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62

第62章 南宋(4)

公元1162年6月,宋孝宗即位。孝宗为皇子时,与岳飞的感情很好,痛恨奸相秦桧。他即位以后,为岳氏满门翻案,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这个消息一公布,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孝宗虽不便公开反对高宗,仍将秦桧党羽驱逐出朝。

7月,宋孝宗传下手谕,召抗金名将张浚入朝。张浚见到孝宗时,说道:“虽然金人夺取中原已久,但仍未得百姓之心。陈俊卿、王十朋才华出众,力主抗金,应当重用。现在四川老将吴磷(音lin)正在陕西与金兵苦战,陛下可派军队攻打山东,以分金人之兵。”

宋孝宗立即重用陈俊卿、王十朋,但他的老师、枢密院事史浩却上奏章说:“四川军队虽已进驻陕西,但不熟悉地理,易遭敌人袭击。不如放弃秦凤、熙河、永兴三路,集中全力保住四川。我军的御敌之策应是保全四川,而不是轻敌冒进。”

9月,宋孝宗竟然听从史浩的误国之言,命吴磷回转四川。虞允文正在前线,上书谏阻,孝宗反而将他贬为夔州知州。吴磷此时已得十三州之地,接诏后只得班师。吴家军在撤退途中遭金兵袭击,三万士卒战死。他们逃到安全地带后,哭声震野。

虞允文回朝之后,用笏板在地上比画,向皇帝报告前线战况。接着,他又列举了八条可以作战的理由。宋孝宗后悔地说道:“史浩误朕!”可是,史浩在枢密院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孝宗不敢追究他的过失。

1163年,宋孝宗虽然封史浩为枢密使,但已不再信任他。张浚提出进军淮北的主张,遭到史浩的激烈反对。宋孝宗非常不快,封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让他由都督府直接下达作战命令。由于当时宋孝宗的年号是隆兴,这次北伐就被称为“隆兴北伐”。

5月,宋将李显忠、邵宏渊渡过淮河,分两路北上。李显忠直奔灵璧,邵宏渊则向虹县进发。史浩得知消息,在金殿上提出辞职要求,妄图阻止北伐。侍御史王十朋大怒,指出他有八条误国大罪,宋孝宗遂将史浩贬为绍兴府知府。

李显忠很快攻克灵璧,又增援邵宏渊,夺取虹县。宋孝宗大喜,封李显忠为招讨使,邵宏渊为招讨副使。张浚则亲率军队过河,作为李显忠的后盾。5月中旬,李显忠攻打淮北重镇宿州,消灭数千金兵,占领城池。这个消息传到临安,令南宋君臣的精神为之一振。

可是,邵宏渊寸功未立,对李显忠产生了忌妒心理,不配合他的军事行动。张浚对二将失和问题没有解决的方法,导致他们的裂痕逐渐扩大。李显忠任凭自己的部将抢掠库银,却只用极少的钱财犒军,每名士兵只得三百余钱。这样一来,宋军的作战积极性大大受挫。

这时,金军左副元帅石烈志宁率领十万精兵向宿州进发。而李显忠却每天与降将饮酒,不理军情。宋孝宗预感到前线的危机,以盛夏不宜进军为理由,下诏令宋军撤退。可是,诏书还没到达宿州,金兵就已经兵临城下。

金兵进军途中,就有人向李显忠报告,说有一万敌军前来。李显忠置之不理,仍旧饮酒。等到敌军来到时,李显忠才推开酒杯,上城观阵。他大惊失色,说道:“城下竟有那么多金兵,何止一万人呢?”

李显忠带兵出城,小胜一场。邵宏渊在城中不满,对大伙说:“天气那么热,就是躲到阴凉处,用扇子扇凉,尚且难忍,何况在烈日中与敌拼杀呢?”邵军将士受了他的煽惑,全无斗志,纷纷退走。邵宏渊也跟着逃跑。

李显忠退入城中,独木难支,只得弃城撤军。他走到符离时,遭到金军的袭击,十余万宋军全面溃退。金军消灭了四千宋军,大量宋军因过分慌张,掉入淮河淹死。石烈志宁缴获三万副盔甲。

宋孝宗无奈,只得顺从主和派的意见,与金朝讲和。公元1164年,宋、金举行了“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宋主不向金主称臣,但宋朝向金朝进贡十五万两白银。在这次和议中,宋朝虽然减去若干朝贡,但两国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

陆游临终留诗

宋孝宗在刚刚即位的时候,很想改变南宋政权屈辱求和的局面,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命老将张浚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在起草诏书时,他想到了枢密院编修陆游。

陆游是个很有名的诗人,写了一万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并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积极主张抗击金军的人。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陆游到临安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恰好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考试,本来,陆游考得最好,该得状元。可是,秦桧为了让他的孙子考上状元,就说陆游的文章里有抗金的字句,要查办他。

陆游不得已只好回到他的老家山阴,侍了五年。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武功剑术,还从好友处借来《孙子兵法》,潜心学习,他希望有一天能出征报效国家。

到陆游34岁的时候,朝廷才派他到福建宁德县当主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可陆游却很高兴地去了。

过了一年,陆游来到临安当官,有机会接近皇上。他向皇上提了几条建议,让他奋发图强。可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根本听不进去,还把他免职了。

不久,金军又来攻打南宋。宋高宗怕麻烦,就把皇位传给了宋孝宗。于是,这才有了张浚让陆游起草诏书的事。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东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主战,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陆游在山阴居住了三年,生活非常贫困。乾道五年,陆游已经45岁了,朝廷才又派他到四川夔州去当通判的小官。这次长途旅行,使陆游看到了长江流域的很多名山河流,了解了很多民情。从此,陆游写诗的思路更加开阔,题材也更加丰富了,写出了很多有社会意义的诗。

又过了些时候,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景充满了希望。

可是,南宋朝廷对抗金不是很坚决,致使抗金斗争总是遭到失败。陆游满怀希望无奈却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un)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只有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这样,一直到陆游85岁的时候,他也没能盼到自己为国出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局面。而就在这时,陆游也得了大病,躺在床上,当他快要去世的时候,他挣扎着写下了最后一首有名的诗,名叫《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思是说,他在死之前唯一感到悲哀的是南宋还没有统一全国,他告诉他的儿子,等到南宋的军队收复了中原的那一天,千万不要忘记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好让他在九泉之下不再感到悲哀。

李凤娘掌权

公元1189年,宋孝宗禅位。太子登基,就是宋光宗。光宗没有消灭金人、恢复山河的志向,而且缺乏治国能力。皇后李凤娘不断向皇帝施加影响,终于掌握了朝政。在李皇后的建议下,宋光宗打击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封主和派官员留正为宰相。

李凤娘大权在握,对娘家格外照顾。她命人修缮李氏家庙,装饰得富丽堂皇。她不顾皇家制度,派很多士兵守卫李氏家庙,其数量竟然超过太庙卫士。一次,李皇后拜谒家庙,所封赏的亲属竟有二十六人之多。

李凤娘看到宫中的美女越来越多,心中妒意大发。一天,宋光宗在宫中洗手,发现端水盆的宫女长着一双白嫩的手,于是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李凤娘得知后非常气愤,将那宫女的双手砍下,装入食盒中送与光宗。

光宗妃嫔中以黄贵妃最得宠爱。当年,宋光宗还是太子时,宋高宗就将黄氏赐予他,由于有这层关系,光宗对黄氏另眼相看,即位后不久就封黄氏为贵妃。可是,李凤娘不能忍受黄贵妃的得势。

1191年冬至,宋光宗主持祭天大典,晚上住在斋宫。李凤娘召见黄贵妃,说道:“你这个贱人!平日装出一副媚态,迷惑君主。现在皇帝不在宫里,看谁来救你!”说着,她命令宦官用刑杖责打黄贵妃,不到一百下,不许停手。

黄贵妃是个弱女子,哪里受得了重刑?结果被宦官活活打死。李凤娘见眼中钉已经除掉,心中格外高兴,命人将黄贵妃的尸体拖出,用一口薄棺材草草埋葬。宋光宗得知黄贵妃死去,非常难过,再去祭天时,正好遇上狂风暴雨。光宗受了惊吓,变得神志不清。

宋孝宗听说皇帝患病,前来探视。可是,宋光宗根本不理孝宗,口中念念有词,两眼呆滞。宋孝宗又是心疼又是愤怒,对李凤娘说道:“你身为皇后,竟然使皇帝染上重病。如果皇帝病情恶化,朕就将你全家斩首!”李凤娘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敢说。

过了几日,宋光宗的病情好转。李凤娘哭泣着说:“陛下患病是因为饮酒过度,为什么这样不顾龙体?太上皇迁怒于我,要将我娘家满门抄斩!妾身的亲属都是老实人,他们有什么罪过呢?”宋光宗听信了皇后的话,对孝宗很是不满。

李凤娘趁光宗病重,将张贵妃、符婕妤逐出宫去,改嫁平民。宋孝宗越来越生气,想把李凤娘废掉。可是,大臣们为了保持国家稳定,都反对废后之举,宋孝宗这才作罢。

公元1192年3月,宋光宗终于痊愈。但是他经常出尔反尔、丢三落四,表现出偏执性病人的倾向。大臣们私下里都称光宗为“疯皇”。在李凤娘的挑拨下,光宗不去重华宫拜见孝宗。这种不孝之举遭到朝野臣僚的一致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