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06

第6章 春秋战国(1)

掘地见母

周平王时期,郑国的国君是郑武公。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两个儿子。武姜生长子时难产,受了很多苦,给他取名为寤生,并且不喜欢他。次子段长得眉清目秀,又有满身武艺,很得武姜的喜爱。

按照中国的传统,理应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可是武姜总在郑武公面前说寤生的坏话,撺掇武公立段为太子。亏得武公不是耳根软的人,坚持要把国君之位传给贤明的寤生,只给了段一个小城。

没过多长时间,郑武公生了一场大病死了,寤生继承了国君之位,就是郑庄公。段的封地在共,所以被人们称为共叔段。

武姜见小儿子的兵权、财产少得可怜,大儿子却是一国之主,就提出把制邑分封给段。郑庄公知道制邑是有名的军事要地,所以坚决不给弟弟。他对武姜说道:“母亲,我怎么能把制邑交给段呢?父亲曾有遗命,制邑不能分封给任何亲族!”

武姜见郑庄公竟然拿死去的先君说事,心里更加厌恶他,就说:“既然制邑那么重要,你把京城封给段,总没问题吧?”京城是郑国的大城市,物产丰富,郑庄公本当不给,又怕母亲生气,只得同意了。

大臣祭仲对庄公说:“您太听从您母后的意见了。如果不赶快让段去他该去的地方,一定会引起后患。”郑庄公仍然要把京城封给共叔段,只对祭仲说:“你等着看好戏吧。”

共叔段坐镇京城后,每日操练兵马,被人们称为“京城太叔”。他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竟然吞并了郑国的两个邑。

郑庄公听说了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后,非常生气,却不采取措施。大臣公子吕向庄公劝谏道:“现在段在京城整天练兵,必然是想夺取国君之位。这样的心腹大患,不可听之任之!我请求带兵去攻打京城,保证郑国的安宁。”

庄公却不支持公子吕,对他说道:“段还没有犯大错,叫我怎么去对付他?他是母后的爱子,我宁愿失去一些土地,也不愿破坏兄弟之间的感情。”

一天,庄公故意说自己要去朝见周天子,其实他根本没有去。武姜以为有机可乘,就秘密通知共叔段,要他起兵攻打都城,颠覆庄公政权。共叔段早有反心,立刻带兵造反。

其实郑庄公早有准备,派公子吕监视共叔段的动向。共叔段一出京城,公子吕就带兵占领了京城,并公布共叔段的罪状。上自贵族,下至百姓,听说共叔段这样忘恩负义,都义愤填膺。

共叔段听到京城失守的消息,只好逃往共城,紧紧把守。郑庄公不肯放过共叔段,亲自带领人马攻打共城。共叔段知道守不住一座孤城,就拔剑自杀了。

郑庄公从共城抄出了一些书信,信是武姜写的,内容无非是煽动共叔段谋反。庄公觉得母亲做得太绝了,既害了段,也对不起自己,就将她囚禁在颍地。郑庄公盛怒之下,还对着母亲发下誓言:“咱们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根据传说,黄泉是人死后才去的地方。郑庄公恨透了母亲,终生都不愿见她。

后来,大臣颍考叔劝庄公道:“如今段已经死了,作为儿子,您有义务奉养母亲。主公虽然立下誓言,但不妨挖掘地道,一直到挖出泉水,在水旁兴建一个地下室,然后在这里与太后相见,就不算违背誓言了。”郑庄公心里本来想着母亲,听了颍考叔的话,就与母亲言归于好。

平王死后,太子登基,是为周桓王。郑庄公与桓王有矛盾,竟然各带军队,打了起来。郑国一员猛将,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部。从此,周天子威风扫地,郑庄公却带领一些诸侯,到处锄强扶弱,独霸一方。

郑厉公作茧自缚

公元前700年5月,郑庄公病逝,世子忽继位,他就是郑昭公。忽的弟弟突生性好强,不甘心做哥哥的臣子,于是去投奔了宋国,和他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

郑昭公也知道突不会甘心,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就派大臣祭仲去访问宋国,想知道突在宋国做了些什么。可谁想到,祭仲刚一到宋国,便被宋庄公给扣押了起来。原来,宋庄公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知道祭仲掌握郑国大权,想通过祭仲先打通关系,做他的内应。

当天晚上,宋国太宰华督来见祭仲,提出想立突为君的事。祭仲被宋庄公扣押,本来就十分不满,现在又听到华督想立突为君,便知道这是宋庄公的计策,目的是控制郑国。于是,祭仲严词拒绝了。

华督见了宋庄公,把经过和宋庄公说了一遍。宋庄公十分生气,便对华督说,软的不行来硬的,攻打郑国。

第二天,华督又来见祭仲,祭仲不理华督。可华督并不恼火,他对祭仲说:“宋庄公早已作好了准备,如果你再不同意,就对郑国出兵,护送突回国夺取王位。”祭仲一听大吃一惊,他了解宋庄公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人,他的君位就是杀了殇公夺来的。祭仲想,如果宋庄公真的起兵攻打郑国,郑国几年的发展将毁于一旦,我死没有什么关系,整个郑国百姓又要受到战争的侵扰,无法安心生活。而且宋国完全有能力灭掉郑国。

想到这里,祭仲便对华督说:“你回去告诉宋庄公,我同意立突为君了。”华督一听十分高兴,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宋庄公,于是宋庄公就把出兵的想法暂时搁置了下来。

其实,祭仲是想先假意答应宋庄公,使郑国百姓免于刀兵之灾,接着再慢慢想办法对付宋庄公。

突听说宋庄公想送自己回去做国君,自然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他早就在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但是宋庄公是不会白白帮突的,他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他让突割3座城池给宋国,每年向宋国交纳谷物3万钟(1钟=640升),此外还要送白璧百双,黄金万镒(1镒=24两)。突知道条件十分苛刻,但一心想做国君的他什么条件都答应了,并和宋庄公签了约。宋庄公并不罢休,他为了进一步控制郑国,派雍纠辅佐突,说是辅佐,其实是监督。宋庄公还逼迫祭仲将女儿嫁给雍纠。祭仲本不想同意,但一想到黎民百姓,只好答应了。

后来,突顺利地从忽那里夺回了王位,当上了郑国国君,也就是郑厉公。忽没有办法,只好逃到卫国躲了起来,宋庄公还不甘心,想杀了忽。祭仲说:“如今突已成国君,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你不能背信弃义,否则你将失去威信。”宋庄公一听觉得所言有理,也就没有再到卫国追杀忽。

雍纠辅佐厉公,并成为厉公的宠臣,祭仲虽然为国事日夜操劳,但却被排挤。雍纠作为祭仲女婿,却处处监视祭仲的一举一动。祭仲早就心里有数,只是没有说。

由于突当上了国王,宋庄公于是要求突按照条件向他割让城池、缴纳财物。这时,突才觉得宋庄公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便想和宋庄公交涉一下,减少一些条件。

宋庄公当然不会答应,派人登门索取。按照祭仲的意思,三座城池不给他,财物只给他三分之一。宋国恼羞成怒对郑国发兵。郑国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对付宋国,便联合鲁国一起作战打败了宋国。第二年,宋国不甘心战败,联合了陈、卫、蔡等国,力量明显增强,浩浩荡荡再次攻打郑国,厉公主张迎战,祭仲却命令将士坚守城门,不许迎战。虽然都城保住了,但厉公忌妒祭仲专权,担心以后危及到他的地位,便产生了杀掉他的想法。

雍纠一直想取代祭仲的位置。如今见厉公对祭仲越来越怨恨,自然暗中高兴。一次,他见厉公愁眉不展,便不失时机地道破了厉公的心事,同时也说出自己对祭仲的不满。二人一拍即合,共同订了一个杀害祭仲的计策。

但是祭仲也在处处提防他们,时常告诉女儿注意雍纠的一举一动。祭仲的女儿非常聪明,而且有心计。这一天,雍纠回家一见妻子祭氏,就有些不自然,祭氏见丈夫心神不定,知道他心中有事。于是为他摆酒,本来雍纠的心绪比较乱,见妻子摆上酒菜也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很快就喝多了。在妻子的追问下,迷迷糊糊地就将准备杀害祭仲的事说了出来。祭氏惊出一身冷汗,她想立即去告诉父亲,又怕走露了消息让雍纠知道,那样她和父亲都活不了。她心乱如麻,躺在床上一夜没有合上眼。

天亮了,雍纠酒也醒了,他好像做了个梦,梦见把杀祭仲的事都说了出来,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后怕,怕万一走露消息,不但杀不了祭仲,自己的性命也得搭上。这时,祭氏端来一碗茶,在他身边坐下来,笑盈盈地说:“国君派父亲去东郊赈灾,假如他不去,你怎么能杀他呢?”

雍纠听到此话,大惊失色,茶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他猛地站起来,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墙上的剑,厉声问:“这事你怎么知道?”而祭氏装出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说道:“你昨晚告诉我的。瞧你,还是国君身边的重臣呢,遇事一点也沉不住气。我既然嫁给你,就会顺从你的意思。你不是也常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吗?算了,反正你也不信我,我干脆死了干净!”说着就抢上前将剑拔出鞘,雍纠慌忙将她拦住。

祭氏一看雍纠相信了自己,她便对雍纠说:“其实,我是很想帮你的。你想,父亲向来行踪不定,如果他不去东郊,你们岂不白辛苦了?”雍纠一听很有道理,他想:祭仲老谋深算,万一真像夫人说的,岂不麻烦,于是便求妻子回家探听一下祭仲的意思。

祭氏名正言顺地回了娘家,将厉公与雍纠的计划告诉了祭仲,祭仲决定按照厉公的意思前去救济灾民。雍纠在东郊的路上摆了丰盛的酒菜,为祭仲饯行。他斟了满满一杯酒,跪在祭仲面前,恭恭敬敬地递上去。祭仲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一手接酒,一手扶起雍纠,不料一失手酒杯掉在地上,地上立刻冒起一股烟,同时泛起一堆泡泡。祭仲大怒,喝道:“大胆匹夫,竟敢暗算我!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早已准备好的勇士一拥而上,把雍纠绑了起来。

厉公见计划失败,知道自己不可能再留在郑国,便逃到蔡国去了。

祭仲从卫国迎回逃亡在外的郑昭公忽,继续尽心尽力地携助忽治理国家。

管仲拜相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一些大国诸侯往往居于领导地位,号令中小诸侯,这些人被称为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春秋初期,齐国的君主是齐襄公。他爱上了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就用酒灌醉了鲁桓公,将他杀死,然后与文姜私通。襄公的行为,遭到万人唾骂。

齐国公孙无知本来有希望当上国君,襄公即位后,免去了他的一切官职。公孙无知见襄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不由得妒火中烧,就于公元前686年发动政变,把襄公杀了。685年,齐人杀掉公孙无知,国内却无人继承君位。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由谋士管仲保护;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音ju)国,由谋士鲍叔牙保护。两位公子听到公孙无知丧命的消息,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当国君,急着回转齐国。

公子纠害怕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就命令管仲率领一队人马,准备将小白杀死,免得他阻碍自己登上国君宝座。

公子小白正高高兴兴地往齐国赶,不想前面的路口已被管仲的人堵得严严实实。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知道他箭法出众,就拿出兵器,要与他拼命。管仲拉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下。

管仲认为小白已死,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派人通知公子纠,然后带人马撤走。他们走后,公子小白才爬了起来。原来管仲的箭恰巧射在他衣带的钩子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骗过了管仲。

公子纠知道公子小白已死,觉得再也没有人和自己竞争,于是放慢了前进的速度。从鲁国到齐国,他足足用了六天的时间。而公子小白则日夜兼程往齐国赶,抢先来到齐国,稳稳当当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齐桓公。

公子纠怕齐桓公追究他的“射钩之仇”,就与管仲逃回了鲁国。齐桓公得知鲁国竟敢收留自己的仇人,勃然大怒,立即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君主鲁庄公派人求和,齐桓公答应了,但条件是将公子纠杀掉,再将管仲送回齐国。

鲁庄公知道本国的实力不如齐国,只得答应了。结果,在庄公的威逼下,公子纠上吊自杀,管仲也被装入囚车,押往齐国。

齐桓公想拜鲍叔牙为宰,可是鲍叔牙却提出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齐桓公忙问到底是谁。鲍叔牙却岔开话题:“我想问问您,您到底是想报仇,还是想在众诸侯中称霸一方?”

齐桓公说:“我当然是想在诸侯中称霸,干一番大事业。”鲍叔牙说道:“您的仇人管仲能帮您实现这一愿望,不知您能否原谅他!”

齐桓公很信任鲍叔牙,觉得他说的话没错,于是决定不再复仇,重用管仲。他立即把管仲从狱中放出,拜为卿。但管仲觉得自己不是桓公的亲族,无法对抗上层贵族的阻力。齐桓公就称呼管仲为“仲父”,以提高他的威望。

管仲得到齐桓公的全力支持后,大胆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积极训练军队,齐国从此进入了全盛阶段。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又派遣军队进攻鲁国,想彻底打败鲁庄公,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鲁庄公见齐桓公一再欺负鲁国,觉得自己不能再懦弱下去,如果奋起还击,说不定还能取胜。

有个鲁国平民,名叫曹刿(音gui),他对齐国一再对鲁用兵的事情非常气愤,于是决定去见鲁庄公,参加对齐的作战。

曹刿的同乡都认为他这是没事找事,可能连国君的面都见不着。有人对他说:“要处理国家大事,自有那些整天吃肉的官员。咱们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是最要紧的,你又何必插手呢?”

曹刿答道:“那些吃肉的官员整天琢磨的是如何去争取好处,没有长远的目光,怎能帮助国君打胜仗呢?所以我还得到国君那里走一趟。”人们只得任凭他去找国君。

鲁庄公听说有个老百姓想见他,觉得见见也无妨,就接见了他。曹刿见到庄公,劈头第一句就说:“主公,您依靠什么来对付齐国大军呢?”

鲁庄公坦然答道:“你可能不知道,我是一个厚道人。只要得到一些好吃的、好穿的,我从不一个人享用,而是和别人分享。像我这样的好人,老百姓能不支持我吗?”

曹刿说道:“您说的不过是一些小恩小惠,能有幸分享的只是您身边的人。不错,他们肯为您卖命,可大多数老百姓未必心甘情愿帮您打仗。”

鲁庄公说:“我在祭祀神灵的时候,非常虔诚,从来不敢削减供品。神灵会保佑我的。”

曹刿说:“您的这份虔诚虽然可贵,可是神灵不会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来帮您对付齐国。”

鲁庄公想了一下,才说:“我在处理百姓纠纷时,尽管不能把所有案件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可是却尽量做到公平。你说我能靠这种好处来打胜仗吗?”

曹刿点了点头,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民心肯定归附您。您完全可以凭着这一点和齐国军队打上一仗。”

不久,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决一死战。鲁庄公亲自指挥军队,曹刿此时已得到庄公的信任,与他在同一辆战车上指挥。

齐军仗着兵多将广,先敲响了战鼓,准备进攻鲁军。庄公急忙下令军队反击,曹刿却对他说:“现在还不到作战的时候,您再耐心等一会儿吧!”鲁庄公见曹刿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这时候,齐国军队又敲响了第二通战鼓,曹刿说:“主公不要着急,现在依然没到作战的时候。”等到齐国军队敲响第三通战鼓后,曹刿说:“主公,现在可以进攻了。”

鲁庄公马上下达进攻的命令。顿时,鲁国军队像潮水一样,涌向齐国军队。没过多长时间,齐国军队就全线溃散,纷纷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