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20

第20章 西汉(4)

吴楚联军在睢阳打了两个月,终于断粮,士兵饿得受不了,纷纷逃散。周亚夫这才攻打叛军。吴楚联军连吃败仗,楚王自尽,吴王率领几千人马渡过长江,来到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

周亚夫以千金之赏,要吴王之命。东越人不想得罪汉朝,杀死吴王,将首级献给周亚夫。吴、楚既已失败,各国军队失去斗志,都被周亚夫消灭。七国之乱被平定后,老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安宁。

文帝、景帝时期,国家安定,富足,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那时候,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露到外面来,有的粮食已经霉烂。人们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独尊儒术

汉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就是汉武帝。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写了一道诏书,命令各郡县推荐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人才。不久,各地推荐的“人才”来到长安。

汉武帝对这些才子提出问题,进行“策问”。可是交上来的答卷却大都平淡无奇,只有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儒生董仲舒的卷子见解独特,堪称一时之冠。汉武帝生怕自己遗漏人才,就在大殿召见众才子,进行口试。众多才子尽管高谈阔论,但所说的观点不过是老生常谈。而汉武帝通过董仲舒的言谈,又发现他学问广博,措辞文雅,决非一般才子可比。

主持策问的丞相卫绾对汉武帝说:“这些读书人表面看起来好像很有才华,其实都不怎么样。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大谈特谈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的道理,这些观点对国家没有好处,只会造成混乱。先帝爷在世的时候,这些书呆子到各诸侯国中游说,混淆视听,终于酿成七国之乱。现在您一定不能相信他们。”

汉武帝也觉得大多数才子并无可取之处,就一个也不录用。

不久,汉武帝又召集各地人才,进行了第二次策问。答题的各地才子中,又有董仲舒。汉武帝问道:“自古以来,曾出现了很多明王圣主,也出现了不少昏君暴君。尧、舜、禹统治的时候,百姓安乐,很少有人触犯刑律。而桀、纣之时,天下大乱,万民受苦。朕自继位以来,就想效法尧、舜,做一个明君。你们能不能根据古往今来的历史,找出一条兴邦之道来呢?”

董仲舒在试卷中写道:“臣是儒家弟子,深信孔夫子的学说。孔子修订《春秋》,弘扬‘大一统’的学说,很多人读了都很服气。统一是天地之间的常理,为什么不加以提倡呢?可是现在的人们都提倡百家之说,到处流传着互相矛盾、莫衷一是的思想。这使得官员不能令行禁止,百姓也不知怎样做方合天子心意。臣以为若想国泰民安,必须统一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凡与儒家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概视为邪说,将它们全部禁绝,不许百姓谈论。大力提倡儒家理论,使孔夫子的学说深入人心,让百姓变得忠于天子,通晓仁义。这样治国,必能取消思想分歧,使官员的命令更加明确,使百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汉武帝雄心勃勃,觉得七国之乱是由于权力太分散,如果巩固中央集权,就会消除国内的战乱。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非常有益,所以令汉武帝非常满意。

于是,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意见,将儒家以外的所有学说都加以限制。这一下,皇家法度的尊严得到维护,帝王的权力更为集中。为了按照儒家学说培养治国之才,汉武帝还听从董仲舒的意见,在京城设立太学,系统地传授儒家经典。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是难得的人才,还想重用他。可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崇信道家学说,不喜欢儒生。汉武帝只得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让他辅佐皇兄江都王刘非。

江都王自恃皇帝的宠信,一向骄横浮躁。董仲舒到了江都,就对他宣讲儒家的忠孝仁义,指出他的不良作风。董仲舒还说:“孔夫人的门人不喜欢谈齐桓公等五霸之君,因为这五位霸主喜欢使用权谋,把仁义看得一文不值。虽然五霸都是贤明之君,但若与夏禹、商汤、周文王相比,犹如石头比美玉。”

江都王接受了董仲舒的教导,愿意躬行仁义。后来,江都王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并且更加尊重董仲舒的意见。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即位之初,有一些匈奴人投降汉朝。他们说,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各国对匈奴十分不满,有一个大月氏(音zhi)国曾和匈奴发生战争,失败后西迁。

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国抵抗匈奴,就下了一道诏书,征集去西域的勇士。郎中张骞自告奋勇,愿意去月氏国出使,有个匈奴人堂邑父也愿做他的助手。后来又有一百多名勇士应征。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封张骞为汉朝使节,堂邑父为翻译,让他二人带领一百壮士到西域去。

要想到西域去,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可是当时匈奴人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所以张骞等人刚走出陇西,就遇上匈奴军队,被他们活擒。匈奴的军臣单于把张骞扣留起来,还将一个匈奴女子许配他为妻,想瓦解他的意志。

张骞在匈奴待了十年,学会了匈奴语言,适应了匈奴习俗,并和匈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但家庭生活不能使张骞忘记国家使命。一天,监视他的人松懈了,张骞与堂邑父几个人趁机离开匈奴,往西逃去。

他们走了一段路,进入一片大沙漠。在沙漠里既没有食物又缺少水源,张骞等人又渴又饿。他们走了十几天,终于发现了一个有水、有草的绿洲。张骞看到绿洲中有飞鸟和野兽,就告诉堂邑父。堂邑父的箭法很高,猎取了很多鸟兽,由于没有火,大家就生吃鸟兽之肉,总算填饱了肚子。

他们出了沙漠,翻过葱岭,终于来到西域的大宛国(位于中亚细亚)。这里风景优美,人们的鼻梁很高,眼睛是蓝色的,男人都留着大胡子。

大宛国王听说了张骞一路上的经历,非常尊敬他,不但赠送他良马,还派向导带他去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让他由康居去大月氏。

张骞从康居到达大月氏,才见到了那里的女王。原来,大月氏与匈奴曾经打了几仗,军臣单于非常残暴,把大月氏王杀了,将他的头骨制成酒杯。大月氏人向西迁徙,来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又立了新王。

张骞对大月氏女王说:“我国不甘心受匈奴的欺负,而贵国与匈奴又有深仇巨恨,我们两国为何不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匈奴?”大月氏国王说:“我是个女流之辈,遇到国事总要和群臣商议。你说的事情太重大,让我们君臣商量好了再给你答复。”

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大月氏君臣仍然没有给他答复。原来,大月氏人已经适应了大夏的环境,不想重返家园了。而他们与匈奴的仇恨,也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张骞见他们没有报仇之心,就琢磨回汉朝的路。有人告诉他,绕道青海,从羌人居住区经过,也能回到汉朝。

张骞等人很兴奋,就辞别大月氏女王,踏上回汉朝的路。可是他们没想到,匈奴已经占领了羌人地区,结果他们又一次被匈奴活擒。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病世,匈奴出现了内乱,张骞带着堂邑父以及自己的妻女逃走,回转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历时13年,去时的一百多人,回来时只有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很快,汉武帝接到张骞的一道奏章,奏章中讲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汉武帝非常高兴,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后来,汉朝军队在与匈奴作战时夺取了大片土地,已经能够畅通无阻地去西域了。张骞也因对匈奴作战有功,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带领300人,到西域的乌孙国(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出使。张骞到了乌孙,与乌孙王谈得很好。他还派副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夏等国。从此,西域各国与匈奴断绝了往来,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人们把张骞开辟的、从汉朝到西域的路线称做“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线,西域人得到了汉朝的丝绸,汉朝人也得到了西域的胡萝卜、西瓜、汗血马,汉武帝还把江都公主嫁给乌孙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马邑诱敌

汉武帝治国时,励精图治,使国家昌盛达到了汉朝以来的最高点。但是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侵犯,虽然高祖、文帝和景帝都采取了“和亲”的政策来维持和匈奴的关系,但匈奴贵族仍不满足,经常南下抢夺资源,使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得安宁。汉武帝对此非常气愤,他一方面仍旧采取“和亲”政策,另一方面却暗中积蓄力量,计划等到时机成熟,出兵消灭匈奴。

那时候,汉朝朝中又分为两大派。一派主张出兵攻打匈奴,他们认为,现在汉朝这么强大,攻打匈奴一定会获得胜利。而且匈奴总是不守盟约,教训他们一下也好。如果匈奴再强大了,他们很可能举兵攻打都城,那样的话,汉朝就很麻烦了。主张抵抗派的代表是王恢。

而另一派则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代表,他们仍旧主张和匈奴“和亲”。他们认为,匈奴能征善战,汉朝从建立以来,就没有打败过匈奴,一直以“和亲”政策为主。匈奴虽然经常侵扰北方人民,但还不会威胁都城,而且攻打匈奴十分困难,匈奴没有固定的居住地,过着游牧生活,随意迁徙。即使我们取胜了,也得不到他们的领土和人力。但如果我们失利,单于必会反扑,到时候恐怕会危及到朝廷的统治!

汉武帝本人有着雄心壮志,他偏向主战派。但作为一国之主,他也知道自己必须沉得住气,等待时机。

公元前133年,马邑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聂壹是边境上的商人,告诉了他一个攻打匈奴的计划。聂壹说:“我经常在边境上做买卖,匈奴人有时买我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抢我的东西,所以他们很多人都认识我。我可以以做买卖为幌子,对他们说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非常贪财,而且他知道马邑这个地方又很富有,所以他一定会带兵而来。一旦他带领军队入关,我们就把他包围起来,打他个落花流水。”

王恢一听,认为这个计划很好,于是立即进宫向汉武帝讲明了情况。汉武帝一听也认为是一条妙计,便决定依聂壹的计策行事。

于是,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率领30万人马去作好埋伏。

这些人按照计策行事,韩安国埋伏在马邑周围,王恢从后路包抄,而公孙贺和李广则安排在马邑左右,李息安排在中间。他们准备匈奴兵一到,李息率兵马先和匈奴拼杀,之后装成败兵,把匈奴引到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的三面包围中,一旦匈奴逃跑,后路而上的王恢再截杀。

聂壹也扮做商人,潜入匈奴,假装告诉单于说:“将军,我可以杀死马邑的官吏,把县城献给您。不过我有个条件,您得答应我。”

单于一听,很高兴,便问道:“什么条件,快快讲来。”

聂壹说:“将军,如果我献城有功,你必须答应我不允许你手下的人骚扰我做买卖,而且不允许别人在边境做买卖。”

单于一听,心想:“你还真够狠毒的,只让你一个人做买卖,那不是钱都让你给挣了。”但是,相比之下,拿下马邑县城的诱惑对单于显然更大,因此,单于决定先答应聂壹,得到了县城,然后再慢慢收拾他。想到此,单于便笑着说道:“好吧,我答应你了!”

尽管这样,单于还是怕上当,因此他就派了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看聂壹是否真会杀死官吏。

这几个人来到马邑后,聂壹先进城,让那几个人在外边等着。过了一会儿,聂壹便将几个人头挂在了城头上,对底下的人喊:“快告诉你家将军,我已经杀了官吏,让他速来!”实际上,聂壹杀的是几个犯了死罪的犯人。

单于的几个心腹见此,信以为真,立即调转马头回去告诉了单于。

单于大喜,立即率领10万骑兵进入了汉朝边境,直奔马邑。

但是单于还是不太放心,他一路上都在观察各种各样的情况,想要确定聂壹所说的是否就是真的。半路上,他发现空旷的大草原上只有马匹、牛羊,却没有放牧之人,便起了疑心。这样,单于越走越觉得不对劲,他以前每次进入汉朝境内时,都会看到很多人,而这次一个人也没有看见,难道他们事先知道我们要来?

单于边走边想,一抬头,看见前边有座亭堡(了望敌人,传递军情用),立即派人把守在那里的亭尉抓来,对他说道:“你给我说老实话,如有半句假话,我立即砍掉你的头,如果你说了实话,我会放了你,还会给你奖赏!”

那个亭尉胆小,把汉军如何布置的埋伏全讲了一遍。单于一听,也吓了一跳,立即停止进军,一刀把那个亭尉杀死,然后下令:火速撤回!

汉军不知就里,还在马邑等待匈奴大军的到来。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匈奴人来,这才明白匈奴人已经撤了回去。于是,汉武帝马邑诱敌的计划最后竟以失败告终。

从此,汉朝和匈奴表面上的和亲关系破裂了,双方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强盛的汉朝终于在战争中征服了匈奴,但是也为此耗费了大量兵力。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祖先是秦朝大将李信,曾经打败燕国、楚国。李广从小弓马娴熟,是个做将军的材料。

汉文帝时,匈奴侵入萧关(今甘肃东南),李广为保家卫国,应召入伍。他与匈奴作战时非常勇猛,立下许多战功。汉文帝很欣赏他,封他为中郎将,又加常侍之衔。文帝曾对他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将才,可惜生不逢时。你若生活在高祖皇帝之时,一定会得到万户侯之赏!”

汉景帝时,李广担任骑郎将之职。七国之乱时,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攻打吴楚军队。在昌邑之战,他斩杀叛军大将,拔掉敌军帅旗,威震三军。可是,由于他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汉景帝竟然有功不赏,让他去上谷(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当太守。

大臣公孙昆邪向景帝哭诉说:“李广的作战能力非常突出,现在把他派到如此危险的地方,如果牺牲,岂不是三军的损失!不如把他调到安全的地方,等到发生大型战争时再重用他。”于是,汉景帝将李广调到上郡去当太守,可是那里还是很危险。

汉武帝即位后,将李广调到京城,去做将军。公元前129年,匈奴军队对上谷发动侵袭,杀戮很多百姓。汉武帝传下命令,让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自率领骑兵一万攻击匈奴。

李广带领本部人马从雁门出击,没想到所遇匈奴军队竟有数万之多。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吃了败仗,本人也被匈奴人擒获。匈奴的军臣单于非常佩服李广,因此匈奴将领带着李广回转王庭,想向单于邀功。

敌人生怕李广逃走,将他放在用绳子结成的网兜里,用两匹马吊着。李广安静地躺在网兜里,故意装出一副无力挣扎的样子。走了一段路,他发现身旁一个匈奴士兵骑着一匹好马。李广使出全力,一下子跳上马,夺了弓箭,将那个匈奴士兵打翻在地。

李广催动快马,往汉朝的方向奔逃。匈奴人不肯饶过他,在后面紧追不舍,李广张弓搭箭,射死了好几个匈奴人,终于逃回长安。李广全军覆没,兵败还朝,按汉朝军法理应斩首。李广无奈,只得花钱赎罪,被废为庶人。