和砷回答得非常流利。乾隆认为和砷是个人才,立即封他为仪仗总管,不久又将他提升为三等侍卫。

乾隆帝到了晚年,听不进逆耳之言。和砷在他面前一味溜须拍马,更加受宠。除此之外,乾隆交给和砷办理的事情,和砷件件办得出色。从此,乾隆把和砷当成亲信,一天也离不了他。

在乾隆的眷顾下,和砷平步青云,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侍卫内大臣,权倾朝野。一天,和砷对皇帝说:“我有个儿子叫丰绅殷德,很有才学。能不能把您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他?”乾隆欣然同意。和砷成为皇亲之后,实力不断扩大,满朝文武都怕他。

和砷掌管着国库,往往把进贡的宝贝私吞,把挑剩下的东西给乾隆使用。一次,两广总督孙士毅来京,在宫门口等待乾隆帝接见,正好遇见和砷。和砷问他:“你手里拿的宝贝是什么?”孙士毅答道:“这是一把鼻烟壶,我准备献给皇帝。”

和砷拿过鼻烟壶来观看,只见这件宝贝是用一颗明珠做成,有雀卵般大小,晶莹剔透。和砷说道:“这件宝贝真是好啊!能不能送给我玩赏两天?”孙士毅非常惊讶,说道:“我进献此壶的事已经报告皇上了,如果送给你,怎么向皇帝交待?”和砷一声不吭地走了。

孙士毅进宫之后,把鼻烟壶献给乾隆,乾隆非常高兴。过了几日,孙士毅去宫中办事,又遇见了和砷。和砷掏出一个宝贝向孙士毅炫耀,说道:“你看这个宝贝怎么样呢?”孙士毅一看,正是自己进献的那把鼻烟壶,便猜想是皇帝赏给他的。

后来,孙士毅经过打听,才知道底细。原来,和砷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竟然买通太监,将这只鼻烟壶偷了出来。

和砷还向官员们收取贿赂,极力敛财。朝臣们对他的贪婪行为很看不惯。一日,一个御史向皇帝启奏,说和砷的家奴刘全造了一座大房子,不合朝廷制度。这个御史的用意,是想借机清查和砷的财产。和砷在宫中耳目很多,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让刘全将大房子拆掉。

第二天,乾隆派人去查刘全时,怎么找也找不到那所大房子。乾隆认为那位御史嫉妒和砷,胡乱奏本,就办了他个诬陷之罪,将他的官职革去。

另外一个御史也看不惯和砷的不法行为,想找机会杀杀他的威风。一天,这位御史巡查京城,发现和砷的小舅子乘坐高车,游于闹市,有横行无忌之嫌。他将和砷的小舅子赶下车来,用鞭子打了一顿,然后把他的车子烧毁。

众人对这位御史的胆量非常佩服,称他为“烧车御史”。和砷知道后非常生气,但自己的亲戚确实违法,只得忍下这口恶气。过了一段日子,和砷抓住那位“烧车御史”的一个错处,将他削职为民。

乾隆的祖父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所以乾隆登基时曾经表示:“如果朕健康长寿,在位时间一定不超过皇祖。”公元1795年,乾隆已经当了六十年的皇帝,他传下诏书,将帝位禅让给十五阿哥、嘉亲王永琰(又名甬琰,甬琰音yongyan)。十五爷就是嘉庆帝。

乾隆虽然成为太上皇,但仍然管理朝政。嘉庆帝没有任何权力,他拿到奏折后,只能交给乾隆,由太上皇发布指示。由于乾隆皇帝年事已高,精力不如以前,就把起草圣旨的权力交给和砷。

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嘉庆帝掌握了国家大权。在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和砷被免去所有职务,到了第八天又被抓入天牢。大臣们给和砷定了二十条大罪,要求将他凌迟处死。嘉庆帝念他是先帝宠臣,只命他自尽。

在处置和砷的同时,嘉庆查抄了他的全部财产。和砷的财产价值六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十年的税收。这笔钱财大部分没入宫中。老百姓们提起这件事,都说:“和砷跌倒,嘉庆吃饱!”

曹雪芹写《红楼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祖先是东北辽阳地区的汉族人,后来成了清朝皇帝的包衣(家奴),隶属于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军进关,他家祖先也跟着打了进来,由于护驾有功,从包衣一跃而成为功臣,当了官,也发了财。

他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受任为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管皇族办服装的,是个赚钱的差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父亲先后接替了江宁织造的位置,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在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到南京,就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曹家的显赫权势可想而知了。

雍正帝继位后,皇室内部夺嫡斗争特别激烈。曹家是康熙帝的心腹,所以也在雍正打击排挤对象之内。公元1727年,曹雪芹的父亲获罪落职,家产也被抄。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待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病死。曹雪芹生活更加困难,只好在北京西郊租了几间破房子读书。他靠旗人的“口粮”和卖字画过日子,常常只能喝粥充饥。遇到诗朋酒友来访,他只好硬着头皮到村头小酒店去赊账,打点酒来招待客人。

曹雪芹住在郊外,与平民百姓接触多了,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奢华生活,心里感慨万千。他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有时候没钱买纸,他就用废纸,甚至把黄历(也可写为“皇历”)拆了,反过来订成本子用。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