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82

第82章 清朝(3)

公元1661年2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士,乘坐几百艘战船,渡过台湾海峡。明军到达澎湖列岛后,遇上暴风雨。郑成功歇兵数日,天气仍不见好转,他命令士兵迎着风暴前进。荷兰人在港口弄沉了许多旧船、破船,企图阻止明军上岸。

何廷斌熟悉台湾地形,趁涨潮的机会,引导明军通过鹿耳门,强行登陆。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明军就完成了登岸的任务。台湾百姓听说明军到了,像迎接亲人那样迎接他们,还时常到军营送茶送水。

这时,荷兰派出三艘战船攻打明军。他们的船只高大坚固,在浅水中却行动不便。郑成功调集六十艘小船,集中火力攻击,结果荷兰一艘战船被炸沉。另外两艘敌船掉头逃跑,一艘逃往东南亚,一艘退至赤嵌城。郑成功追至赤嵌城,将城池团团围住。

这时,荷兰军队派人求和。他们说,只要郑军退出台湾,就能得到十万两白银的犒劳。郑成功义正词严地说:“要让我们放弃台湾,真是痴心妄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被你们无理侵占。如果你们再不撤退,别怪我们不客气。”

一位台湾百姓对郑成功说:“赤嵌城非常坚固,敌军力量较强,硬攻不是上策。但此城的饮水是从城外供给的,只要切断水源,就能使敌人不战自乱。”郑成功大喜,立即切断赤嵌城的水源。

赤嵌城被围了八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又流行疾病,使得荷兰人丧失斗志。郑成功见时机已到,就动用大炮攻城。荷兰驻台湾总督揆(音kui)一打不过明军,只好出城投降。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时候,云南明军立桂王为帝。在清军的进攻下,桂王兵败如山倒,逃入缅甸。清兵命缅甸人把桂王交出,吴三桂为了斩草除根,用弓弦将桂王勒死。此时,明朝各地多被清兵占领,只有郑成功还坚持着反清斗争。

智擒鳌拜

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帝逝世。年仅八岁的太子玄烨即位,他就是清圣祖,又称康熙帝。根据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音ao)拜担任辅政大臣,掌管国家事务。

在四大臣中,鳌拜是清太祖重臣费英东之侄,骁勇善战,他成为辅臣后骄横跋扈,想攫取更大权力。索尼虽功高盖世,但年纪老迈,不与他人争斗。遏必隆为人懦弱,遇事多附和别人,不是鳌拜夺权的障碍。而苏克萨哈不把鳌拜放在眼里,深为鳌拜所恨。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是镶黄旗人。当时,满洲贵族往往将汉人及其土地据为己有,名为“圈地”。为将斗争矛头指向苏克萨哈,鳌拜让镶黄旗与正白旗交换圈占土地,想挑起两旗的矛盾。正白旗官员果然对此事非常反感,产生不满情绪。

康熙帝听说此事后,向祖母孝庄太后禀报,孝庄太后大怒,对正白旗、镶黄旗严加责备。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河南总督朱昌祚向康熙上疏,认为“圈地”已不适应现实需要,请求撤销这种苛政。

鳌拜是“圈地”制度的支持者,再加上苏、朱二人是正白旗官员,因此决定处置他们。康熙对鳌拜说:“苏、朱二人没有罪过,你如果定要惩办他们,只恐后人非议。”可是,鳌拜不顾康熙的意见,仍将苏、朱二人斩首。此后,鳌拜经常与苏克萨哈争执。

1667年,康熙帝过了十四岁生日。这一年,首辅大臣索尼去世,康熙举行亲政大典。苏克萨哈在鳌拜的斗争下处境艰难,因此在大典结束的次日递上一份奏章,要求辞去辅政之职,去顺治皇陵守卫。康熙不知道苏克萨哈的用意,命诸王、大臣就此事进行讨论。

鳌拜颠倒黑白,说苏克萨哈犯有“不愿归政”等二十四款大罪,理应五马分尸。康熙对鳌拜的建议坚决反对,鳌拜竟然捋起袖子,连续几日强奏。遏必隆虽然知道苏克萨哈无辜,却不敢为他说话。

后来,康熙迫于鳌拜一党的压力,只得同意他们的意见。结果,苏克萨哈被绞死,子孙、侄子被处斩、抄家。此后,鳌拜掌握批阅奏章之权,频繁提拔亲信,甚至拦截大臣奏章,擅改皇帝圣旨。

过了两年,鳌拜在家装病不上朝,想借此要挟皇帝。康熙非常气愤,带领侍卫们进入鳌拜府第。鳌拜听说皇帝来到,非常吃惊,连靴子也没脱,就钻进被窝内,装出病情很重的样子。他将一把匕首藏在席子之下,以防不测。

康熙帝进入鳌拜的卧室,鳌拜躺在床上说:“有劳皇上探病!”御前侍卫和公托发现床上的席子鼓起,一把掀起席子,鳌拜的匕首落到地上。康熙将匕首拾起,笑道:“咱们满洲人讲究勇武,自然刀不离身。鳌大人虽然生病,也没忘记满人的习惯,真是朝臣楷模啊!”他把匕首放回原处,带领侍卫回转宫院。

康熙无法容忍鳌拜的专权行为,他挑选了一些少年,组成一支名为“善扑营”的卫队。康熙每日与卫士们练习摔跤,玩玩闹闹。鳌拜虽然时常进宫,见过这些勇士,但以为他们是陪皇帝玩耍的,从不把他们放在心上。

康熙帝知道鳌拜一党势力雄厚,就以各种名义将他们派往外地。在圣旨的调动下,鳌拜的弟弟巴哈、侄子苏尔玛去蒙古处理民族事务,亲信济世去福建巡海。可是,鳌拜对自己的危机却浑然不觉,依旧恣意妄为。

一日,康熙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不知有诈,欣然前往。康熙历数鳌拜欺君罔上、联结党羽等罪过,说道:“你有如此多的罪行,朕若容了你,岂不被天下人所笑?来人,将逆贼与我拿下!”

善扑营的勇士们冲向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拽大腿。鳌拜虽然武艺高强,但因为寡不敌众,终于被他们捆绑起来。康熙又宣遏必隆上殿,对他说:“先帝爷用你为辅臣,对你何等信任!你竟然附和鳌拜,助纣为虐。左右将他拿下!”遏必隆当场被擒。

康熙帝将鳌拜、遏必隆关入大牢,命康亲王杰书严加审讯。康亲王审案后,给鳌拜定了三十条大罪,判以斩刑。他还认为,遏必隆有十二条大罪,其罪当绞,鳌拜同党应从严治罪,判处斩刑或绞刑。

康熙将鳌拜宣上金殿,当众进行责备。鳌拜脱去上衣,袒露出身上的伤疤。他说道:“这是微臣随太宗爷征战时留下的,希望皇上念臣立有功劳,饶臣一命。”康熙终于说道:“念你有过战功,可将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康熙又传下旨意,上面写道:“遏必隆对我朝也有功劳,判他死罪太重了些。念他并非甘心助恶,可赦其死罪,让他以公爵之位守卫皇宫。至于鳌拜党羽班布尔善、阿思哈、济世等人,心肠太坏,应予绞杀。鳌拜所推行的‘圈地’之策,立即撤销。”

后来,鳌拜在狱中死去,苏克萨哈得到昭雪,其爵位由后人承袭。朝廷对于依附鳌拜但罪过不大的官员,一律不予追究。康熙帝的威望越来越高,深为朝臣畏服。

平定三藩

康熙掌握大权后,关心民间疾苦,减轻百姓负担。清朝的经济在清兵入关的大破坏中得到恢复,老百姓安居乐业。

清朝初期,多尔衮拜吴三桂为平西王,把云南、贵州封给他;拜尚可喜为平南王,把广东封给他;拜耿仲明为靖南王,把福建封给他。这三个藩国被称为“三藩”。

在明清的烽火尚未停息之时,三藩对清朝的确立起到一定作用。可是,南明政权被消灭之后,三藩拥兵自重,搜刮民财,破坏了清朝的统一。康熙帝对“三藩”的壮大非常担心,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件大事,写在皇宫柱子上,时时提醒自己。

那个时候,靖南王耿仲明已经去世,他的孙子耿精忠继承了王位。平南王尚可喜思念家乡,想把王位传给子孙,自己回乡居住。公元1673年,尚可喜给康熙上了一道奏章,上面写道:“老臣已经七十岁了,身体非常不好,唯恐耽误了国家大事。而我的儿子尚之信功劳很大,在军队中有较高的威信。人老了,就想叶落归根,回转家乡度日。我想带领属下两万四千人口回辽东养老,让尚之信继承王位,留镇广东。希望皇上批准。”

康熙帝正准备削藩,见到这封奏章格外高兴,立即作出批示:“尚可喜想回转辽东,言辞恭谨,很识大体。但平南王尚在,令其子袭爵甚为不妥。如今广东太平无事,可撤销镇南藩国,令尚氏父子一齐迁往辽东。”

吴三桂、耿精忠得知这个消息,非常吃惊,他们向皇帝上奏章,请求撤销他们的藩国。其实,吴、耿二人何尝想放弃王位?他们这种举动,不过是试探皇帝而已。康熙接到二藩的奏章,决定将计就计,索性三藩尽撤,解决朝廷的隐患。

康熙帝在吴、耿二藩的奏章上作出批准意见,然后命议政王会议对此事详加讨论。多数大臣认为不可尽撤三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支持康熙的意见。许多亲贵不怕尚、耿,却怕势力雄厚的吴三桂,只想使云南保持现状。

康熙帝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说:“吴三桂野心勃勃,如果任凭他养成气候,对朝廷不利。撤藩,他要造反;不撤藩,他迟早也要造反。咱们不如先发制人,及早削藩,这是一劳永逸的良策。”

康熙帝还对大臣们说:“既然吴藩试探朝廷,朕即日传旨,令三藩进京朝见。如果三位王爷肯来京城,撤藩之事可以缓办;如果三藩不肯进京,撤藩之事就要急办。”大臣们见皇帝一再坚持意见,也就不再反对了。

吴三桂接到要他进京的旨意,非常气愤,说道:“我当初扶保顺治爷的时候,哪里会想到今日的事情!皇帝只是个小孩子,竟敢这样对待我。”于是,他自称有病,不肯进京朝见。康熙见吴三桂抗旨,立即下令撤藩。

吴三桂见康熙步步紧逼,终于杀死云南巡抚朱治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他自称“兵马大元帅”,跑到桂王的墓前痛哭了一场,表示自己降清是迫不得已,如今要为明朝报仇。可是,桂王是吴三桂所杀,他的惺惺作态又骗得了谁呢?

1674年,吴三桂自称周王,军队向北进攻,夺取湖南。四川巡抚罗森、广西将军孙延龄见吴三桂力量强大,都归顺于他。不久,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反叛。1676年,尚之信在广东起兵造反,尚可喜于同年去世。吴、尚、耿的叛乱被称为“三藩之乱”。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皇太极之女,仍留在北京。康熙果断地杀掉吴应熊,与吴三桂彻底决裂。他集中兵力,命宁南大将军勒尔锦率领对付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当时,吴军已得四川、陕西之地,康熙则派遣得力官员,前去攻取。

对于尚、耿二藩,康熙对他们却表现出宽容的态度。朝廷不但停撤尚、耿二藩,还命令进攻二藩的军队采取抚、征并战的策略。1676年,耿精忠投降。次年,尚之信也率众归顺。虽然二人属于叛复不定之人,康熙还是保留了他们的王位。

此时,吴三桂的军队毫无进展,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与主动。1678年3月,他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可是,他的称帝之举并未改变叛军的不利形势。8月,吴三桂得了一场大病,终于丧命。他的孙子吴世璠(音fan)即位,率军退至贵州。

公元1680年,康熙将尚之信赐死,又将耿精忠诱至北京逮捕。第二年,清军兵分三路,将昆明团团围住。周帝吴世璠在无望中自杀,部将开城投降。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传下旨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夺取台湾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开始解决台湾问题,决定实现国家统一。当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后,于一年后去世。其子郑经继位为延平郡王,成为台湾的统治者。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其子郑克塽(音shuang)掌握了政权。

当时,靖海将军施琅(音lang)给康熙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写道:“郑克塽继位以来,部将冯锡范专权,官员受贿成风。我朝不可放弃这个用兵良机,应当将郑氏一举扫平。”康熙看了奏章,格外高兴,与群臣商议夺取台湾之事。

施琅本是台湾将领,因为得罪了郑成功,归顺了清朝。郑成功最恨降清之人,将施琅的父亲、弟弟斩首。施琅积极支持统一大业,且与郑氏有仇,所以一再献策,要渡海灭亡郑氏。但清朝的对台政策以招抚为主,对施琅并不重视。

康熙对大臣们说:“施将军的看法颇有道理。多年来本朝与台湾讲和,也没什么成果,不如对郑氏用兵。”大臣们大多支持康熙的看法。可是,福建将军喇哈达却上奏章说:“台湾与咱们隔着大海,渡海作战凶险万分,夺取台湾之策断不可听。”

康熙坚决驳斥喇哈达的意见,封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任以后,训练水兵,督造战船。一年之后,施琅水军已达两万多人,拥有三百艘战船。姚启圣则准备大批粮草、物资,作为施琅征战之用。

1683年,施琅率领军队从铜山港渡海,准备攻打澎湖。澎湖是台湾属地,守将刘国轩战功赫赫,向来为郑氏倚重。清军很快来到八罩岛(今澎湖望安岛),在那里歇兵数日,然后向刘国轩部队发动攻击。

几日后,清军与刘国轩主力部队展开激战。清军先锋蓝理率七艘战船,杀入郑军战阵,接连取得胜利。郑军损失了十四艘战船,被烧死的士兵共有两千之众。刘国轩在受挫之后不敢主动出击,因此贻误战机。

战斗打了五个时辰,清军大获全胜。郑军有一万二千余人战死,一百多艘战船被击沉、焚毁。刘国轩非常恐惧,率三十艘战船逃往台湾岛。刘国轩的部队是台湾水军的主力军,在这次战斗中几乎全军覆灭,给郑克塽政权带来致命打击。

施琅为尽快平定台湾,对台湾民众进行政治争取。他对于战俘格外优待,赐给他们粮食。战俘伤势痊愈后,施琅又将他们全部释放。这些人回到台湾,广泛宣扬清军的仁义,台湾百姓都对清朝产生好感,愿意归顺。

此时,郑克塽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当前对策。有人主张抵抗到底,有人主张弃岛逃亡,刘国轩则主张归顺清人,避免更大伤亡。郑克塽思虑再三,终于同意刘国轩的看法,并派他向施琅递送降书。不久,施琅由鹿耳门进岛,进驻龙亭。

夺取台湾后,清朝一些大臣说:“台湾土地狭小,没有多少人口。我朝从台湾得不到多少税收,还要派兵镇守,浪费兵饷,这太不划算了。不如将台湾人口迁往大陆,留兵镇守澎湖,放弃台湾岛。”

姚启圣、施琅得知,急忙给皇帝上奏章。他们认为:“如果放弃台湾岛,似乎不用额外增加钱粮,但外国必定占领该岛。那时外国进犯我朝时有了据点,要想驱除他们难上加难。如果此种情况发生,我朝花费的钱财又何止亿万!”

后来,施琅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坚决主张在台湾驻兵。他指出,如果放弃台湾,还有以下几个坏处:第一,台湾人口较多,如果强迫他们迁走,会对他们的生计产生影响。第二,若强迁台湾之民,一定花费几年的时间,劳师动众,没有必要。第三,如果强迁台湾人有遗漏,留下的台湾人可能会啸聚山林,结成反清力量。

康熙皇帝接受了施琅的意见,决定在台湾留驻军队。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传下一道圣旨,将台湾纳入到清朝的行政管辖之中。圣旨中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一府为台湾府,三县为台湾、凤山、诸罗。

雅克萨之战

俄罗斯是中国西北方的强盛国家。16世纪,俄国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侵略周边国家。公元1632年,俄国占领了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在那里兴建城市,名为雅库次克城。俄国贵族听说中国地大物博,准备从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进攻,掠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