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23

第23章 东汉(1)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非常喜欢古代制度。他灭了西汉后,就进行复古改制,以为这样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不许买卖土地、奴婢;改革币制。前一项措施没有起什么作用。后一项措施却受贵族的操纵,造成经济上的大混乱,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

当时,各地出现了较大的旱灾、蝗灾,老百姓吃不饱饭,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王莽没有办法救灾,却提出建议,让老百姓“煮木为酪”,用木头填饱肚子。老百姓见新朝的皇帝只知出些愚蠢的主意,新朝的官员则是一些贪官酷吏,于是都对朝廷不满,怨声载道。

公元17年,荆州发生大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只得到沼泽地区挖荸荠度日。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对王莽的统治非常不满,就带领饥民起来造反,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七、八千人。由于起义军的根据地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绿林起义”。

公元18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率领人民造反。起义军以泰山为根据地,还不到一年,就发展为数万之众。起义军纪律严明,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伤”(杀人者要判处死刑、伤人者要进行赔偿),所以深受百姓的欢迎。

后来,樊崇为使士兵辨清同伴,规定士兵们在作战前要把眉毛涂成赤色。因此,樊崇起义又被称为“赤眉起义”。

王莽屡次派兵镇压绿林、赤眉起义,却总是失败。王莽的大将田况曾给王莽上了一道奏章,说:“您派遣大将去地方平乱,对地方的干扰非常严重,地方官得向他们提供饮食、财物,如果得罪了他们还有性命之忧。而这些将领临阵之时怕死,不肯为士卒做出表率,士卒们见将帅们不肯努力,士气自然不高。如果不派大军征讨,只是把乡下的群众送到大城市中,紧守城池。造反的群众没有吃的,自然散去。这样不费弓矢,就可以平定叛乱。”

田况的意见虽能遏制起义的发展,但王莽就是不肯听从,结果各路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这时,绿林山出现了一场罕见的大瘟疫,五万绿林军几乎损失了一半。绿林军众将知道此地绝非驻军之所,于是兵分两路,到外面发展:一路军队由王匡、王风率领,向南阳进兵,称为“新市兵”;一路军队由王常、成丹率领,向南郡靠拢,称为“下江兵”。

公元22年7月,平林(今湖北随州)人陈牧等人造反,自称“平林兵”。没过多久,南阳人刘、刘秀兄弟带领宗族、宾客七千人在舂陵(今湖北枣阳)起兵,自称“舂陵兵”。后来,新市兵等四支人马会合起来,继续与敌军作战。

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打败了南阳守军,占领了南阳的治所宛城,部队扩大到十万人。绿林军威震天下,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2月,绿林军将领认为必须推选一位汉室君主,带领全军作战。舂陵兵将领都说:“刘是汉室宗亲,善于排兵布阵。如果立他为皇帝,一定能领导我们打败新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是新市兵的将军却说:“他虽然是汉室宗亲,可是没什么威望。立他为帝,我们从心眼里不服气。我看刘玄倒有帝王之相,立他为帝我们举双手赞成。”

于是,刘玄在清阳(在今河南南阳市南部)即位,年号更始,大家都称他为更始帝。更始帝论功行赏,封王匡、王凤为上公,刘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后,绿林军又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王莽非常恼怒,唯恐刘玄夺了他的江山,就派将军王寻、王邑统率四十二万军队,从洛阳出发,攻打昆阳。王寻的队伍到了昆阳,就把城池围了起来。

当时镇守昆阳的是王凤和刘秀。刘秀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军队很少,粮食也供应不上。可是,越是困难,越要团结一心,打败敌军。昆阳如果失守,南阳就很难守住,我们的军队就全完了。”

王凤说:“刘将军说的对。我带领大伙死守昆阳。麻烦刘将军闯出重围请援军,和大伙一起对付王寻!”

于是,刘秀率领宗佻、李轶等12名勇士,从昆阳南城门出去,迅速闯入敌军的大营。新朝军队没有防备,结果刘秀等人成功地穿营而过。刘秀到达定陵和郾城后,将那里的绿林军全部调到昆阳前线。

此时,敌军还没有突破昆阳城墙。刘秀就率领3000多人作为先头部队,在距离敌人四、五里的地方摆列好阵势,准备对敌人迎头痛击。王寻见来救援的部队那么少,十分轻视,只命中军迎敌。刘秀亲自带人冲进敌阵,奋力拼杀。

面对着刘秀等人的英勇冲杀,新朝军队显然不堪一击。王寻被杀,王邑逃走。军队的阵脚全乱了。王寻手下有一员大将巨毋霸,他善于驱使猛兽,这次带了一些老虎、狮子前来助战。他见士兵纷纷败逃,就带领猛兽向前冲杀。

说来也巧,这时天上打起了雷,降下大雨。猛兽惧怕雷电,纷纷向后奔逃,巨毋霸也控制不了。昆阳城中的王凤见时机已到,就指挥城内军队向外冲杀。新朝军队全线崩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绿林军杀死了一万多人,其余败兵全部逃散。新朝军队丢弃的物资,刘秀命人运了一个月都没有运完。刘秀只得让人把剩下的物资用火烧毁。

昆阳之战结束后,绿林军的力量更壮大了。可是,更始帝却听信了李轶的谗言,杀害了刘秀的哥哥刘。刘秀回到清阳,不敢为哥哥号哭,见了刘玄就向他请罪。更始帝只得放过刘秀,封了他一个破虏大将军的虚衔,让他到洛阳去整修宫殿、府库。

王寻大军是新朝的主力,这支军队的歼灭预示着新朝政权的覆灭。王莽见自己败局已定,就妄想成仙,摆脱尘世的烦恼。传说中的帝王,只有黄帝成仙而走。王莽认为,黄帝之所以能成仙,是因为他有一百二十个妃子,于是他命人到各地选美,真的选来了一百二十个美女。

王莽召众美女入宫,封艳丽无双的史氏为皇后。从此,他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

公元23年8月,李松率领绿林军攻入关中。王莽见势不好,就释放了一批囚徒,组成一支军队,开往前线。临走前,王莽还要这些人发誓忠于新朝。可是囚犯们不肯为王莽卖命,刚过渭桥,他们就逃散了。李松带兵把长安围了起来。起义军对王莽非常仇恨,将城外新朝宗庙,烧得干干净净。

9月,长安宣平门被绿林军攻破。城内平民响应绿林军,放火焚烧未央宫的宫门。王莽逃往渐台,企图凭借渐台周围的水池阻挡绿林军的攻势。两天后,商人杜吴闯入渐台,将王莽杀死。

刘秀称帝

公元23年10月,更始帝命刘秀去河北镇抚州郡。更始帝怕刘秀成了气候,难以制服,不给他军队,只让他带数百名随从前去。

刘秀来到河北后,将王莽制定的严酷法令全部废除,释放了一批囚犯。老百姓知道后,觉得刘秀处事宽松,是个英明的官员,都很拥护他。刘秀每到一地,百姓纷纷跑上街头,欢迎他接收这里的政权。

刘秀来到邺城时,他的同窗邓禹提着一根拐杖来找他。刘秀身边正缺少人才,见邓禹肯为他效力,非常高兴。邓禹与刘秀长谈了一次,他说:“现在您在更始帝驾前称臣,可是更始帝不是英明之主,不值得您依靠。您要想保住富贵,就得招揽人才,拉拢人心,组织忠于您的官府。”

刘秀本来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听了邓禹的一番话,茅塞顿开,说道:“您说得太好了!以后咱们有事就多商量吧。”

当时有个王郎,冒充汉成帝的儿子,拼凑军队与刘秀对抗。刘秀依靠邓禹等人,组织人马进攻,将王郎杀死。从此,河北就成为刘秀的根据地。

公元24年,更始帝迁都长安,大封功臣。他怕刘秀的势力扩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封刘秀为萧王,派人请他到长安做官。可是,刘秀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不愿意回长安受更始帝的管制。他给刘玄写了一封奏章,上面写道:“现在河北各地的反贼还很多,需要我对付他们。我不能去长安见您。”

公元25年,刘秀在鄗(音hao,今河北柏乡县北)做了皇帝,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王朝被称为东汉,或叫后汉。很快,河南也被刘秀占领。

更始帝定都长安后,就整天饮酒作乐,甚至达到不理朝政的地步。

赤眉军的领袖樊崇,立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帝,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长安。绿林军与赤眉军在长安城外打了一仗,樊崇取得胜利。更始帝只得投降。赤眉军进入长安以后,关中发生了大饥荒。樊崇、刘盆子勉强能够吃饱,其他人只能忍饥挨饿。皇宫中饿死的宫女数不胜数,尸体都漂浮在水池中。

公元26年,刘秀派邓禹带兵攻击赤眉军。樊崇等人没有粮食,不敢抵抗,就放弃长安,向西逃去。途中,他们发掘汉帝陵墓,窃取珠宝。邓禹听到汉陵被破坏,就带兵紧紧追赶赤眉军,结果吃了败仗。

公元27年,汉光武帝又命冯异带兵西征,对付赤眉军。冯异率领一支军队与赤眉军交战。另外派遣一支军队,将眉毛涂成赤色,从后面袭击赤眉军。赤眉军以为是同伴来支援,难辨真假,结果打了败仗。

那些假的“赤眉军”又连喊“投降,投降”,扰乱樊崇的军心。樊崇无力再战,只得投降。此时,汉光武帝已定都治阳,就把刘盆子、樊崇等人接去,给他们田地、宅院,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受饥馑之苦。可是,樊崇不甘心在洛阳当个富户,就与自己的党羽密谋起义。汉光武帝得知樊崇谋反的消息,就派人捉住他,将他杀了。

这时,有人写奏章给光武帝,说冯异在关中拥有重兵,有自立为帝的野心。一日,冯异进京朝见,刘秀把控告他的奏章给他看了。冯异知道当年吕后诛韩信、汉高祖诛彭越的故事,吓得跪在地上不敢动弹。

汉光武帝说:“您不要惊慌。当年咱们君臣初到河北之时,遇到困难,无处存身。您找到一点吃的,总要拿来给我吃。咱们二人名义上是君臣,论感情却如同父子!现在情况好了,我绝不会猜忌老将军,让您受委屈。”

汉光武帝善于用人,充分信任冯异。冯异在关中镇守了十年,安定了刘秀的后方,为东方王朝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后,逐渐削平各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光武中兴

从王莽建立新朝政权到刘秀统一全国,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家连年战乱,老百姓受苦最重。他们种的庄稼有时被战争破坏得颗粒无收,再加上苛捐杂税,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怨声载道。

光武帝看到这种情况,决定仿效文帝、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重现生机。

光武帝看到当时的奴婢生活在最底层,没有一点自由,和过去的奴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决心解放奴婢,并下了九道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

同时,光武帝也对那些杀害奴婢的官吏严加治罪。有一次,一个地方官杀了一个奴婢,事情被光武帝知道后。光武帝当即下令杀了那个不称职的地方官。从此,再没有人敢违抗光武帝的命令了。被解放的奴婢也热情地投入到了农业生产的大军中。

光武帝看到战争时期的苛捐杂税非常重,便下令废除王莽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非常高兴。

这时东汉的经济已经缓慢地恢复了。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赋税减轻,老百姓手中的余粮也逐渐增多,人们都安心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也稳定了下来。看到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光武帝心中也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他知道百姓是根本,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光武帝废除苛捐杂税,又减轻田租,并很好地控制了财政开支。他提倡节俭,而且他还从自己做起。历史上的很多帝王都嫔妃成群,光武帝却将女色看得很淡,他的后宫只有一名皇后,几名嫔妃。而且他还严格控制她们的开支,规定每天或每月吃穿花销的数量。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出了大量钱财。

光武帝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所以他特别注意整顿官吏,特别是地方官。有一次他对一个贪官说道:“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而是我汉朝满朝文武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代表我的形象,你这样肆意搜刮民财,百姓不仅仅对你有怨言,对我们汉朝江山都有怨言。百姓一旦爆发,我们的江山就难保,你知道吗?”这个贪官因此让光武帝给治了罪。

由于光武帝经常派人微服私访,有时候自己也亲自去察看地方官吏的活动。所以官吏很少有贪赃枉法的。这样一来,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官爱民,民拥官”的新气象。

光武帝知道百姓最痛恨战争。因此,他为了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对用兵十分谨慎。那时,匈奴的势力又有所扩大,但是匈奴不敢直接来犯,而是鼓动别人来侵扰中原。有一个叫卢芳的人,就是匈奴培养出来的“代理者”。他依靠匈奴的力量,出兵占领了北方很多地方。最可气的是,卢芳还在那里宣布称帝。

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兵去攻打。卢芳根本敌不过汉军,向光武帝投降。光武帝出于仁慈之心,把他放了,还让他留下来,管理那些地方。可是卢芳贼心不死,又叛变了。光武帝于是再次出兵,又大败卢芳。卢芳只能逃到匈奴避难去了。

有的大臣建议光武帝乘机消灭匈奴,不然匈奴迟早都会威胁到东汉。光武帝回答说:“依我们现在的势力,大败匈奴没有问题,但是和匈奴开战必然会浪费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汉朝百姓才刚刚过上安定的日子,农业生产也刚刚恢复,我们不能为了出这口气,让百姓又陷入战火之中。如果匈奴胆敢进犯我们,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将其打败的。”

光武帝的许多措施,都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由于他处处为百姓着想,全国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上升,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不忘糟糠之妻

光武帝称帝以后,封自己的姐姐为湖阳长公主。公主的丈夫是光武帝的功臣。二人生活很愉快,可是好景不长,光武帝刚做了几年皇帝,湖阳长公主的丈夫就病逝了。

丈夫的死让湖阳长公主悲痛不已,她似乎一下子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整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光武帝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感情特别深。他对兄长、姐姐非常尊敬,对弟弟、妹妹也非常关心。

现在,光武帝看到姐姐如此伤心,便想给姐姐再找一个丈夫。但他又不知道姐姐喜欢谁,身为一国之君,也没法和姐姐商议此事,只好一拖再拖。

后来有位大臣看出了光武帝的心事,就对光武帝说:“陛下,不知湖阳长公主认为朝中大臣哪一个出众?”

大臣的话让光武帝如梦初醒,他决定亲自去问问姐姐。

湖阳长公主见光武帝亲自登门拜访,再如此问话,立即明白了弟弟的意思,脸一下就红了,但她也想再找个丈夫,只是不好意思和弟弟开口,所以一直守寡。

现在一听光武帝也有给自己再找个丈夫的意思,公主心里也很高兴,但她也没法直接回答喜欢某某,只能含蓄地回答。其实湖阳长公主心中早有喜爱之人了。她偷偷地爱上了大司空宋弘,她认为宋弘不仅相貌端庄,而且品德也很好。特别是宋弘对他的妻子很关心,简直让湖阳长公主有些嫉妒。

湖阳长公主沉默了一会儿,对光武帝说:“我觉得大司空宋弘很出众,不仅人品好,而且文通武备,是个贤才。”

光武帝深知宋弘的为人,但也不好违拗姐姐的意思,最后还是决定试一试。

一天,湖阳长公主和光武帝一起出了后宫,来到了殿上。湖阳长公主藏到了屏风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