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49

第49章 唐朝(7)

李诵终于明白过来,说道:“先生的话非常正确。若非先生提醒,我就是死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罪过。”从此,李诵对王叔文非常信任,甚至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另有一位东宫待诏王伾(音pi),是李诵的书法老师,也深得太子宠信。王叔文、王伾被称为“二王”。

后来,太子结识了翰林学士韦执宜,并把他介绍给王叔文。韦执宜早就有革新政治之意,所以与王叔文很谈得来。他还向太子推荐了不少人才,如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太子把这些人全部用为东宫属官。

804年秋天,李诵得了中风之症,丧失了语言功能。此时的唐德宗已经老迈,并患有疾病。他得知太子失语的情况,深受刺激,于805年正月去世。在群臣的拥护下,病重的李诵继位为君,就是唐顺宗。

唐顺宗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二十五年,见惯了宦官的霸道行为,深知国家必须改革。顺宗本想拜王叔文为相,但因为他官职太低,只得封韦执宜为宰相,让王叔文、王伾担任翰林学士。

韦执谊当了宰相后,反而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与宦官们抗争。王叔文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劝顺宗改革时弊。唐顺宗听从他的意见,做了三件大事:取缔宫市、五坊;免除苛捐杂税;改革财政制度。因为顺宗的年号是永贞,所以这次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启动以后,老百姓个个喜悦,都称颂唐顺宗、王叔文是明君、贤臣。俱文珍等宦官气坏了,他们积蓄力量,准备除掉王叔文。

3月,顺宗的病情加重,终日头痛难忍。俱文珍对顺宗说:“既然陛下身体不好,就应当早立太子。”顺宗无奈,只得立长子李纯为太子。王叔文通过大臣李忠言,劝顺宗封范希朝为京西行营节度使,改革派韩泰为行军司马。只有如此,才能把京西禁军掌握在改革派的手中。

可是,宦官们不愿失去京西的兵权,对范希朝产生抵触情绪。5月,范希朝、韩泰奉诏去奉天(今陕西乾县)上任。他们在军营中等了十多天,没有一人来报到。王叔文得知奉天的情况,不禁失声痛哭。此时,顺宗已被俱文珍软禁,李忠言也不敢帮助改革派了。

7月,唐顺宗命太子监国,掌管朝政。8月,他又传下诏书,命太子李纯即位为君,自己退位为太上皇。李纯就是唐宪宗。

俱文珍把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王伾贬为开州司马,又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韦执宜等八人贬到外地当司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王伾本来患有中风,到任之后就死了。806年,唐顺宗不幸去世。俱文珍不肯放过王叔文,将他处死。

裴度定淮西

814年闰8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想继承父亲的职务,就隐瞒了父亲病逝的事情,伪造父亲奏章,要求由自己代掌淮西大权。

判官苏兆、将军侯惟清都对吴元济说:“您的办法并不高明,不如亲自到长安去,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说明。”在长安出使的判官杨元卿也支持他们的看法。可是,吴元济听不进他们的话,还把杨元卿的妻子以及四个儿子杀了。

唐宪宗向来不喜欢吴元济,拒绝了他的要求。吴元济愤懑不已,派兵焚烧舞阳、叶县,掠夺鲁山、襄城、阳翟的财富,企图迫使宪宗承认他的割据事实。

唐宪宗见吴元济公然叛乱,不禁勃然大怒,命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带领几路大军进剿淮西。可是,严绶没有军事才能,将领们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力量。严绶打了几仗,连连失利,只有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小胜几场。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派兵帮助淮西。

朝廷中很多大臣害怕了,都劝唐宪宗答应吴元济的要求。宰相武元衡、大臣裴度则坚决主张平定淮西。宪宗拿不定主意,就派裴度至前线慰劳官军,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

裴度从前线回来,对宪宗说:“只要陛下决心平叛,淮西一定可以平定。前线将领李光颜颇识大体,作战时英勇无畏,应当委以重任。”没过多久,李光颜与淮西军队大战一场,杀敌数千人。消息传来,宪宗格外高兴,认为裴度说得有理。

815年,李师道派刺客暗杀主战派官员。6月3日,宰相武元衡在长安东门中了刺客的暗箭,被拖下马来,割去首级。

与此同时,裴度骑马上朝,被另一刺客用剑砍中头部,跌入水沟。裴府随从王义怒不可遏,立即抱住刺客,大声求救。刺客害怕起来,砍断王义的一条手臂,仓皇逃去。万幸的是,由于裴度头戴扬州毡帽,因此受伤未死,只是一时昏厥。

唐宪宗听说宰相被刺的消息,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6月6日,宪宗拜裴度为宰相。过了数日,大臣李逢吉、王涯奏道:“贼兵势大,可缓图之。不如罢兵求和,免去裴度的相位。”

裴度对同僚们软弱无能的态度非常愤怒,对皇帝说:“陛下若封叛贼为节度使,与养寇有何区别?淮西历来不服朝廷,如同身上长出的毒疮。若不除去,真是国家的大患啊!若派臣去前线督师,诸将必然奋勇作战,可指日破敌!”

唐宪宗遂封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韩愈为行军司马,把前线军队都交给裴度。裴度大喜,说道:“皇上整日为国事忧虑,是因为臣子没有把事情办好,臣子应当以死来报效君王,挽回危局。淮西贼人若灭,咱君臣还有见面之日;贼人不灭,臣绝不回朝。”宪宗听罢,流下了眼泪。

裴度、韩愈来到郾城,在该地建立行营。裴度发现军队中的监军不得人心。原来,唐朝皇帝喜欢派宦官为监军,牵制节度使。监军权力极大,却不懂打仗,往往误事。裴度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撤回监军,居然得到批准。从此,前线军队号令统一,军纪严明,战斗力大大提高。

817年10月10日深夜,唐、随、邓节度使李愬(音su)带兵袭击蔡州。当时天气寒冷,风雪交加,旌旗被冻得破裂,不少人、马冻死于行军途中。唐军急行七十里,终于到达蔡州城外。城边有鸡鸭池,李愬为掩盖行军之声,命士兵击打鸡鸭,使鸡鸭狂噪。

由于天寒地冻,淮西淮军都在睡梦之中,想不到唐军会来攻城。李愬派部将李祐、李忠义带军队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那时,叛军在洄曲尚驻有一万精兵,由董重质掌管。但董氏全家都在蔡州。李愬入蔡州后,派董重质之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为保家属,只得亲赴蔡州投降。

李愬攻破城池后,迅速攻占了吴元济府宅的外院。吴元济还在床上睡卧不起,说道:“一定是犯人闹事。”有人向他报告城门失守时,他还半信半疑地说:“莫非是洄曲将士向我讨寒衣吗?”11日傍晚,唐军攻破吴宅内院,吴元济只得投降。吴元济被擒后,王承宗、李师道的部队迅速瓦解,唐朝局势终于稳定。

韩愈直谏

裴度平定吴元济后,唐宪宗非常高兴,下诏立碑记功。为了将淮西之战传之后世,宪宗命参与平淮西之战的刑部侍郎韩愈起草碑文,文章就叫《平淮西碑》。

韩愈是著名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在诗歌方面,他是韩孟诗派的领袖人物;在散文方面,他反对创作时堆砌辞藻,主张表达真情实感,成为“古文运动”的倡导人。他的《平淮西碑》写得真切动人,令唐宪宗非常满意。

公元819年,唐宪宗听说凤翔法门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的佛骨,就将佛骨迎入皇宫供奉,然后送到京城各寺院巡回展览。这使得全国出现了崇佛、佞佛的高潮。一些人向寺院捐献钱财,数量甚为巨大。

韩愈是儒家学派的信徒,认为崇佛、佞佛之举不利于国计民生,会带来恶劣效果。他给宪宗上了一道《谏迎佛骨表》,劝道:

“在东汉以前,中国没有佛教,可是中国人生活得好好的,帝王非常长寿。到了汉明帝时,佛教才传入中国。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众人喜欢以极端的方式讨好佛教。自东汉以来,凡是信佛的君王都不长寿,可见佛教并不能使人长生。

佛活着的时候,不过是天竺地区的一个王子。若番邦王子身入我朝,不管他国势如何强盛,只请他在馆驿休息,派两三位大臣相陪,就足够了。为什么陛下会对佛的一根朽骨这样重视,要花费大量钱财,使之进入宫院呢?

为了迎接佛骨,人们像疯了一样;富人们大把大把地花钱,平常人家则烧灼自己的身体。这种情况足以伤风败俗,令四方之人所笑!以臣之见,不但不能大肆崇佛,反而应当量力而行,对佛教加以限制。只有这样做,国家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

宪宗看完奏章,勃然大怒,要将韩愈开刀问斩。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宰相裴度说道:“淮西一役,韩愈立有大功,只可饶恕,不可斩杀。”宪宗说道:“纵然他立有大功,也不该说信佛帝王短命,这不是咒孤王早死吗?”

裴度说:“韩愈性格耿直,言辞或有过激之处。但他对陛下却是忠心一片,陛下难道要杀忠臣吗?”宪宗的情绪有所缓和,说道:“既然如此,可免去他的死罪,将他贬到潮州(今属广东)去做刺史。”

韩愈离开京城,来到蓝关,他的侄孙韩湘前来看他。韩愈百感交集,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叹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到了潮州,看到那里经济落后,老百姓生活得很苦,就推广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提高耕种效率。他还关心奴婢的命运,规定主人必须付给奴婢工钱,如果奴婢愿意用工钱为自己赎身,任何人都不得刁难。

韩愈重视教育,花费大量精力兴办州学。他封赵德为海阳县尉,让他主持州学的建设。韩愈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些钱来,作为州学学生的饮食费用,资助他们的学业。由于韩愈对教育的扶植,潮州人的文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韩愈在潮州待了近一年,精心治理潮州,使经济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可是,韩愈的志向绝不是仅仅做一个地方官,他还是想到长安发展自己。于是,他给唐宪宗上了一道《潮州刺史谢上表》,表中说道:“听说您举措有方,万民归顺。我以为,您可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了。假如您真的举行这场大典,请准许我参加。我若与这个千载难逢的盛会擦肩而过,一定会非常难过,遗憾终生。”

唐宪宗看到这道表,格外高兴,就将韩愈调回京城,封为国子博士。韩愈凭借着圆通的智慧,终于回到京城,获得了施展远大抱负的机会。

牛李党争

唐穆宗执政之时,朝中官员分为两派。一派叫做“牛党”,以牛僧孺和中书舍人李宗闵为领袖,都是一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另一派叫做“李党”,以翰林学士李德裕为领袖,都是出身士族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